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次在與業界討論人口與機車分布的關聯性,最常被挑戰的就是「戶籍人口」是屬於「靜態」的人口數據,它只能反應部分在當地生活的人口數,那些離開當地,跑去外縣市發展的黑數無法反應在數據上。
舉例來說,一個戶籍在屏東的民眾,北漂到桃園租屋、工作五年,但可能因為房東或其他因素導致戶籍無法遷至桃園,這種人在統計上雖然在「戶籍人口」隸屬於「屏東縣」,但在「常住人口」上卻屬於「桃園市」。
簡單講,戶籍人口無法反應「人戶分離」的情形,也就是無法「真實」反應各縣市生活的人口分布。
一直想做靜態人口數據以及動態人口數據的差異,這個想法一直卡在我心中悶著許久,直到2022年縣市長選舉後的隔天,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調查才在主計處公開完成版的分析報告。
因此這邊將用
- 10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以下簡稱人口普查)-常住人口與活動人口。
- 109年電信信令人口統計 (以下簡稱電信信令)-活動人口與停留人口。
兩者的動態人口數據與戶籍人口進行比對,順便比較兩種不同系統與統計方式得出來的數據與結果是否有所差異。
數據資料簡介
在開始探討數據之前,先針對文中會用到的統計名詞做個定義。
22個縣市
根據目前行政區的劃分,共劃分22個縣市:
新北市、臺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宜蘭縣、新竹縣、苗栗縣、
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屏東縣、臺東縣、花蓮縣、澎湖縣、基隆市、
新竹市、嘉義市、金門縣、連江縣。
戶籍人口
簡單講就是戶籍登記在哪,就是統計上該地區的戶籍人口。
常住人口
根據
10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定義如下:指在一處所已實際居住或預期居住6個月以上人口,本次普查常住人口係指普查標準時刻(109年11月8日零時正)實際居住在各直轄市、縣(市)範圍內已達或預期達6個月以上之所有本國籍與非本國籍人口。
人口普查-活動人口
由於人口普查與電信信令的活動人口定義不同,因此分成兩塊來說。首先是
10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針對活動人口定義如下:
活動人口=本縣市常住人口-至外縣市通勤及通學者+外縣市至本縣市通勤及通學者。
由於我們沒有要探討通學與通勤的流動人口,因此我們只需要知道活動人口是如何構成的就好。
電信信令-活動人口
電信信令是根據一天24小時分成活動人口與停留人口,並透過通訊裝置連到最近的基地台來判定目前持有該裝置的人正在哪個地方。
更詳細的劃分定義如下:
對名詞背後的定義有概念後,就不囉嗦直接切入正題。
靜態數據-各縣市戶籍人口分布
在進行動態人口與靜態人口的差異比較之前,先來看靜態數據-各縣市戶籍人口分布的情形:
由於是2020年的資料,距離統計報告出來至今也已經過了兩年,因此不僅以當年統計的資料作為參考,也抓取2021年的戶籍人口資料做參照。
另外,109年人口普查所使用的戶籍人口資料,並非當年年底為止最新的統計資料,因此為求數據時間來源一致性,仍會將109年人口普查的戶籍人口納入(僅用於109年人口普查),並與109、110年底戶籍人口作為參照比較誤差。
題外話,若對近年各縣市戶籍人口數與變化沒概念,這邊附上103–110年總人口與各縣市人口分布變化:
109年人口普查
開始之前,必須先澄清,
人口普查不是真的挨家挨戶進行「普查」,講明白點人口普查其實也是「抽樣調查」的一種。詳細的實施辦法請參閱《
一百零九年人口及住宅普查實施計畫》。
聲明做完後,接著來看109年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與活動人口數據:
從上表可以發現新北常住人口是全台第一,每天至外縣市通勤學也是全台第一高,台北則反之。可以得出台灣人常說「新北是圍繞著台北的衛星城市」一點也不為過。
接著來看常住人口與活動人口對戶籍人口的差異(大於100%標註紅色、反之為綠色):
常住、活動人口與不同時期的戶籍人口數計算,整體結論差異不大。
最右邊的表格為109年人口普查提供之戶籍人口資料(非109年年底),因此將109(左)、110年(中)底戶籍人口當作參照組,確認不會差異太多。
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差異
會發現台中市以南的縣市,沒有一個常住人口是超過100%,表示實際上住在該縣市的人口比戶籍人口還要少!尤其是離島的金門,常住人口剩不到戶籍人口的一半!澎湖則次之,也僅剩七成多的常住人口。
中北部縣市中,也能發現人口主要集中在其餘四都以及新竹縣市。
戶籍人口與活動人口差異
北部活動人口明顯集中在台北與新竹市,南部除了嘉義市破百外,其他縣市都是活動人口低於戶籍人口數,就連直轄市的高雄與台南,也僅接近100%而已。
人口流失最嚴重的,莫過於離島的金門,活動人口剩不到戶籍人口的一半!澎湖則次之,也僅剩七成多的活動人口。
常住人口與活動人口差異
如果把常住人口當作夜間停留人口(常住人口定義「居住」當地六個月以上),並把活動人口當作日間活動人口(通勤、通學)來看的話:
基隆與新北的常住與活動人口百分比差異甚大,與台北成反比。同先前推論,基隆與新北為台北的衛星城市,白天到台北活動,晚上再回到居住的縣市過夜。
新竹市也是活動人口與常住人口落差較大的縣市,個人推測主要是因為竹科坐落於新竹市,因此許多人白天到新竹市上班的緣故。
109年電信信令
「電信信令人口統計」這個詞在台灣可能大家都比較陌生,是一種新型態計算人口的方式。
是政府和電信業者合作,運用基地台的訊號,來推估出手機使用者的位置,進行各縣市及鄉鎮市區「日間活動人口」、「夜間停留人口」及「特定區域旅次」等動態人口統計資料。
本次的109年電信信令人口數據,是與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及遠傳電信合作,三者所擁有的用戶數達 2472萬戶,占所有行動通信用戶的 84.3%(現在不只是人手一機,可能還同時擁有平板、筆電等行動裝置,所以會有人數與裝置數的落差),因此比起傳統用問卷抽樣調查的方式進行人口普查,或許電信信令的人口動態數據更具有代表性。
並使用109、110年戶籍人口作為參照,各自與活動、停留人口分別計算後得出下表:
使用不同時期的戶籍人口數與活動、停留人口作計算,發現109年與110年整體差異不大,因此採用上述左右哪張表來闡述結果都可以。
雖然數值與109年人口普查有落差,但是整體結論大致相同:
- 同樣有重北輕南、人口北漂的問題,除了高雄、台南、嘉義市以及花蓮百分比沒有差異太多外,台中以北的四都以及新竹縣市都有活動與停留人數明顯大於戶籍人數的情形。
- 基隆、新北平日的日間活動人數少,夜間停留人數多,與台北反之,表示許多居住該兩縣市的人大多是每天兩地跑。
- 新竹縣市的活動與停留人口皆大於戶籍人口,可能與竹科、台元科技園區、湖口工業區有關,工作機會聚集許多外地人常住與工作於此的緣故。
- 離島的金門與澎湖,人口外移嚴重,不論活動還是停留人口都僅有戶籍人口的六成多而已。
動態人口統計總結
不論是人口普查還是電信信令,都有其優缺點。人口普查會面臨樣本統計誤差、十年一次等缺點;電信信令會有一人多機、特定地區只有少數電信服務導致偏差等問題。
與其兩種統計方式取其一作為應用,不如截長補短,或是兩份數據都拿來作分析,從中求同存異,再針對差異處看有沒有其他間接數據或輔助資料作為佐證,或是拿來進行數據的調整。
這邊就對我對戶籍人口的靜態數據,與人口普查以及電信信令的人口動態數據對比後,最終得出的共同結論:
- 南部、東部與離島都面臨人口外移的情形,人口集中在台中以北的四都與新竹縣市為主,光上述六縣市,就佔全台至少一半的常住人口。
- 基隆與新北為台北的衛星城市-白天通勤台北、晚上歸巢休息。
- 新竹縣市為六都外最為活絡的縣市,可能與竹科、台元科技園區、湖口工業區有關,工作機會聚集許多外地人常住與工作於此的緣故。
至於人口普查與電信信令的動態人口數據是否有其他運用?主要可以用於線下的展店與行銷運用。
俗話說人流等於錢流,人多的地方曝光機率就高,有曝光就有機會成交,因此以往透過戶籍人口來當作基準的方式,會有開頭提到「人戶分離」的情形,有了人口的動態數據後,更能準確決策該如何進行實體展店與線下行銷。
舉例來說,白天活動人口多的地方,就適合早餐店、下午茶這種白天開店晚上關店的營運節奏,晚上則反之。
實體的行銷活動也是,不論是發傳單還是辦發表會等,也可以根據各縣市平日與假日的日間活動與夜間停留人數變化,動態調整舉辦地點,來達到線下行銷效果效益最大化。
結語
只有縣市級的數據哪夠開店或線下行銷活動使用。更具體的選址,可以利用電信信令人口統計的數據繼續深挖,除了縣市別的數據外,還能去申請鄉鎮市區、村里,甚至是最小統計區的人口數與旅次作運用。
社會由人所組成,而所有的商業活動也都離不開人,因此人口動態的數據能應用的地方還有很多!
礙於篇幅緣故,這邊就作個開頭,更深入的數據分析與應用,就等有興趣的讀者自行挖掘與分享。
有緣人,我們下篇文章見。
參考資料來源
- 一百零九年人口及住宅普查實施計畫
- 10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總報告統計結果 — 行政院主計總處
- 內政部首度全臺人流統計 臺北白天比晚上多72萬人
- 中華民國 內政部戶政司 全球資訊網 — 人口統計資料
- 電信信令人口統計 — 內政部
- 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
- 電信信令人口統計應用指標查詢系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