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_草間彌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自認不是草間彌生的狂粉,只是單純因為奶奶她太紅了,有展不看太反社會情節,所以有記憶中,大概是看了三次草間彌生的展,最近迎來了這第三次,還是最衝擊的一次,於是久違的掃掃方格子上的灰塵,作為2022的第一篇文章。

*****

第一次看草間彌生,是2015年高雄 A Dream I Dreamed巡迴。當時的印象是滿滿的點點,非常台灣風格的、現場有圓點貼紙,在一個空間裡可以隨意亂貼。還有草間彌生本人與她的狗狗們的人(狗)型立牌可以合照,應該是有南瓜的,但印象不深刻,估計是空間與呈現方式的問題。

第二次是去了瀨戶內海,踏上直島宮浦港會遇見的第一個作品,就是扁扁的《紅南瓜》,有洞可以爬進去。晚上則為打燈,會變得更加神秘一些。即便是一個每年至少會去日本一次的人,到了會去直島的程度,還是算很偏門的行程。2017年那趟壯遊是從櫻花初開的大阪開始的,大阪、東京、神戶、淡路、廣島、愛媛、香川,然後在瀨戶內海上的幾個島之間穿梭、把現金花光後才不情願的到岡山飛回台北。名義上是要追櫻花,但從結果來看,是追了一整路的安藤忠雄。

夜晚紅南瓜打燈的神秘氛圍

夜晚紅南瓜打燈的神秘氛圍

會去到直島的最主要目的,絕對就是安藤忠雄的《地中美術館》,建築本身就是一個太精緻的藝術品,美到說館藏都比不上真不為過。而南瓜在地中美術館的戶外裝置區,還好就不受建築氛圍影響了。見到南瓜那一天,天氣微陰,人不是太多。南瓜就放港口的末端,地面上積著水窪,倒映著南瓜,而南瓜背後就是海,那一瞬間我興奮得就想坐下不動了,覺得自己好像繞了世界好大一圈才到這裡,而這裡就是終點了。

初次見面的南瓜本人

初次見面的南瓜本人

中間還去了豊島看《母型》、在直島上看遍了本村家計劃(家プロジェクト)、James Turrell的《Backside of the Moon》和永世無法忘懷、從此圈為腦粉的杉本博司的《護王神社》,這三個作品可以說是這趟壯遊最珍貴的收穫,也深刻感受到裝置本身與人與時間與之間的空氣流動,是怎樣的細微變化,又是怎樣的體感衝擊。不是搬去哪都能展,就必須是在此時此刻,所有的感受都會是獨一無二、無法複製的。

離開直島那天,我騎了電動腳踏車去和南瓜道別,那是個豔陽天,陽光灑在海面上,閃閃發光的海面映照著南瓜,覺得我又見到了不同的作品,也再次感嘆把南瓜放在這個位置的人,那股能量好強,像是再也不見那般地用力道別著。

道別那日,閃閃發光的海面

道別那日,閃閃發光的海面

*****

時隔5年,倫敦Tate Modern釋出了Infinity Mirror Rooms出展的消息,門票秒殺,我連想都來不及,就已經沒票了。但中間經歷疫情與種種,2022年才因為友人點到了一張平日上午的票,我提早2個月請了特休去看展。心裡也不是太期待,估計會挺商業的點到為止,甚至擔心會淪為網美拍照打卡的噱頭,但有票還是很感激,沒在家門前錯過這一樁大事。

排隊進 《Infinity Mirror Room - Filled with the Brilliance of Life》的時候,我還跟友人說自己不是草間彌生的狂粉啊,只是喜歡裝置藝術而已。結果一走進房間裡,30秒已熱淚盈匡的淚流不止,直到2分鐘時間到了被工作人員請出去。我真是被自己嚇壞了,究竟激動什麼呢?

走完整個展場後,我決定再進去一次,重新排隊進場後,情緒冷靜很多,腦袋有在運轉了,也終於稍微能成型成一點文字敘述。就裝置本身有很多細節,高高低低的燈、顏色的配置、時間的轉換、甚至全黑空間的節奏調整,這是草間在藝術上的支配能力,但更厲害的,是整個空間的安排。5面的鏡子與地面的水,相互映照成了個無限的空間,看似無限卻晃動著,因為水的不安定、也因為光線的明滅不定。一開始是會感到很不安的,因為不可預測,而這樣的不可預測,恰恰就是草間想跟我們分享的、她的視角與體會吧。

第二次進到房間裡,還有一個發現是,雖然四周都是鏡子、且整體亮度很低,但無論看向何方,自己的鏡像都會很清楚地映照出來,在這虛無而迷幻的空間裡,能看清的只有自己,也必須看清自己,至少還有自己的鏡像能成為虛幻裡的定錨。也許這是我的主觀的過份解讀,但心裡莫名覺得從第一次進場的迷失裡給拖拉出來了。

3次的草間彌生作品體驗截然不同,說不上自己是她的粉絲,因為她的平面作品相比之下我其實挺無感的,但裝置藝術與空間的呼應,總能創造出很特別的氛圍。《Filled with the Brilliance of Life》就是我認為草間最強的作品了,看完再度覺得我的人生可以了。希望大家都有機會能體驗到。

Infinity Mirror Room 不是我能拍出滿意照片的地方,所以請細江英公鏡頭下的草間彌生來結束這篇文章。

Infinity Mirror Room 不是我能拍出滿意照片的地方,所以請細江英公鏡頭下的草間彌生來結束這篇文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我是社會反指標的沙龍
10會員
17內容數
旅居英國的生活觀察,作為英國腦粉與社會反指標的偏頗紀錄。
2022/10/30
《百花》是今年看過最喜歡的電影了。看完想到的第一個形容詞是「溫潤」,滋潤的感覺和當年第一次看《海街日記》很接近,但這部又給了一種剛剛好的濕潤與溫暖,源自於這對母子之間不言而喻的終於互相理解、相思也相忘於此。
Thumbnail
2022/10/30
《百花》是今年看過最喜歡的電影了。看完想到的第一個形容詞是「溫潤」,滋潤的感覺和當年第一次看《海街日記》很接近,但這部又給了一種剛剛好的濕潤與溫暖,源自於這對母子之間不言而喻的終於互相理解、相思也相忘於此。
Thumbnail
2022/10/28
Q:A Night At The Kabuki 以下亂槍暴雷,自己斟酌。
Thumbnail
2022/10/28
Q:A Night At The Kabuki 以下亂槍暴雷,自己斟酌。
Thumbnail
2021/04/20
    如果問我這輩子最壓抑的事情是關於誰,我會不假思索的說是關於我閨密林美寶。我們共同承載太多秘密,不能說的秘密,太多了,久到我必需先想一想小宇幾歲了才能夠反推這ㄧ連串的祕密的年紀,ㄧ切起始於小宇出生前三年。
Thumbnail
2021/04/20
    如果問我這輩子最壓抑的事情是關於誰,我會不假思索的說是關於我閨密林美寶。我們共同承載太多秘密,不能說的秘密,太多了,久到我必需先想一想小宇幾歲了才能夠反推這ㄧ連串的祕密的年紀,ㄧ切起始於小宇出生前三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草間彌生自小就罹患神經性視聽障礙,長期飽受幻覺與自殺性傾向的困擾,須透過大量作畫來緩解幻象,克服恐懼,進行自我療癒。她的創作語彙怪奇、多元、無限,被歸類到很多不同的藝術派別,但草間對自己的描述,僅是一位「精神病藝術家」。
Thumbnail
草間彌生自小就罹患神經性視聽障礙,長期飽受幻覺與自殺性傾向的困擾,須透過大量作畫來緩解幻象,克服恐懼,進行自我療癒。她的創作語彙怪奇、多元、無限,被歸類到很多不同的藝術派別,但草間對自己的描述,僅是一位「精神病藝術家」。
Thumbnail
不斷執著於恐懼,反映在創作風格上,「無限」以不同的形式與意義出現,諸如佈滿在巨大的畫作上的幾何形狀、用鏡面創造出的無限空間等,草間彌生以近乎強迫的方式,將觀者拉入她的世界。
Thumbnail
不斷執著於恐懼,反映在創作風格上,「無限」以不同的形式與意義出現,諸如佈滿在巨大的畫作上的幾何形狀、用鏡面創造出的無限空間等,草間彌生以近乎強迫的方式,將觀者拉入她的世界。
Thumbnail
自認不是草間彌生的狂粉,只是單純因為奶奶她太紅了,有展不看太反社會情節,所以有記憶中,大概是看了三次草間彌生的展,最近迎來了這第三次,還是最衝擊的一次,於是久違的掃掃方格子上的灰塵,作為2022的第一篇文章。
Thumbnail
自認不是草間彌生的狂粉,只是單純因為奶奶她太紅了,有展不看太反社會情節,所以有記憶中,大概是看了三次草間彌生的展,最近迎來了這第三次,還是最衝擊的一次,於是久違的掃掃方格子上的灰塵,作為2022的第一篇文章。
Thumbnail
草間彌生是在日本的長野縣出生,小時候及學生生涯都是在日本完成的。1957年時,草間彌生選擇移居到了美國,後來從西雅圖搬到紐約生活。直到了1973年,因為身體的關係而回到了日本,原本要在傷病治癒後回到美國,但因為找不出病因,而決定在日本留下。
Thumbnail
草間彌生是在日本的長野縣出生,小時候及學生生涯都是在日本完成的。1957年時,草間彌生選擇移居到了美國,後來從西雅圖搬到紐約生活。直到了1973年,因為身體的關係而回到了日本,原本要在傷病治癒後回到美國,但因為找不出病因,而決定在日本留下。
Thumbnail
攝於2019年10月,初抵直島、初見草間彌生南瓜的那一刻。 將近兩年前的秋季,我趕上2019瀨戶內藝術祭的最後一梯,展開期待許久卻從未實踐的跳島之旅。我,與大名鼎鼎,幾乎是整座直島、甚至可以說是整個瀨戶內藝術祭地標物的直島南瓜的初相遇,也就從那一天的雨後日落前展開...
Thumbnail
攝於2019年10月,初抵直島、初見草間彌生南瓜的那一刻。 將近兩年前的秋季,我趕上2019瀨戶內藝術祭的最後一梯,展開期待許久卻從未實踐的跳島之旅。我,與大名鼎鼎,幾乎是整座直島、甚至可以說是整個瀨戶內藝術祭地標物的直島南瓜的初相遇,也就從那一天的雨後日落前展開...
Thumbnail
整個宇宙就是星球的聚積 南瓜也是草間彌生自畫像的一種(圖片來源:大人物) 摘要 草間彌生的作品總是出現大量的圓、無限的網,蔓延出去的延伸都是緣起於聚積、消融的概念,她將童年的創傷化作豐碩的創造力,她想用藝術的力量讓世界更和平,她渴望生命燦爛的陽光,在邁入九十歲高齡後,仍期許自己無限的活到人生盡頭。
Thumbnail
整個宇宙就是星球的聚積 南瓜也是草間彌生自畫像的一種(圖片來源:大人物) 摘要 草間彌生的作品總是出現大量的圓、無限的網,蔓延出去的延伸都是緣起於聚積、消融的概念,她將童年的創傷化作豐碩的創造力,她想用藝術的力量讓世界更和平,她渴望生命燦爛的陽光,在邁入九十歲高齡後,仍期許自己無限的活到人生盡頭。
Thumbnail
她一直被以為是一條奇特的魚,錯生的軀體,駭人的面容。然後在30年後,世人回想才驚覺她是一條獨特的魚,游曳出絕美的姿態。超越時代50年的代價,是一直都不被理解和認同,然而她一直走自己的路。 點止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超越時代50年的圓點瘋子 奇怪與奇特只差一線,奇特是受認可的奇怪。 草間
Thumbnail
她一直被以為是一條奇特的魚,錯生的軀體,駭人的面容。然後在30年後,世人回想才驚覺她是一條獨特的魚,游曳出絕美的姿態。超越時代50年的代價,是一直都不被理解和認同,然而她一直走自己的路。 點止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超越時代50年的圓點瘋子 奇怪與奇特只差一線,奇特是受認可的奇怪。 草間
Thumbnail
誰對生命沒有童話幻想?結果飛來的不是白天鵝,而是黑壓壓的烏鴉,怎麼辦?誰也打敗不了漫天烏鴉,不如利用黑暗的力量,把生命改寫成光明的故事! 1955 年 12 月 4 日,一封信從日本寄往美國,收信人是紅透半邊天的藝術家歐姬芙,寄信人是未成名的畫家,叫草間彌生,如太陽的歐姬芙,會理一點星光嗎?
Thumbnail
誰對生命沒有童話幻想?結果飛來的不是白天鵝,而是黑壓壓的烏鴉,怎麼辦?誰也打敗不了漫天烏鴉,不如利用黑暗的力量,把生命改寫成光明的故事! 1955 年 12 月 4 日,一封信從日本寄往美國,收信人是紅透半邊天的藝術家歐姬芙,寄信人是未成名的畫家,叫草間彌生,如太陽的歐姬芙,會理一點星光嗎?
Thumbnail
前些日子赴北美館觀賞《她的抽象》展覽,該展以台日韓的女性藝術家為主,反思受西方現代抽象藝術影響下的東亞,經在地亞洲女性藝術家轉譯後抽象畫的發展軌跡。 一進展間入口,映入眼簾的即是「圓點女王」草間彌生(Yayoi Kusama)的畫作,大大小小的圓令人看得目不轉睛,很難想像圓點靈感的緣起竟那麼令人心
Thumbnail
前些日子赴北美館觀賞《她的抽象》展覽,該展以台日韓的女性藝術家為主,反思受西方現代抽象藝術影響下的東亞,經在地亞洲女性藝術家轉譯後抽象畫的發展軌跡。 一進展間入口,映入眼簾的即是「圓點女王」草間彌生(Yayoi Kusama)的畫作,大大小小的圓令人看得目不轉睛,很難想像圓點靈感的緣起竟那麼令人心
Thumbnail
2017年10月1日開幕的草間彌生美術館展示草間彌生作品及相關的貴重資料,希望透過展覽,將草間彌生一直以來提倡、訴求的世界和平與人類大愛,繼續宣傳給世人。 人在什麼情況下才會看到的世界都是圓點?   對我而言,最近的體驗應該是做完操人拉筋運動後的腦黑眼花,讓我睜著眼都是圓呼呼的亮點。   看到
Thumbnail
2017年10月1日開幕的草間彌生美術館展示草間彌生作品及相關的貴重資料,希望透過展覽,將草間彌生一直以來提倡、訴求的世界和平與人類大愛,繼續宣傳給世人。 人在什麼情況下才會看到的世界都是圓點?   對我而言,最近的體驗應該是做完操人拉筋運動後的腦黑眼花,讓我睜著眼都是圓呼呼的亮點。   看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