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

含有「專注」共 328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付費限定
最近我深深體會到「專注力」的重要性,不論你是不是音樂家,在現在這種隨時都有資訊灌進你腦袋的時代,專注力會是你最重要的能力,而且好消息是,這種能力是可以鍛鍊的! 為什麼要專注? 在矽谷投資人納瓦爾(Naval Ravikant)的Podcast裡面有說過,「財富真正的定義是自由,你不用向任何人回報
Thumbnail
從年初設定目標到第二季重新調整,作者分享瞭如何從焦慮中找到平衡,並透過「好好睡覺」和「把專注放回自己身上」兩個核心目標,重新調整生活節奏,養成自律,過上慢活的生活。
Thumbnail
創作卡住,可能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太容易被打斷」。 我從《深度工作力》學到4個實用觀念,重新找回專注創作的節奏。 這篇文分享我如何調整時間分配、建立創作儀式、遠離干擾,讓創作變得更自然、也更有成就感。
Thumbnail
5/5深度工作力
每天靜下心來與內在對話,讓我更清楚熱情所在。分享閱讀、講座與感悟,是我快樂的泉源。幸福來自過程中的情緒流動與共鳴。專注讓我純粹,也提醒自己適時放鬆。能做喜歡的工作並陪伴他人,就是最大的幸福。
Thumbnail
還記得那天,我坐在辦公桌前,望著堆積如山的報告,內心卻充滿焦躁。 明知道當天的待辦事項不少,卻無法靜下心來,手機的通知不停跳出,我的手指不自覺地滑開螢幕,一滑就是好幾分鐘,然後告訴自己「只看一下」,結果時間就這麼悄悄溜走,而工作幾乎沒有進展。 哎,老樣子。
Thumbnail
專心做好事~~~正能量都會被吸引喔~
只贏推推-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03
林燃(創作小說家) 真的,整個人的磁場也變更好了!
工作的意義遠超經濟層面,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尤為深遠。「人閑生煩惱,地閑生雜草。」當一個人長期無所事事時,內心很容易滋生焦慮與不安。 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忙碌能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人感到滿足和愉悅;而過度空閑則可能讓人陷入思緒混亂,甚至將生活中的瑣事無限放大。比如,一個整日閑在家中的人,可能會因
彼得潘-avatar-img
2025/03/28
見過許多長輩忙碌一生終得退休 原是美事一樁 但因失去最擅長技能的發揮 輕則落寞 重則抑鬱。 日本退休男子被稱為“大型垃圾” 因為從前上班時家居較寬敞 退休後就像沒用的物件長時間佔據客廳得名。 有些外國偏遠窮苦的山間 老人仍是勞動度日 壽命因此綿長 著名的長壽之鄉:高加索即是一例。 粗礪的飲食和素樸的生活似乎是長壽的因素 最近也研究挨餓能延長動物實驗白老鼠的1.5倍壽命 況且基因剪輯的技術越發成熟 將來活到120歲仍保有青壯活力並非幻想 只是這裡有個悖論:如果都健康強壯還會死亡嗎 ?(生老病死)如何形成出生與死亡的均衡呢?地球人口會爆炸嗎?難道要法律規定120實歲就“人道消滅”?看來凡事都是一體兩面的 利弊得失有得取捨了 不過我宿命的相信這些和我關連不上 因為這個月我已經是法定老人 往後的日子過一天賺一天 且過且珍惜 因為還不想退休 而工作要站立走動八個小時正好彌補懶得運動的缺口!
你是否發現身邊的孩子總是坐不住、容易分心,甚至難以完成日常任務?這可能不只是單純的好動,而是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在作祟! 根據衛服部心理健康司-ADHD衛教懶人包資料顯示ADHD 現況:台灣ADHD盛行率9.02%,卻只有1.62%的人接受診斷,1% 接受完整治療。可見此疾患患者在台灣
Thumbnail
付費限定
繼擁抱高敏感的自己:消除生活中的緊張不安,與纖細感性和平共處-重點摘要筆記(上),本篇整理第三章與第四章的重點(第31~57個好習慣)。看完這本書才發現,原來我是高敏感族的一員。一直以來,在工作與人際關係上感到納悶、無解的問題,竟然在閱讀過程中瞬間豁然開朗。這本書不僅幫助我理解自己的特質,還開拓了許
在工作過程中,有一種很玄幻的狀態,稱之為心流(Flow)、小說/電影中叫做解開基因鎖、藥命效應(limitless)、爆發、燃燒小宇宙等,白話就是專注狀態、高效率狀態..   心流理論(Flow Theory)是正式的心理學的理論,是由匈牙利裔美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
宇牛-avatar-img
2025/03/23
恐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