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號入座的誤讀??你有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今天芷汐和大家聊聊誤讀的那些事兒......什麽叫誤讀啊?這是一個經典的闡釋學問題,最簡單的解釋就是“言不及義”。也就是說,語言表達的並不是表達者完整的意圖,很多東西是“無以言表”的,這就意味著作者的意圖必然不能被完美理解,所以解讀必然是不同程度的誤解。
對號入座的説得是你嗎?
對於芷汐來説,每天都需要讀不一樣的資訊和書本,所以誤讀絕對是存在的,然而過程中,卻發現,誤讀偶爾也有趣,誤讀有時候也會傷感情。對號入座,從來就不是一個很好的習慣。遇見隱約有敵意的帖子或者回復,就會可以避開,盡量不起任何衝突。如果真的避不開的時候,只能自己告訴自己:裏面説的,跟我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人是一個很複雜的動物,總有小心眼,猜忌的心,可是啊,人心也是極其柔軟的,不堪一擊,如果沒有什麽需要,何苦將事事聯想到自己身上,讓一切變得難以忍受呢?

也許是性格使然,芷汐從來都不會仔細閲讀他人的隱私,哪怕苦主如何坦蕩,不介意將脆弱的一面顯露出來。此時的我,就是輕輕划過,偶爾會附上一顆愛心❤或者點個贊,今次而已,不忍心看,也許是其中一中出路?送上愛心,仿佛就是為對方拍拍肩,掃走一切灰塵,但不願意在逗留,再聆聽下去,因爲我知道我不願意為這一切進行判斷,容易有失偏頗。

對於一些人來説,判斷事物是很需要時間的,而他們偏偏又最愛惜時間,紛爭每天都有,矛盾不斷的網絡世界,一時不留神,就會將自己耗盡,如榨乾的橙子,乾枯的井。説起這個,今天我們還真的起了紛爭了,事情是這樣的,師父和師妹,以及我還有師父的一個抄方生,我們在一個群,每天都要進行朗讀,如若每天凌晨0000之前沒有完成黨日進度的話,就是5元的紅包,我們三日平分,兩天就是10,三天就是20,以此類推,并且加之總和,平分三人,而這位大姐,8日并未進行誦讀,應該罰款1275元,結果她就顧左右而言她,實在是受不了,我懟了回去,就説,只有你忙,大家都是隨時候命的,想多了吧,大家都忙得不像樣,無非是事情的看重程度不夠,給自己找藉口唄,後來師妹作爲群管把她踢出去了,受不了,這又是網絡的紛爭了。

榨乾的橙子,乾枯的井,對於這個世界,又有什麽話可説呢?尤其有了網絡,資訊發達,净土更加難尋,可能只是我們喜歡的那些泥,此時你不可埋怨指甲下有垢。我們或許已經習慣與誤會依偎而活著,而澄清的意義不大,因爲澄清亦爲某種隱私。不願細讀,輕輕划過,如拍走灰塵。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會員
25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芷汐你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芷汐和大家聊聊單純的話題。可能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單純”指簡單純淨,側重想法不多、不繁雜,多用於對問題的理解或看法,也可以指思想純潔,沒有私心雜念,還指單一,表示只考慮事物的一個方面,對其他方面都不重視。 那麽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人,就可以稱之爲“單純”
如果你們能夠事先知道,在做某件事情上,成功率很低,失敗率很高,那麽你們還會繼續堅持努力做下去嗎?其實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人,有些人跟我説,如果一開始就知道結局不好,那麽一開始就不需要投入,因爲結局已定,又有一部分的人跟我說,即便如此,努力也許可以改變結局和預後,那麽努力一把吧,讓自己不後悔。
今天這期繼續和大家聊聊一些比較輕鬆的話題,先來一段場景:如果你是學生黨/上班族,每天作息正常,然後下課/下班後做起了副業,可能有好幾個副業,你還要注意生活作息,運動規律等等,而且你可能還有家庭,孩子等,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覺得,生活讓你很疲憊啊,這麽忙碌的日子,是人過的嗎?
生活中,我們周圍常常都有這類型的人,喜歡用自己所謂的“常規”的邏輯來揣測別人的心理,以自己為中心,以自己的認知,嘗試去揣測別人的心理,人抓摸別人的内心世界。但是,你們知道嗎?適當揣測是可以的,這樣可以做到“善解人意”,過度揣測,但是跟別人心中所想的不一樣的時候,你還據理力爭,就會引起別人的厭惡。
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就會吸引怎樣的人來到你的周圍。魚找魚,蝦找蝦,王八就會找王八。民間諺語都很有道理,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有些話聽起來有些粗俗,但事實上就是這樣的。
這應該是慣性定律吧,很多時候,別人只是在陳述一件事情,然而,我們自己卻急著給自己找理由吧,從而懷疑自己。相信很多人都是這樣的,當然,爲了去認同某個人的觀點,我們甚至會拼命找原因去符合某個觀點,和他們形成共鳴。 不要着急給自己找理由
今天芷汐和大家聊聊單純的話題。可能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單純”指簡單純淨,側重想法不多、不繁雜,多用於對問題的理解或看法,也可以指思想純潔,沒有私心雜念,還指單一,表示只考慮事物的一個方面,對其他方面都不重視。 那麽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人,就可以稱之爲“單純”
如果你們能夠事先知道,在做某件事情上,成功率很低,失敗率很高,那麽你們還會繼續堅持努力做下去嗎?其實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人,有些人跟我説,如果一開始就知道結局不好,那麽一開始就不需要投入,因爲結局已定,又有一部分的人跟我說,即便如此,努力也許可以改變結局和預後,那麽努力一把吧,讓自己不後悔。
今天這期繼續和大家聊聊一些比較輕鬆的話題,先來一段場景:如果你是學生黨/上班族,每天作息正常,然後下課/下班後做起了副業,可能有好幾個副業,你還要注意生活作息,運動規律等等,而且你可能還有家庭,孩子等,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覺得,生活讓你很疲憊啊,這麽忙碌的日子,是人過的嗎?
生活中,我們周圍常常都有這類型的人,喜歡用自己所謂的“常規”的邏輯來揣測別人的心理,以自己為中心,以自己的認知,嘗試去揣測別人的心理,人抓摸別人的内心世界。但是,你們知道嗎?適當揣測是可以的,這樣可以做到“善解人意”,過度揣測,但是跟別人心中所想的不一樣的時候,你還據理力爭,就會引起別人的厭惡。
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就會吸引怎樣的人來到你的周圍。魚找魚,蝦找蝦,王八就會找王八。民間諺語都很有道理,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有些話聽起來有些粗俗,但事實上就是這樣的。
這應該是慣性定律吧,很多時候,別人只是在陳述一件事情,然而,我們自己卻急著給自己找理由吧,從而懷疑自己。相信很多人都是這樣的,當然,爲了去認同某個人的觀點,我們甚至會拼命找原因去符合某個觀點,和他們形成共鳴。 不要着急給自己找理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第四章  / 本來我以為吳依珊在電話裡說有機會見個面吃個飯的這件事情只是她的客套話而已,但很顯然的並不是。 這就是當一個人客套話說太多時所造成的後遺症,不管別人說了什麼,都一律的也只當對方是在客套。   不管從各方面而言,我都是一個客套話使用頻率相當之高的人。 例如我高攀上的一位名作家朋
很多時候在相處上出問題是因為每當溝通時心中早有一句「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於是就不再聽下去了。 人所呈現表達的,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上想說的話,這點無論在言語、肢體或文字溝通上皆適用,只跳過過程看結論、用表面摘要意思去解讀一個人的話,會遺漏掉很多真正重要的、說不定是我們真正尋求的關鍵訊息。
Thumbnail
作筆記,但千萬不要狂作筆記。這是在講啥?簡單說,如果真的想要讀懂一本書,至少讀懂一些,那筆記就是必要的行為。但整本書寫滿密密麻麻的筆記就沒必要,除非你是大學生,下個月要期中考。
Thumbnail
先前曾分享過我以為所謂的"誤讀"是矯正我們過去閱讀的童話版本,但卻不是這樣。作者在序中提到───   誤讀來自擬仿,就是在故事形式、情節綱要、角色創造之中,記看出其中顯像的徵象,便去捕捉其意義,或發現遺漏的意義,再轉身過來想想:「對我們而言,這來自異文化的徵象,為何是有意義的?然後進行深度的
Thumbnail
讀不進去,原因很單純,就看不懂。回想一下中學時代,為了考試讀書,看不懂的還是得硬讀,到底多痛苦就曉得。所以,痛苦就別念了,去看其他本,除非你就是想獲得這領域的知識,痛苦就是必然,別抱怨。
在日常生活中,溝通常被視為理所當然,但實際上,它是建立人際關係的關鍵。想當然地認為我們已經有效溝通了,這是一大誤區。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的信息已經清楚傳達,但對方可能完全沒有接收到我們預期的信息。這種情況在家庭、朋友圈中,乃至工作場所都很常見。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可能跟室友說了“這地方亂七八糟
Thumbnail
在交流中經常發生的誤會問題,從自己的角度思考,珍惜與能夠理解自己、與自己頻率相同的人,不要過於纏結與自己不同的人。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清楚自己正在成長中。不再陷入對誤會的糾纏中,為每場交流選擇增添正能量。
Thumbnail
「你覺得台灣人的媒體識讀怎麼樣?」如果我的答案如果亂成一團義大利麵,那我要怎麼回答?基本上這篇文章的內容就是告訴大家說「這是我的回答,不要再問了」,即便我可能會再一年以後再問我自己一次,但基本上這大概是我短期內能說服自己的答案了吧。 你?我才沒有要說服你。
Thumbnail
忘了從哪裡聽到的很有感見解,令人茅塞頓開。 ​ 「溝通」至關重要的關鍵,是傾聽。 遇過不少很會講的人,不會傾聽,很多人不願意聽別人說,往往都是一個勁的塞自己的意見,自己會怎樣做的劇本,給別人。 口沫橫飛的人啊,你真的會溝通嗎?你真的有講到正確的點上嗎? 沒有,那我只好給你打0分。有可取之處
Thumbnail
當面糾正對方的錯誤,非常容易讓場面陷入尷尬,對方有可能生氣外,比較麻煩是會記在心裡,並反應在對你的行為,有疑慮可問「這跟我理解的好像不太一樣,您的意思是…嗎?」 如果對方是單純發音錯誤或講錯字,就若無其事說出正確說法就好,對方聽到會愣一下知道自己講錯。 實際上這是一種稱為「間接糾正」的心理技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第四章  / 本來我以為吳依珊在電話裡說有機會見個面吃個飯的這件事情只是她的客套話而已,但很顯然的並不是。 這就是當一個人客套話說太多時所造成的後遺症,不管別人說了什麼,都一律的也只當對方是在客套。   不管從各方面而言,我都是一個客套話使用頻率相當之高的人。 例如我高攀上的一位名作家朋
很多時候在相處上出問題是因為每當溝通時心中早有一句「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於是就不再聽下去了。 人所呈現表達的,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上想說的話,這點無論在言語、肢體或文字溝通上皆適用,只跳過過程看結論、用表面摘要意思去解讀一個人的話,會遺漏掉很多真正重要的、說不定是我們真正尋求的關鍵訊息。
Thumbnail
作筆記,但千萬不要狂作筆記。這是在講啥?簡單說,如果真的想要讀懂一本書,至少讀懂一些,那筆記就是必要的行為。但整本書寫滿密密麻麻的筆記就沒必要,除非你是大學生,下個月要期中考。
Thumbnail
先前曾分享過我以為所謂的"誤讀"是矯正我們過去閱讀的童話版本,但卻不是這樣。作者在序中提到───   誤讀來自擬仿,就是在故事形式、情節綱要、角色創造之中,記看出其中顯像的徵象,便去捕捉其意義,或發現遺漏的意義,再轉身過來想想:「對我們而言,這來自異文化的徵象,為何是有意義的?然後進行深度的
Thumbnail
讀不進去,原因很單純,就看不懂。回想一下中學時代,為了考試讀書,看不懂的還是得硬讀,到底多痛苦就曉得。所以,痛苦就別念了,去看其他本,除非你就是想獲得這領域的知識,痛苦就是必然,別抱怨。
在日常生活中,溝通常被視為理所當然,但實際上,它是建立人際關係的關鍵。想當然地認為我們已經有效溝通了,這是一大誤區。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的信息已經清楚傳達,但對方可能完全沒有接收到我們預期的信息。這種情況在家庭、朋友圈中,乃至工作場所都很常見。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可能跟室友說了“這地方亂七八糟
Thumbnail
在交流中經常發生的誤會問題,從自己的角度思考,珍惜與能夠理解自己、與自己頻率相同的人,不要過於纏結與自己不同的人。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清楚自己正在成長中。不再陷入對誤會的糾纏中,為每場交流選擇增添正能量。
Thumbnail
「你覺得台灣人的媒體識讀怎麼樣?」如果我的答案如果亂成一團義大利麵,那我要怎麼回答?基本上這篇文章的內容就是告訴大家說「這是我的回答,不要再問了」,即便我可能會再一年以後再問我自己一次,但基本上這大概是我短期內能說服自己的答案了吧。 你?我才沒有要說服你。
Thumbnail
忘了從哪裡聽到的很有感見解,令人茅塞頓開。 ​ 「溝通」至關重要的關鍵,是傾聽。 遇過不少很會講的人,不會傾聽,很多人不願意聽別人說,往往都是一個勁的塞自己的意見,自己會怎樣做的劇本,給別人。 口沫橫飛的人啊,你真的會溝通嗎?你真的有講到正確的點上嗎? 沒有,那我只好給你打0分。有可取之處
Thumbnail
當面糾正對方的錯誤,非常容易讓場面陷入尷尬,對方有可能生氣外,比較麻煩是會記在心裡,並反應在對你的行為,有疑慮可問「這跟我理解的好像不太一樣,您的意思是…嗎?」 如果對方是單純發音錯誤或講錯字,就若無其事說出正確說法就好,對方聽到會愣一下知道自己講錯。 實際上這是一種稱為「間接糾正」的心理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