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與依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為了抒發心情開始寫部落格,也希望不要變成只是抱怨的消極負能量,所以練習加入客觀審視自己的文章。

第一篇描寫母親給我痛苦的事件,這篇嘗試分析與檢視自己。

小學時心理細膩的我開始觀察母親好像和一般母親不同,特別愛做家事,特別早起,沒有休息的一天,儘管爺爺對她很嚴格,看似為配合爺爺所做的行為是合理的,也看得出那麼一點不自然。她要我們好好念書,完全不讓我碰家事,她解釋「爺爺大男人主義不讓你們做,你們小時候爸爸幫忙餵奶會被罵」這些理由又一次合理化她不讓我們做家事的堅持。

我擔心會變生活白癡,大約小四時,我盡快把功課做完,去幫忙她洗衣服,她跟我說:「你把書唸好就好,家事媽媽會做」我們家庭越來越奇怪,父親的不成熟,母親長年的架空,這個家(我自己)以後會發展成怎麼樣呢?上了國中、高中,我越來越注意到這個問題。

小學六年中,每天早上都在睡夢中把我們拉起來,我們一面睡她一面幫我們穿制服。上國中,我向她反映不要這樣,但隔天她還是持續不間斷,操弄不只穿衣服的事情。即使成年以後,她還是會不定期的趁我不在時整理我的房間包括抽屜。

過去一年因人介紹接觸一些關於父母不當教養造成家庭問題和心理痛苦的書籍,開始上網閱讀這方面的資料。其中有說到「父母從小教育方式若控制很多,讓人沒有自己練習自己生活的機會,人便無法獨立,變得依賴。」我才恍然大悟,爺爺過世後,為何有人說她變了。

現在怪母親也來不及了,也沒有人會主持公道,只能咬著牙靠自己把被母親架空的那些年的獨立能力及損失補回來,並練習和他們打太極(不起衝突)。

因為即使我和弟弟都長大了,媽媽還是會和弟弟介入我的生活越界干涉我的私事。

另一方面給自己一些寬容的空間 : 不是把獨立的責任推給母親,而是這社會充斥著孝道、倫理的枷鎖,誰可以懷疑母親的心思?更何況幼童。

能從許多網友的共同經驗得到安慰,是感恩的事。也不要怪罪父母或任何人,那不能癒合傷口,我強調這一點;但要好好安慰受傷的內在小孩,這點不能漏掉。另外也希望累積委屈(積德)可以化險為夷。

歡迎按愛心、留言和追蹤我、與我互動

我是試著追求愛與和平的立中

2021.07.1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立中的沙龍
4會員
5內容數
立中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0/06
這段休耕的日子,在做很重要的事-獨立。練習切斷與原生家庭的心理臍帶(期待)。 我的原生家庭一直對我都是保護(爸爸)和架空(媽媽),前面的文章有寫過,高中和同學騎腳踏車補習,我爸還是要騎機車來接我;用自己的錢買車,我媽還要趕在我之前到現場假鬼假怪讓親戚以為是她出的錢。透過寫文章整理自己人生時發現,保護
2021/10/06
這段休耕的日子,在做很重要的事-獨立。練習切斷與原生家庭的心理臍帶(期待)。 我的原生家庭一直對我都是保護(爸爸)和架空(媽媽),前面的文章有寫過,高中和同學騎腳踏車補習,我爸還是要騎機車來接我;用自己的錢買車,我媽還要趕在我之前到現場假鬼假怪讓親戚以為是她出的錢。透過寫文章整理自己人生時發現,保護
2021/08/01
從小母親的刻意冷落讓我內心痛苦不已,一個四歲小孩,被母親用欺騙的手段讓我在搞不清楚又沒有時間反應的情況下(後來才知道她早已準備好我的行李),離開她的身邊,和爸爸回到老家後,才知道不成熟的爸爸常常熬夜打麻將不回家,四歲小孩必須承擔父、母長期皆不在身邊陪伴睡覺的恐懼、害怕。 始作俑者 弟弟從小到大不停動
2021/08/01
從小母親的刻意冷落讓我內心痛苦不已,一個四歲小孩,被母親用欺騙的手段讓我在搞不清楚又沒有時間反應的情況下(後來才知道她早已準備好我的行李),離開她的身邊,和爸爸回到老家後,才知道不成熟的爸爸常常熬夜打麻將不回家,四歲小孩必須承擔父、母長期皆不在身邊陪伴睡覺的恐懼、害怕。 始作俑者 弟弟從小到大不停動
2021/07/29
這次讀書會的收穫多多,統合起來歸納的收穫是【做自己】。(以自已優先、愛自己)。 做自己不容易,在網路上也常常有許多網友在討論這個問題,阿喵分享到,先【了解自己】。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式,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應該向內,不是問別人。適合自己的方式,不一定適合別人,適合別人的,也不用免強自己,方法沒有好壞
2021/07/29
這次讀書會的收穫多多,統合起來歸納的收穫是【做自己】。(以自已優先、愛自己)。 做自己不容易,在網路上也常常有許多網友在討論這個問題,阿喵分享到,先【了解自己】。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式,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應該向內,不是問別人。適合自己的方式,不一定適合別人,適合別人的,也不用免強自己,方法沒有好壞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