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流浪犬推估15.5萬隻 屏東、台南、嘉義最多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raw-image

根據農委會最新公布的109年全國遊蕩犬隻數量調查推估結果,全國推估遊蕩犬數為15萬5869隻,每百人遊蕩犬數則為0.66,與上期(107年)調查結果相比,遊蕩犬數量微幅增加6.19%(增加9096隻)、每百人遊蕩犬數則略增為6.45%。

進一步分析發現,全台22縣市境內流浪犬數量推估數量,以屏東縣2萬291最多,其次依序為台南市1萬9539隻、嘉義縣1萬7408、高雄市1萬7271、新北市1萬1328隻。

但縣市城鄉人口數有別,多若依照每百人遊蕩犬數計算,嘉義縣人口數49萬9881人,調查統計推估遊蕩犬數量1萬7408隻,每百人遊蕩犬隻數為3.48隻為最多;屏東縣2.50、花蓮縣1.84、台東縣1.76、南投縣1.37。

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所長林珮如忍不住嘆了一口氣,她為同仁抱屈,也覺得氣餒;地方做得要死要活,但成績卻比過去更差,「這樣還需要再做嗎?」現在一年絕育的數量,是過去的三倍以上,過去一年絕育約一千多隻,現在都超過四五千隻;但仍趕不上民眾丟棄的速度。

林珮如說,流浪犬通報案件多,抓不勝抓,不管是動保團體或家畜所皆投入大量資源辦理絕育,但絕育速度比不上民眾棄養速度,導致流浪犬隻與人類生活衝突不斷,民眾一直丟、怎麼都抓不完,絕育不完,丟出去的狗無法生活,又淪為緊急救援的一環,每次發情期一到,便接到很多投訴案件,發情期完後,就是小貓小狗的棄養潮,惡性循環。

她表示,零撲殺政策後,現在所有業務的經費都緊縮,僅有動保業務經費充足,現在地方防治所有七八成業務都在做動保,但民眾觀念不改,又要政府收拾,全民承擔共業。

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表示,這幾年爭取增取預算給地方政府,若不要算硬體設施,一年有1.5億元經費在動保業務上,這些錢給地方政府投入,也不希望這幾年地方政府漫無目標地做絕育,再怎樣投入預算,除了飼主責任要教育外,絕育速度要大於繁殖速度,才能控制地區族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想要的、的沙龍
0會員
6內容數
想要的、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8/24
看着小老虎飢餓無助,結果職員找來了一隻剛誕下小狗的拉布拉多犬媽媽。(微博@沸點視頻) 母愛的偉大,是可以跨越種族界限。 在山東煙台,龍口動物園裏有母老虎早前剛誕下了數隻小老虎,但母老虎卻不願意餵奶給小老虎,結果動物園職員找來一隻拉布拉多犬作奶媽,成功給小老虎餵哺。雖然小老虎們吃得很開心,但狗媽媽
Thumbnail
2021/08/24
看着小老虎飢餓無助,結果職員找來了一隻剛誕下小狗的拉布拉多犬媽媽。(微博@沸點視頻) 母愛的偉大,是可以跨越種族界限。 在山東煙台,龍口動物園裏有母老虎早前剛誕下了數隻小老虎,但母老虎卻不願意餵奶給小老虎,結果動物園職員找來一隻拉布拉多犬作奶媽,成功給小老虎餵哺。雖然小老虎們吃得很開心,但狗媽媽
Thumbnail
2021/08/24
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前晚獲報,中埔鄉偏僻沄水溪附近1處農田,有人利用夜色掩護,將5隻剛出生滿月的幼犬,丟棄農田,情況危急,動保人員趕往救援收容。記者魯永明/翻攝 嘉義縣中埔鄉又傳棄養毛小孩事件!家畜疾病防治所前晚獲報,中埔鄉偏僻沄水溪附近1處農田,有人利用夜色掩護,將5隻剛出生滿月的幼犬,丟棄農田,
Thumbnail
2021/08/24
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前晚獲報,中埔鄉偏僻沄水溪附近1處農田,有人利用夜色掩護,將5隻剛出生滿月的幼犬,丟棄農田,情況危急,動保人員趕往救援收容。記者魯永明/翻攝 嘉義縣中埔鄉又傳棄養毛小孩事件!家畜疾病防治所前晚獲報,中埔鄉偏僻沄水溪附近1處農田,有人利用夜色掩護,將5隻剛出生滿月的幼犬,丟棄農田,
Thumbnail
2021/08/24
連日大雨桃園大圳昨下午1隻黑色幼犬不明原因落水,在滾滾黃泥水中載浮載沉,桃園分局龍安所員警蔡政諺、蔡佳穎目擊,和民眾在河岸追了快100公尺成功攔截救起,小黑狗全身顫抖、精疲力盡,帶回派出所猛吃2了碗飼料,蔡佳穎也說「還好沒眼睜睜看著牠被沖走,心裡真的很開心」。 警方說,昨下午1點多巡邏經過桃園大圳
Thumbnail
2021/08/24
連日大雨桃園大圳昨下午1隻黑色幼犬不明原因落水,在滾滾黃泥水中載浮載沉,桃園分局龍安所員警蔡政諺、蔡佳穎目擊,和民眾在河岸追了快100公尺成功攔截救起,小黑狗全身顫抖、精疲力盡,帶回派出所猛吃2了碗飼料,蔡佳穎也說「還好沒眼睜睜看著牠被沖走,心裡真的很開心」。 警方說,昨下午1點多巡邏經過桃園大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毛小孩的醫療支出非常高,導致台灣出現棄養跟流浪貓狗很多,寵物比人類脆弱,因此容易因為小感冒而因此喪命,寵物得了小感冒可能就要花個幾千,大病就要花幾萬甚至幾十萬,很多人根本負擔不起,流浪動物多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大部分的人負擔不起醫療費用,因為太貴了,養不起,而選擇不救牠們,也因為流浪動物多,收容所容
Thumbnail
毛小孩的醫療支出非常高,導致台灣出現棄養跟流浪貓狗很多,寵物比人類脆弱,因此容易因為小感冒而因此喪命,寵物得了小感冒可能就要花個幾千,大病就要花幾萬甚至幾十萬,很多人根本負擔不起,流浪動物多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大部分的人負擔不起醫療費用,因為太貴了,養不起,而選擇不救牠們,也因為流浪動物多,收容所容
Thumbnail
不論是本地異動或跨縣市移動,移動方式不會只有機車一種,透過《109年機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機車通勤(學)者居住與使用機車縣市比率當基準,來更進一步計算跨縣市通勤的機車台數。 最後得出結論:雙北通勤台數宛如動物大遷徙,中台灣為台中獨大。
Thumbnail
不論是本地異動或跨縣市移動,移動方式不會只有機車一種,透過《109年機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機車通勤(學)者居住與使用機車縣市比率當基準,來更進一步計算跨縣市通勤的機車台數。 最後得出結論:雙北通勤台數宛如動物大遷徙,中台灣為台中獨大。
Thumbnail
2023年3-4月,高雄市旱情嚴峻,近600天沒下雨。水利署決定於高屏溪東岸,屏東縣部分,鑿設30口抗旱井,遭屏東縣周春米縣長反對而停擺,被迫增引東港溪原水支援。東港溪原水畜牧廢水污染嚴重,高雄人嫌,卻由屏東縣積極改善水質。權力不平等的高屏兩縣市,該如何擺平取水紛爭呢?
Thumbnail
2023年3-4月,高雄市旱情嚴峻,近600天沒下雨。水利署決定於高屏溪東岸,屏東縣部分,鑿設30口抗旱井,遭屏東縣周春米縣長反對而停擺,被迫增引東港溪原水支援。東港溪原水畜牧廢水污染嚴重,高雄人嫌,卻由屏東縣積極改善水質。權力不平等的高屏兩縣市,該如何擺平取水紛爭呢?
Thumbnail
與業界討論人口與機車分布的關聯性,最常被挑戰的就是「戶籍人口」是屬於「靜態」人口數據,戶籍人口無法反應「人戶分離」的情形,也就是無法「真實」反應各縣市生活的人口分布。 透過整府發布的109年人口普查&電信信令人口統計,本文將用上述資料進行人口「動態」與「靜態」數據的交叉比對。
Thumbnail
與業界討論人口與機車分布的關聯性,最常被挑戰的就是「戶籍人口」是屬於「靜態」人口數據,戶籍人口無法反應「人戶分離」的情形,也就是無法「真實」反應各縣市生活的人口分布。 透過整府發布的109年人口普查&電信信令人口統計,本文將用上述資料進行人口「動態」與「靜態」數據的交叉比對。
Thumbnail
報導誤解 最近看到很多報導,諸如《九合一大選/6年流失24萬人台北「光榮城市」現危機》、《北市人口「生不如死」 柯文哲:恐跌破250萬人》...等,都在討論台北市等都市,因為房價高漲,出生遠低於死亡,導致人口快速減少的原因。 台北市近年人口達到高峰後下滑 我們先來看一下台北市近幾年人口統計資料<01
Thumbnail
報導誤解 最近看到很多報導,諸如《九合一大選/6年流失24萬人台北「光榮城市」現危機》、《北市人口「生不如死」 柯文哲:恐跌破250萬人》...等,都在討論台北市等都市,因為房價高漲,出生遠低於死亡,導致人口快速減少的原因。 台北市近年人口達到高峰後下滑 我們先來看一下台北市近幾年人口統計資料<01
Thumbnail
人口的質與量,是都市發展的核心問題,桃園市是否具有長期發展性,要從人口成長率、人口總數、人口密度談起。桃園市是成長最快都市。 由於雙核心都市桃園/中壢人口越過四十萬瓶頸,本身內需發展加速,已經逐步擺脫雙北附屬都市角色,朝向自身完整化發展。 整合內外的【三心六線】計劃若能成功,政經角色將更上層樓。
Thumbnail
人口的質與量,是都市發展的核心問題,桃園市是否具有長期發展性,要從人口成長率、人口總數、人口密度談起。桃園市是成長最快都市。 由於雙核心都市桃園/中壢人口越過四十萬瓶頸,本身內需發展加速,已經逐步擺脫雙北附屬都市角色,朝向自身完整化發展。 整合內外的【三心六線】計劃若能成功,政經角色將更上層樓。
Thumbnail
桃園/中壢大都會區是近年來成長速度最快的都會區之一(另一個是台中/彰化大都會區),由於雙核心都市桃園/中壢人口越過四十萬瓶頸,本身內需發展加速,已經逐步擺脫雙北附屬都市角色,朝向完整化發展,未來整合內外的【三心六線】計劃若能成功,政經角色將更上層樓。人口總數超過十五萬,同時人口密度集中者最有潛力。
Thumbnail
桃園/中壢大都會區是近年來成長速度最快的都會區之一(另一個是台中/彰化大都會區),由於雙核心都市桃園/中壢人口越過四十萬瓶頸,本身內需發展加速,已經逐步擺脫雙北附屬都市角色,朝向完整化發展,未來整合內外的【三心六線】計劃若能成功,政經角色將更上層樓。人口總數超過十五萬,同時人口密度集中者最有潛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