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會客室|袁哲生《寂寞的遊戲》:陽光普照不到的陰影,是想要玩著不斷被尋找的遊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by 張國勳

你曾想過有玩具或遊戲的本質,竟是模仿孤單「寂寞」的絕境而生嗎?

有賴《陽光普照》這部電影,把台灣5年級小說家袁哲生的故事與小說,轉化成電影中哥哥阿豪(許光漢飾)的角色,已經有許多人聽過袁哲生《寂寞的遊戲》裡,司馬光打破水缸是為了找到藏在裡頭的自己的寓言故事。

具體一點地說,阿豪的陽光、向上,以及最後自殺身亡的部分,原型來自袁哲生作家本人;電影中對補習班同學講述的司馬光砸破水缸寓言,則是小說《寂寞的遊戲》裡的情節。

1966年生的袁哲生,在二十多歲得了文學獎首獎後,陸續出書、發表作品都獲得肯定,也擔任自由時報的副刊編輯;2000年後不僅繼續創作小說、繪本《倪亞達》系列,還當到《FHM男人幫》的總編輯。原本大家以為他是頗有成就的「人生勝利組」,結果他在沒人知曉的狀況下選擇結束生命。

我們都對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但也許能多做的是,從《寂寞的遊戲》中能稍稍碰觸到作家為何選擇離開的原因──小說中的敘事者多半是覺得人生豪無意義的「魯蛇」(loser),角色不論成年或未成年,都對生活感到渺茫。

你想過有玩具或遊戲的本質,竟是體驗「寂寞」的絕境而生嗎?同名短篇小說〈寂寞的遊戲〉中的敘事者,嚮往各種孤單寂寞的「遊戲」,遊戲之中模擬孤絕的狀態,卻又希望最後能回到最初的起點,像是捉迷藏,躲藏的當下將自己隱蔽,體會一個人的寂寞,但遊戲最後是被鬼給找到,最終回到遊戲開頭四散的原點,完成「躲藏」。


寂寞能成為遊戲,是因為有人願意將你找回

.捉迷藏

捉迷藏是個模仿「寂寞」的遊戲,因為它的終極目的不是躲藏,而是找到。就像是旅行能成為旅行而不是流浪,終究在於有個「家」能回。捉迷藏這個遊戲能夠成立,在於有一個人願意將你找回,要不只是一個人孤絕地蜷曲在角落,沒有尋找,躲藏就失去了意義。

〈寂寞的遊戲〉中的敘事者是一名十三歲的小孩,儘管青春年少,但總對世界與他人有種隔離、格格不入的感受,而捉迷藏就是他最愛的遊戲之一。他期待、喜歡捉迷藏是因為:

當扮鬼的同伴處心積慮地想找出我們,我們卻在黑暗的角落裡蜷縮著身體,繃緊著神經,盯著向我們尋來的同伴時,我總是感到自己身陷在一股漆黑的幸福之中無法自拔。(〈寂寞的遊戲〉 p. 20)

而在被發現的瞬間,躲藏的人總算能爆出一陣尖叫,然後與同伴一同跑回遊戲的起點:「這是捉迷藏遊戲的另一項迷人之處,它總是把我們帶回到遊戲的起點,而且從不枯燥」。

對此樂而不疲的敘事者在與同伴「躲藏」了多年後,有一天捉迷藏突然全都失去了意義,因為他發現自己不再被人試著找到。某次的捉迷藏,敘事者正在樹上等待被他最好的朋友孔兆年找到的時刻,結果當孔兆年一抬頭看見他時,孔兆年卻眼神空洞地望著他,直視他身後的樹枝葉片,彷若他並不存在。

「寂寞的遊戲」在此刻突然蕩然無存,因為沒有尋找的躲藏,最後成為了孤絕的狀態。那個擺盪於藏匿與發現之間的快感,極值轉換的瞬間感受,完完全全地盪到了消失那端,最終變成活著的死亡、真正的寂寞。

.潛水艇

另一個比捉迷藏更完美的「寂寞的遊戲」,當屬潛水艇無誤了。敘事者的好友孔兆年很奇妙,他擅長把所有報廢的機械、垃圾,找出其中堪用的部分,再組裝成一個個不同的東西。而孔兆年做成的潛水艇,就深深地讓敘事者著迷。

當孔兆年做好潛水艇的「下水儀式」啟動時,敘事者參觀這完美的、寂寞的遊戲後,甚至自己都想要化作小人,跑到潛水艇裡頭一起「躲藏」起來。因為潛水艇是在水底航行的,當他們一行人看著潛水艇在水面留下一個漂亮的漩渦,潛入看不清楚的湖底時,敘事者就知道這將會是最完美的「消失」。

在岸上的人們只能看到潛水艇不經意地掀起一點騷動:被驚動而跳出水面的錦鯉、被撞得搖晃的荷葉......。當孔兆年用遙控器讓潛水艇從潛入的原點返回時,周遭的另一位朋友,甚至對潛水艇究竟有無在底下航行感到。

對於熱愛寂寞遊戲的敘事者來說,能夠無聲無息地消失,最後仍回到原點,以原本的模樣回到眾人的眼前,大概就是他夢想中的躲藏了吧。好像能激起一點漣漪,卻又不被看見水底的姿態,最重要的是,能以原本的模樣、原本的地方,重返世界。所以他才會說:「跟孔兆年的潛水艇比起來,我只能算是蜷縮在陰暗之中而已」。

〈寂寞的遊戲〉呈現現代人對社會的掙扎與疏離,一方面渴求與社會/世界隔絕連結,另一方面卻又渴望有個人能夠將自己找回。這令人聯想到一個可能是老掉牙的哲學問題:「如果在無人、無物的森林裡有一棵倒下的大樹,那麼它倒塌時究竟有無發出聲音呢?」,換到這篇小說裡,可能就是在現代社會如果與人完全失去連結、沒有人想要「找到我」,那我還算活在這世界上嗎?

《寂寞的遊戲》小說目前已絕版,只能在圖書館借得到

《寂寞的遊戲》小說目前已絕版,只能在圖書館借得到


脆弱的故事:渴望被看見

〈寂寞的遊戲〉分成幾個小章節,「脆弱的故事」一節便是《陽光普照》裡司馬光打破水缸寓言故事的由來。從前司馬光的故事是這樣的,原本只是小孩子的司馬光,在跟朋友玩躲貓貓的過程裡,發現有個朋友跌到大水缸中,情急之下司馬光便拿石頭砸破水缸,救出裡頭的小孩子,可謂機智化解了危機。

然而在脆弱的故事中,敘事者腦中想起了一個簡單的故事,但不同的是水缸中原本沒有失足墜入的孩童,當所有人都認為已經找到全部躲起來的小孩後,當鬼的司馬光卻堅持還有一個人沒有被找到。最後司馬光把水缸砸破,便有一個裸著身子的小孩順著流洩而出的水沖到了地上,結果等那個「孩子」一站起來,司馬光發現這最後的孩子竟是他自己。

〈寂寞的遊戲〉中的敘事者一直埋藏著這個故事,並未告訴他人;輾轉到《陽光普照》裡,就變成許光漢飾演的阿豪,對著同學緩緩道出這段「寓言」。阿豪也是一個陽光、正向的人生勝利組,成績優異、乖巧聽話,被眾人投以所有的期待。從他口中說出這個故事,彷若在告訴別人他也想要被看見、他也想要「被找到」。當鬼的人是不會被找到的,因為鬼總是主動「看見」別人的人。司馬光的寓言彷若在說阿豪的光就像是捉迷藏的「鬼」,太溫暖了以至於沒人曾看見陰暗寂寞中的他。

那些陽光、乖巧,或是重考目標的醫學系,不完全是阿豪的夢想,很多時候只是為了符合父母、師長的期待。陽光的背後是龐大的陰影,我們只看見阿豪的光,卻忽略了他深處的影。沒有人知道他離去的原因,就是他會離去的最大原因。

回到〈寂寞的遊戲〉,這個十三歲的孩童敘事者,並不像阿豪一樣那麼的陽光正面,反倒嚮往成為「游手好閒」的廢材。他常哭、常感到寂寞,也不特別為了什麼努力;他總與世隔絕、與人格格不入,卻也希望與人連結──只是都因為自己的怯懦無疾而終。

從他口中說出司馬光的寓言、沉浸於「寂寞的遊戲」,可以知道他其實就在渴望被找到,以及與社會隔絕中掙扎;覺得自己似乎不會有人理睬,卻又有被看見的渴望。寓言故事中的司馬光堅持找到了水缸中的自己,也許就是所有心理學或心靈雞湯最後的隱喻,只能靠自己看見自己了吧。



結語

《寂寞的遊戲》這本小說真的很寂寞(苦笑),體現在整本小說的表現形式上便是總有種疏離感。整本小說有極高比例都是敘事者的喃喃自語、腦中想像的或真或假的景物描寫,人與人之間的疏離,體現在文本閱讀的陌生感──情節緩慢綿長、稀少的對話、大量的內心獨白。

就算不是同名的〈寂寞的遊戲〉,其他篇敘事者有的成年有的未成年,基本上都維持著相同的調性:寂寞、疏離,對死不一定嚮往,但並不排斥。「一輩子很快就過完了」可能在我們眼中有著積極意味(所以要把握當下),然而這本小說裡的角色說出口時,意思恰恰相反,總給人即將面臨遲暮之感。

《寂寞的遊戲》其實處理的是現代社會,都市中人與人之間的孤獨、距離感,面對生活,人生的意義蕩然無存,可能只剩日復一日、夜復一夜的機械式生活。它也許不是袁哲生最好入手的一本小說,明面上的情節、動作不完全是主角,小說冰山底下的情緒與感受才是整本書的主軸。如果你能理解,或曾有過孤絕到想斷開所有連結的時刻,那麼也許就能試著進入袁哲生的寂寞的世界。


【會客室本月主題:寂寞】



★如果你也關注文學教育,追蹤作者「歪文系why_literature」與專題可以持續看到我們的作品,也可以在下方👏拍手五下表達支持。
追蹤歪文系的 FB IG ,可以更即時掌握最新消息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鳳-avatar-img
2023/11/01
好棒的分享,謝謝!
brownshale-avatar-img
2021/08/19
好愛《秀才的手錶》和這本,當初看完忍不住把每篇有共鳴的段落都打字存下來...... 雖然捉迷藏最終渴望被找到,可是我覺得他也很享受躲藏中那個寧靜孤寂的時刻,好像只有在那時候才能聽見、直視自己的靈魂。以至於描寫考試中昏倒那個段落(在群體中成為一個異樣的存在、躺進保健室被同學環繞在中心)反而讓他不適: “我感到很灰心,沒想到寂寞也是鬧哄哄的。” 謝謝分享讓更多人看他的作品! P. S. 中間有些引用書名《寂寞的遊戲》 的地方是不是誤植為《寂寞的故事》了? 雖然這樣敘述也沒錯啦XD
歪文系why_literature-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8/19
應該要是寂寞的遊戲才對沒錯XDDD 感謝感謝,大概是因為一直在想著要講脆弱的故事,所以才不小心誤植了,篇名也叫〈寂寞的遊戲〉! 《秀才的手錶》我也很喜歡~是我入手袁哲生的第一本書。〈寂寞的遊戲〉裡當然是享受寂寞的當下的,所以我才會說他需要的是「被找到」,因為「被找到」包含躲藏,以及發現的瞬間。如果真的是喜歡「寂寞」,那麼可能孔兆年沒有把他找出來,他還是能享受那個躲在樹上的樂趣(但他沒有)。 我覺得看到他講潛水艇出來的時候,究竟有沒有真的在水底下繞一圈,其實可能是「躲藏」理想的狀態。完美的消失、原樣的出現,也不知道躲去哪裡,可是最後還是能出現被眾人巡回,也是挺浪漫的(?)
avatar-img
歪文系why_literature的沙龍
1.1K會員
54內容數
每一種差異,都是獨特的理由。用文學的濾鏡,和我們一起歪歪地閱讀世界吧!
2022/02/18
誠然,失憶不過是隱喻符號,只為帶出收束生命的終點──死亡。正如作家米蘭昆德拉所言:遺忘便是一種不斷在生命中上演的死亡形式。自此,與其說人丟失記憶,不如說喪失了指認、辨識自我的路徑,因而日日迷走於荒蕪的記憶迴廊。也因此,往昔的缺席,不光指涉昨日的消亡,更象徵「未來可能性」的坍方。
Thumbnail
2022/02/18
誠然,失憶不過是隱喻符號,只為帶出收束生命的終點──死亡。正如作家米蘭昆德拉所言:遺忘便是一種不斷在生命中上演的死亡形式。自此,與其說人丟失記憶,不如說喪失了指認、辨識自我的路徑,因而日日迷走於荒蕪的記憶迴廊。也因此,往昔的缺席,不光指涉昨日的消亡,更象徵「未來可能性」的坍方。
Thumbnail
2022/01/15
隨著 NFT 在中文世界興起,現在方格子也發行了自己的 NFT,甚至一開賣就被搶購一空。這讓創作者開始有點焦慮或困惑,NFT 到底是什麼?創作者有必要知道它嗎?這篇文章以創作者的身分談談,對於所有的創作者而言,NFT 能帶來什麼樣的幫助?以及方格子發布了 NFT,能對站內的經營者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Thumbnail
2022/01/15
隨著 NFT 在中文世界興起,現在方格子也發行了自己的 NFT,甚至一開賣就被搶購一空。這讓創作者開始有點焦慮或困惑,NFT 到底是什麼?創作者有必要知道它嗎?這篇文章以創作者的身分談談,對於所有的創作者而言,NFT 能帶來什麼樣的幫助?以及方格子發布了 NFT,能對站內的經營者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Thumbnail
2021/10/21
大疫年代,生活不僅被封鎖了起來,還因為社群的撤離,多了許多的空白。當然,有一些空白,本就存在,只不過被忙碌遮掩了起來,它們空蕩且寥寂,與其說是空白,其實更像坑洞,幽微且昏暗,個個迴盪著寂寞,身為主人的我,卻不知道該怎麼去填滿。
Thumbnail
2021/10/21
大疫年代,生活不僅被封鎖了起來,還因為社群的撤離,多了許多的空白。當然,有一些空白,本就存在,只不過被忙碌遮掩了起來,它們空蕩且寥寂,與其說是空白,其實更像坑洞,幽微且昏暗,個個迴盪著寂寞,身為主人的我,卻不知道該怎麼去填滿。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