給你500萬,你還是會變成窮人

2021/07/0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近有句話比較流行:“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1500元的曲別針;
  15萬的愛瑪仕包包;
  66萬的LV鍍金馬桶;
  酷似老人機的諾基亞手機要200萬;
  最可氣的是一個給寵物玩的毛線球要87000元……
  這些普通人認為是天價的東西,卻是富豪們的日常生活用品。
  如果說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力,這還沒什麼關係,大不了少一些見識而已,反正那些東西你也用不起。
  但貧窮真正可怕的地方,是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深陷“窮人思維”這個深坑,一直爬不出來。
  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是在坑裡。
  就像井中的青蛙,它對世界的認知就是那一口方井而已。
  “想像力”是明槍,“窮人思維”是暗箭。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為什麼會貧窮?因為沒錢。
  為什麼會有窮人思維?因為沒錢的時間太久了。
  1
  很多人喜歡這樣說:
  “如果我有錢,我會比劉強東做得好。”
  “如果我有錢,肯定比王思聰厲害。”
  其實,未必。
  長期處於貧困狀態下的人,即便偶爾暴富,也會很快變成窮人。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做過一個調查:最近20年來,歐美彩票頭獎得主,5年之內,破產率高達75%。
  網上有個節目比較火,叫《Rich House, Poor House》,也就是“英國版變形記”。
  講的是讓貧富差距巨大的兩個家庭,互換一周生活。
  窮人家庭一周只有150英磅,富人家庭一周有3000英磅。
  窮人互換以後,樂得不行了。
  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出去大吃大喝,鋪張浪費。
  富人到了窮人的房子裡之後,並沒有喪氣,而是積極面對,從生活中尋找到可愛陽光的地方。並開始理財、工作,思考生活的種種。
  最後,通過節目,觀眾都清晰地明白,富人之所以富,靠的是心態的積極,意志的堅定,清晰的觀念,寬闊的視野,和不斷的努力與堅持。
  如果看不懂這些,即使金錢從天而降,也會來得快,去得也快。
  在我老家,最近幾年國家搞基礎建設,修水庫,建高鐵。
  許多世代居住在山裡的農民就要被搬遷,賣田又賣房。
  手上突然一下子有了許多錢,補償款最多的竟有上千萬。
  一些從事賭博的莊家瞅準這個機會,開設了許多隱蔽的賭場。
  那些突然有錢的農民,一下子全跑賭場去了。
  不到一年時間,許多人輸得個精光,還欠了一屁股債。
  我有個國小同學,他家的拆遷款有幾百萬。於是立馬在城裡買了套大房子,全家搬了進去。
  但他們家的生活,還是和原來沒什麼區別:
  天氣熱了,爸媽捨不得開空調;
  出門逛街,看到些較好的破爛也忍不住往家搬,偌大一個房子,半年時間就被塞得滿滿當當,亂七八糟。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他們雖然有錢了,但行為仍然依靠窮人思維。
  這就好比夢想與能力不匹配,注定會產生痛苦一樣。見識與財富不匹配,也是如此。
  2
  美國經濟學家穆來納森,和心理學家沙菲爾經過十年調查研究,終於找到答案:窮人無法擺脫貧窮的根本原因是——稀缺心態。
  何謂稀缺心態?
  就是“越是稀缺什麼,就越是在意什麼”。
  比如,拿到救濟款的農民,會首先想著去大吃一頓。
  而不是投資或讓孩子受教育。
  穆來納森說:
  “人們的視野會因稀缺心態變得狹窄,形成管窺之見,即只能通過管子的孔洞看清少量物體,而無視管外的一切。”
  也就是說,稀缺會造成大腦“選擇性失明”,只看到錢的多少,卻沒有看到其它得失。
  為此,穆來納森和沙菲爾提出了“頻寬”概念。
  所謂頻寬,就是指一個人心智的容量。
  如果這個頻寬經常被一種稀缺心態所塞滿,就會影響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
  在印度,有一個蔬菜市場。
  那裡生存了一大批窮人。
  他們每天向富人借1000盧比,去進貨。
  賣完菜以後,大概收益1100盧比。
  還給富人1050盧比,自己只賺50盧比。
  其實,這些小販只需要每天省下5盧比,依靠複利效應,只需要50天,就可以不用去向富人借錢了。然後他們的收入就會大幅攀升。
  財富觸手可得,可是所有的小販都堅持向富人借錢,每天付給富人50盧比利息。
  9年過去,富人不用工作卻越來越富,窮人辛勤工作卻越來越窮。
  穆來納森說:
  “長期處於稀缺狀態的窮人,其判斷力和認知能力會因過於關注眼前問題而大大降低,而沒有多餘頻寬來考慮投資和長遠發展事宜。最終變得更加愚笨和衝動。”
  也就是說,一個人窮著窮著,就會變得又傻又衝動。
  他們會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中:
  缺錢 - 只關心賺錢的事,變得衝動和失控 - 心智頻寬減少 - 產生錯誤認知和決定 - 放大對錢的稀缺心態 - 惡性循環。
  3
  伊頓公司的司訓里說:
  做出規劃,今天所做的事情,是為了我們有更好的明天。
  未來屬於那些在今天做出艱難決策的人們。
  越是貧窮的人,越需要給自己做完整的人生規劃。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研究,他們找來一批出身環境和智商都差不太多的年輕人,其中27%的人沒有人生規劃,60%的人有非常模糊的人生規劃,10%的人有短期規劃,只有3%的人有長期規劃。
  25年之後,有長遠規劃的幾乎都成了社會頂尖人士;
  有短期規劃的都成了中產階級例如醫生、律師;
  有模糊規劃的人生活在社會中下層,沒什麼出息但又特別希望孩子有出息;
  完全沒有規劃的那些人成了社會最底層,整天都在怨天尤人。
  這個調查說明了什麼——不同的人生規劃,讓每個人拉開了距離。
  所以,要跳出稀缺導致的窮人思維,就要強行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道視野——
  制定清晰的人生規劃,短期的長期的,然後一步一步去實現它。
  有句古老的諺語:
  “如果你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吃掉一隻活青蛙的話,那么你就會欣喜地發現,這一天裡再沒有什麼比這個更糟糕的事情了。”
  “活青蛙”代表最重要的任務。對待最重要的任務,如果不積極採取行動,就可能因為它而耽誤時間和機會。
  因此,幾乎所有的精英,都明白一個道理:要事第一。
  即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
  次要的事永遠放在第二位,無論迫切性如何。這樣一來,就能永遠抓住重點,不被過程中的感覺、情緒或衝動所左右。
  當你已經做好規劃,那先做好規劃中的最重要的20%。
  這一部分做好了,就能產生80%的結果!
  因此,儘量將自己的精力集中,不要被急切的事情撕裂和分割。
  這句話是老生常談。
  但之所以常談,就是因為太重要。
  許多人懂得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原因就是因為沒領悟透,也沒付諸行動。
  你要為自己加油。
  當好自己的拉拉隊隊長,在任何情況下,都提醒自己多看事情積極的一面,然後拔腿趕上去。
  有一句話說得好: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勞而獲的就是貧窮,唯一可以無中生有的是夢想。
  如果你發現自己正深陷“窮人思維”的539版路區深坑裡,那么就要奮起向上,開始一步步行動了。
  坐以待斃永遠無法改變再狀,因為沒有哪件事,不動手就可以實現。
  世界雖然殘酷,但只要你願意走,總會有路;
  看不到美好,是因為你沒有堅持走下去。
    安妮
    安妮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