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還能再見--瀨戶內海.直島南瓜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將近兩年前的秋季,我趕上2019瀨戶內藝術祭的最後一梯,展開期待許久卻從未實踐的跳島之旅。我,與大名鼎鼎,幾乎是整座直島、甚至可以說是整個瀨戶內藝術祭地標物的直島南瓜的初相遇,也就從那一天的雨後日落前展開...

此行,我選擇先從直島跳起,在抵達直島的第一個下午,天公並不作美、對我那每每出國玩耍、一路都是晴天的向陽體質,打了一記響臉。我在雨中披雨衣奮力踩單車、趕看了幾個展館與作品,滿心興奮、卻也一身狼狽。終於,大雨漸歇、但眼看夕陽也準備西下了! 單車騎到接近Benesse House(倍樂生之家)外圍,因為往前一路將是距離頗長的反覆上坡又下坡,又不好停車在南瓜週邊,於是,我決定暫時丟下單車、走路挺進碼頭邊朝聖南瓜。

矢志要比太陽西沉快上一步,我急匆匆快走、氣喘汗流,天還沒亮就起床趕赴機場搭早班機一路沒歇息到此時此地,我靠「想在天色還亮著以前清楚地看見南瓜」的意志力驅趕、阻斷、麻痺體內疲累。回想起來,這大概是我走過感覺最漫長的一段路了。

當我終於走到接近碼頭,遠方就瞥見那顆出名又鮮明的南瓜時、我的腳步不可自抑地動得更快了... 拼命走著,南瓜在我眼前越來越大顆,此行的重頭大戲、一定要高調登場的一幕,總算要映入我熱切的眼簾。

raw-image


明明,行前不知看它數不清多少回--從各種旅遊或藝術相關網站、從各種出版刊物、從社群網站上各路KOL的美照打卡... 都遠不及我親身奔去它跟前、親眼從我所可以用上的各種距離及角度望上它良久,來的真實。電腦屏幕不能遞上海風與浪花的氣味與聲響、手機平板無法完美顯現它在我面前的壯碩及鮮麗。

必須親眼目睹

裝置藝術、地景藝術,就是這樣,不能從書裡的紙頁上看、不能隔著電腦從螢幕看,一定要站在現場看,才算數。


很遺憾的,這顆南瓜,今天早上不敵颱風九號(我們管它叫作「盧碧」)強勁吹拂,居然被連根拔起、脫離碼頭、捲落海底、險象環生地漂流!連番浮沉、撞個頭破身裂,雖然不幸中的大幸最終被撿回,但勢必要費心修復,何時這顆南瓜能站回它原本的位置,暫時無解、很怕是遙遙無期--跟這場天殺的疫情一樣。下午,多組朋友LINE先後殺到、告訴我直島南瓜出事了、被颱風吹跑被海浪捲走了,我幾度以為是假新聞又來了,結果上日本新聞網站一搜,心也跟著一涼,離奇虛幻到教人不能置信的真實,真的、就像假的一樣啊......

寫到這裡,不忍再多寫多想下去。放上日本新聞記事原文連結一條(請點此),以及南瓜載浮載沉的驚險畫面一個(如下)是為記。有些朋友開起南瓜漂流的玩笑,說是快點漂來台灣啊、想撿到畢竟很值錢啊....我看到此類訊息當下默默不語不回、內心其實是對這樣的態度有點生悶氣的。這場劫難原可避免,因為之前凡有颱風要來襲,當地人都會提早搬移南瓜(它是空心的、玻璃纖維材質、也不算太沉重所以是好搬動的),不知這次何以來不及這麼做,讓憾事發生?

據說,上岸的南瓜真的裂傷了。至於它的修復進度與細節,要看它的藏家倍樂生與藝術家草間彌生接下來協商的結果而定。不論如何,我衷心希望,我與直島,碼頭邊的南瓜也好、倍樂生美術館也好、那一天的絕美夕陽也好... 有朝一日可以再見、而不要再也不見。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iane Yang的沙龍
100會員
158內容數
把親自走過、看過的藝文展覽收集起來。 把每一個展場上的感動與震撼記錄下來。
Diane Y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13
此刻我看到的西斯汀禮拜堂壁畫,跟以往在許多畫冊或網頁看到的圖片相比,鮮明有神不少。得償宿願,旅行以此畫下完美句點兼驚嘆號,至今仍感動不止、這趟義大利旅行的收穫,無法以更多的言語形容了。
Thumbnail
2024/12/13
此刻我看到的西斯汀禮拜堂壁畫,跟以往在許多畫冊或網頁看到的圖片相比,鮮明有神不少。得償宿願,旅行以此畫下完美句點兼驚嘆號,至今仍感動不止、這趟義大利旅行的收穫,無法以更多的言語形容了。
Thumbnail
2024/10/29
梵諦岡博物館: 全球參觀人次第二多的藝術博物館、歷任教宗珍藏讓人大開眼界 終於! 踏進來了--人生心願解鎖最重要的一個「鎖」、對我來說就是梵諦岡博物館--羅馬行、甚至這整趟義大利之旅的大重點,就劃在行程尾段、好酒沉甕底的梵諦岡博物館!!
Thumbnail
2024/10/29
梵諦岡博物館: 全球參觀人次第二多的藝術博物館、歷任教宗珍藏讓人大開眼界 終於! 踏進來了--人生心願解鎖最重要的一個「鎖」、對我來說就是梵諦岡博物館--羅馬行、甚至這整趟義大利之旅的大重點,就劃在行程尾段、好酒沉甕底的梵諦岡博物館!!
Thumbnail
2024/09/21
梵諦岡是全球信奉者直逼十億的天主教中心,國土雖只有0.44平方公里,卻吸引每年近700萬的觀光客。這篇來梳理梵諦岡歷史背景與聖彼得廣場、大教堂內外部的輝煌、也回顧它漫長又不易的建造設計過程。從文化、建築、藝術及宗教層面細看梵諦岡,無不被其深刻的精神力量所震撼。
Thumbnail
2024/09/21
梵諦岡是全球信奉者直逼十億的天主教中心,國土雖只有0.44平方公里,卻吸引每年近700萬的觀光客。這篇來梳理梵諦岡歷史背景與聖彼得廣場、大教堂內外部的輝煌、也回顧它漫長又不易的建造設計過程。從文化、建築、藝術及宗教層面細看梵諦岡,無不被其深刻的精神力量所震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如果這些時間都能凝結,你會讓他定格在哪個畫面? 這是《東信展:繁花.時序》,期間限定的花卉藝術展,在白天裡闢出一個黑夜般的空間,走進這裡就像走進另一個時空。這個時空裡時間是停下來的,不過神奇的是,生命力又如此旺盛絢爛。
Thumbnail
如果這些時間都能凝結,你會讓他定格在哪個畫面? 這是《東信展:繁花.時序》,期間限定的花卉藝術展,在白天裡闢出一個黑夜般的空間,走進這裡就像走進另一個時空。這個時空裡時間是停下來的,不過神奇的是,生命力又如此旺盛絢爛。
Thumbnail
清水斷崖 巨大而寧靜 在蘇花公路遊移 終越大雨的193縣道 來到太平洋邊 雨停了 來杯美式 冰塊在玻璃杯裏 喀啦喀啦敲著 佐以夏天的海風 陽光露出 海開始變藍 太平洋岸邊的晚上 微涼微雨 想起多年前 二十多歲的時侯 一起旅行的妳 而青春已消逝 只剩模糊記憶 不想回憶神傷 來塊西瓜大王 它的瓜 總是如
Thumbnail
清水斷崖 巨大而寧靜 在蘇花公路遊移 終越大雨的193縣道 來到太平洋邊 雨停了 來杯美式 冰塊在玻璃杯裏 喀啦喀啦敲著 佐以夏天的海風 陽光露出 海開始變藍 太平洋岸邊的晚上 微涼微雨 想起多年前 二十多歲的時侯 一起旅行的妳 而青春已消逝 只剩模糊記憶 不想回憶神傷 來塊西瓜大王 它的瓜 總是如
Thumbnail
自認不是草間彌生的狂粉,只是單純因為奶奶她太紅了,有展不看太反社會情節,所以有記憶中,大概是看了三次草間彌生的展,最近迎來了這第三次,還是最衝擊的一次,於是久違的掃掃方格子上的灰塵,作為2022的第一篇文章。
Thumbnail
自認不是草間彌生的狂粉,只是單純因為奶奶她太紅了,有展不看太反社會情節,所以有記憶中,大概是看了三次草間彌生的展,最近迎來了這第三次,還是最衝擊的一次,於是久違的掃掃方格子上的灰塵,作為2022的第一篇文章。
Thumbnail
「人是人,我是我,總而言之,我喜歡走自己的路。—— 西田幾多郎」 我也喜歡走路,走自己的路。在高速改變的數位時代,遠離主流大道,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做任何事都保持行走的步調,慢慢來,快快到,讀書,思考,旅行,創作,一步步趨近生命的本質。
Thumbnail
「人是人,我是我,總而言之,我喜歡走自己的路。—— 西田幾多郎」 我也喜歡走路,走自己的路。在高速改變的數位時代,遠離主流大道,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做任何事都保持行走的步調,慢慢來,快快到,讀書,思考,旅行,創作,一步步趨近生命的本質。
Thumbnail
直島的黃南瓜就這樣被原本要進來台灣的盧碧颱風吹走了。 看到南瓜落難的消息,在不敢置信中,猛一回神,突然覺得2021年,好像就是個充滿各種顛覆想像的事情充斥身邊的一年。在遠方看著各國歷經洪水、森林大火、颱風、疫情帶走的生命,突然間覺得自己的遺憾其實好渺小。
Thumbnail
直島的黃南瓜就這樣被原本要進來台灣的盧碧颱風吹走了。 看到南瓜落難的消息,在不敢置信中,猛一回神,突然覺得2021年,好像就是個充滿各種顛覆想像的事情充斥身邊的一年。在遠方看著各國歷經洪水、森林大火、颱風、疫情帶走的生命,突然間覺得自己的遺憾其實好渺小。
Thumbnail
攝於2019年10月,初抵直島、初見草間彌生南瓜的那一刻。 將近兩年前的秋季,我趕上2019瀨戶內藝術祭的最後一梯,展開期待許久卻從未實踐的跳島之旅。我,與大名鼎鼎,幾乎是整座直島、甚至可以說是整個瀨戶內藝術祭地標物的直島南瓜的初相遇,也就從那一天的雨後日落前展開...
Thumbnail
攝於2019年10月,初抵直島、初見草間彌生南瓜的那一刻。 將近兩年前的秋季,我趕上2019瀨戶內藝術祭的最後一梯,展開期待許久卻從未實踐的跳島之旅。我,與大名鼎鼎,幾乎是整座直島、甚至可以說是整個瀨戶內藝術祭地標物的直島南瓜的初相遇,也就從那一天的雨後日落前展開...
Thumbnail
整個宇宙就是星球的聚積 南瓜也是草間彌生自畫像的一種(圖片來源:大人物) 摘要 草間彌生的作品總是出現大量的圓、無限的網,蔓延出去的延伸都是緣起於聚積、消融的概念,她將童年的創傷化作豐碩的創造力,她想用藝術的力量讓世界更和平,她渴望生命燦爛的陽光,在邁入九十歲高齡後,仍期許自己無限的活到人生盡頭。
Thumbnail
整個宇宙就是星球的聚積 南瓜也是草間彌生自畫像的一種(圖片來源:大人物) 摘要 草間彌生的作品總是出現大量的圓、無限的網,蔓延出去的延伸都是緣起於聚積、消融的概念,她將童年的創傷化作豐碩的創造力,她想用藝術的力量讓世界更和平,她渴望生命燦爛的陽光,在邁入九十歲高齡後,仍期許自己無限的活到人生盡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