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聽起來像是另外一個勵志的創業故事:兩個擁有移民家庭背景的史丹佛學生企圖利用網路作為工具,打破大公司的壟斷,以更經濟和便利的方式提供服務給更多人,於是他們在加州創立了公司,結果也成功地吸引了上千萬的客戶,兩人不但順勢成了億萬富翁,公司也即將上市……
當Vladimir Tenev和Baiju Bhatt在2013年創立網路證券商Robinhood時,這大概就是他們心裡所描繪的圖像。Tenev在保加利亞出生,五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他在史丹佛大學就讀數學系時,認識了印度裔的Bhatt,後者擁有史丹佛大學物理學位,並且正在攻讀數學碩士。
一拍即合的Tenev和Bhatt決定創業,但還不是Robinhood,他們搬到紐約成立了一個利用演算法交易的公司,後來又改為替避險基金和銀行設計高頻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系統。2011年時「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爆發,許多示威民眾佔據了華爾街的路口,抗議貪婪的跨國公司和社會不平等,這讓Tenev和Bhatt有了更新的創業想法。
他們發現一般投資人買賣股票時要負擔10美元的手續費,但大公司卻幾乎只要付出微薄的費用,他們估計交易頻繁的投資人大約有150萬人,他們為此每年要付上千美元給券商,另一方面,網路券商的大部分客戶都是四、五十歲,而對投資有興趣但沒經驗的年輕人卻苦無門路,這讓Tenev和Bhatt發現了創業的商機:如果不收手續費,而且可以輕易地透過手機下單,所有年輕世代都會成為他們的潛在客戶。
「想要更明智地利用你的金錢,我們發現很多人沒有這麼做,尤其是年輕人。」Bhatt說:「不是他們不願意投入股票市場,而是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
Tenev說得更直接:「金融服務業應該為所有人服務,不管他們的淨資產高低。」
為了這個理念,Tenev和Bhatt用那個劫富濟貧的綠林好漢羅賓漢為公司取名「Robinhood」。他們搬回加州,找了許多工程師準備創業。但一開始並不順遂,Tenev和Bhatt聽來激進的想法即便創投都不相信,而且他們根本還沒有券商執照,所以也無法試營運,因此吃了不少閉門羹。
最後著名的創業投資家Tim Draper終於願意投資,但Draper也開出條件:為了展現決心,Tenev和Bhatt在取得券商執照之前都不得支薪,所以他們兩人每天騎腳踏車上班,走路走到鞋子都穿洞了。
但事實證明Tenev和Bhatt的眼光獨到,當他們終於取得券商證照,準備試營運的第一週就有5萬人註冊,當他們在2015年三月正式推出Robinhood的應用程式時,有超過100萬人等著註冊,其中大部分都不到30歲。
如同Tenev和Bhatt當初所宣稱的,Robinhood對買賣股票交易的投資人不收取手續費,這很快就對其他網路證券商帶來壓力,德美利證券(TD Ameritrade)和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等券商自去年起宣布不再收取手續費,除此之外,Robinhood也提供投資人買賣「碎股」(fractional share),也就是小於一股的股份,於是本來價格高不可攀的股票頓時變得唾手可得。
這些特色讓Robinhood迅速吸引了許多投資人開戶下單,為了提高投資人的獲利,Robinhood更自2017年起開始提供選擇權交易和保證金交易,讓投資人付出較小的金額,就可以透過槓桿獲得賺取更高報酬的機會,他們形容選擇權交易「快速、直接和免費」,又將其比喻成雨傘,當你買下時,就擁有決定是否履約的權利,如果下雨時就可以用上雨傘,但也有可能完全用不上。
另一方面,突然冒出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助長了網路證券商的蓬勃發展,當人們關在家哪裡都不能去時,投資股票似乎成了最好的消遣,還可以賺點錢貼補家用。
2010年第一季時,各大網路證券商的新開戶數都暴增,德美利證券宣布有60.8萬新開戶,其中超過三分之二都是在三月,億創理財(E*Trade)有36.3萬新開戶,嘉信理財也有60.9萬戶,但是Robinhood最為驚人,光是在今年一到四月就有300萬新開戶,截至年底時估計Robinhood的總用戶高達1,500萬人。
不僅如此,Robinhood實現了Tenev和Bhatt在創立時的理想,讓更多年輕人可以參與金融市場,他們的用戶年齡的中位數只有31歲,而且近一半先前沒有投資經驗。這些驚人的數據讓Robinhood不再是創投嗤之以鼻的標的,反而前仆後繼地捧著錢上門想要投資,光是在2020年就有超過10億創投資金投入,讓公司的估值高達112億元。
聽起來,Robinhood將會成為那種無比燦爛的成功創業故事,只不過就像是其他利用網路興起的公司,在那炫目的光明下頭也隱藏著陰暗面。
或許是因為急速擴張,儘管Robinhood始終聲稱投資了證券業內的最新科技,但實際上卻常常出現問題。2018年時,Robinhood釋出的軟體更新曾經不小心弄反了選擇權交易的方向,讓投資人受到損失,它們也曾經錯誤地給予投資人沒有上限的金額,造成投資人巨大的虧損。今年3月初,當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慘跌的股市強烈反彈時,Robinhood的網站卻斷線長達兩天,讓許多想要趁機弭平損失的投資人卻求助無門。依據統計,從今年1月到11月間,Robinhood的網站有70次中斷的紀錄。
但是相較於簡便易懂的下單流程,想要找到Robinhood的客戶服務人員卻是難上加難,寄給客服人員的電郵沒有回應,打客服電話要忍受漫長的等待,有些人跑到Robinhood的總部抗議,以致於公司在入口處裝設了玻璃牆。
但引人爭議的不止於此,Robinhood將投資交易變成讓人目不暇給的華麗遊戲,的確讓更多年輕人投入股票市場,但卻忽略了其中隱含的風險。
相較於其他網路券商,在Robinhood開戶只要五分鐘,做出交易不需要太多步驟,當你成功做出第一筆交易時,會有色彩繽紛的彩片在螢幕上灑落。如果你不知道要買進哪支股票,可以參考螢幕上顯示的各種股票縮寫代號,儘管那代表什麼公司未必清楚。如果你介紹其他朋友來開戶,還有機會獲得免費的股票作為報酬。
能夠輕易上手的不只是股票,甚至包括風險更高的選擇權交易,儘管客戶需要填寫簡單的問卷表明自己的投資經驗,但基本上不是太難,甚至有教學讓客戶可以輕鬆達成可以交易選擇權的門檻。
對於這些設計,Robinhood的產品管理資深總監Madhu Muthukumar曾解釋說,有點像是賭博的視覺設計並不是要創造一種拉斯維加斯的氣氛,而是感覺對於那些未曾接受投資業服務的客群來說比較熟悉。Robinhood說,他們大部分的客戶都採取的是買進後持有的投資策略,98%的都不是當日沖銷交易的客戶。
但Vladimir Tenev從前曾不經意地透露這個秘密。
「只要人們做過一次交易,我們發現他們就會每天使用這個應用程式。」Tenev在2014年就Robinhood測試版接受訪問時曾這麼說,用戶平均每個禮拜打開這個應用程式20次,「那比較像是看看你的電郵或是推特,而不是銀行或財務的應用程式。
相較於其他網路券商,Robinhood的客戶以更頻繁的頻率交易風險更高的商品。根據《紐約時報》透過研究機構所做的分析,在2020年的前三個月,透過Robinhood交易的投資人,其平均交易次數是透過億創理財的9倍、嘉信理財的40倍,Robinhood的投資人買賣選擇權的交易量是嘉信理財投資人的88倍,但是他們並沒有賺到更多錢,根據研究,小額投資人交易越頻繁,他們的收益卻可能越差,如果他們涉入選擇權交易,結果會更糟糕。
在這其中,有一個投資人選擇了最糟糕的結果。去年六月,還在念大學的Alex Kearns決定在家中了結生命,因為他發現自己透過Robinhood的選擇權交易虧損了75萬美元。
Kearns在留給家人的遺言中說自己「完全不知道我在做什麼」,「一個沒有收入的20歲年輕人,為什麼可以得到將近一百萬美元的交易槓桿?」但更令人遺憾的是,其實他的帳戶還有1.6萬美元的餘額,Kearns根本搞錯了。
「我挖得越深,我越感覺憤怒。」Kearns的表姐夫、同時也是金融業分析師的Bill Brewster說:「他們幾乎是把人推向金融火藥庫。」
Tenev和Bhatt在部落格上寫道,他們個人「為這齣悲劇感到震驚」,Robinhood除了會捐出25萬美元給自殺防治公益團體外,也會改進應用程式,讓投資人更了解選擇權交易的運作機制,還有提高可以從事這類交易的投資人門檻和更多教育訓練。
但是Kearns不會是個案,眾多年輕、沒有太多投資經驗的投資人透過Robinhood等網路券商成了一股難以忽視的力量,即便機構投資人都無法小覷,他們會不畏風險買進跌到谷底的股票,像是宣告破產的赫茲租車(Hertz)和原油鑽探業者懷丁石油公司(Whiting Petroleum),結果導致這些公司的股價竟然大漲,又據說中國房地產平台房多多的美國存託股份,曾經在單日內一度暴漲12.5倍,只因為它的英文名「FANGDD」與科技龍頭股「FANG」(臉書、亞馬遜、Netflix和Google)近似。
如同前頭所述,因為新冠疫情影響,投資股票成為許多人的新嗜好,而低利環境加上美國政府不斷推出的振興方案,更助長了浮濫的資金,讓股市一飛沖天,就連先前愛好運動賭博的賭客都成為投資客。
「股票只會往上漲,這是我玩過最簡單的比賽!」知名運動娛樂網站Barstool Sports創辦人Dave Portnoy曾經在去年六月時說。當綽號股神的Warren Buffett賣出手上的航空股時,Portnoy卻靠著買進這些股票大賺一筆。
「我花了一段時間才發現,股票市場和經濟情勢沒有關係。我告訴人們投資有兩項規則:股票只會往上漲;如果你有任何懷疑,看看第一條規則。」她在訪問時這麼說。
面對這樣瘋狂的場面,逐漸有人發現不太對勁。
2020年12月16日,麻州證券監管單位指控Robinhood過度積極地對沒有經驗的投資人行銷,而沒有設立適當的控管措施保護投資人和其資產,讓投資人承受不必要的投資風險,他們指控Robinhood利用「遊戲化」(gamification)的策略,鼓勵且誘使投資人持續不斷地使用這個應用程式,而這違反了當地法規所要求的忠實誠信行為(fiduciary conduct)標準。
舉例來說,Robinhood會提供交易最頻繁和最受投資人歡迎的股票標的,但這就好像證券經紀商將一張列滿股票的名單交給投資人,但是當後者投資上頭的標的時,又裝作很驚訝,而且宣稱他們並沒有推介個股。
根據麻州證券監管單位的統計,至少有670個幾乎或完全沒有投資經驗的投資人,每天至少做出五筆交易,還有兩個投資人每天交易近百筆,最誇張的是一個沒有投資經驗的客戶,在六個月中做了12,700筆交易。在風險較高的選擇權交易,有340個沒有投資經驗、之前也沒有在Robinhood上交易過的客戶被允許從事選擇權交易。
但Robinhood最細心隱藏的秘密,涉及到它最宏大的宣言,也就是零手續費。投資人透過軟體交易股票或許不用支付手續費,但這對他們來說未必有利。
在美國證券市場,券商在收到投資人的買賣單後,除了送到諸如紐約證交所之類的交易所成交外,也可以將買賣單送到作為造市商(market maker)的高頻交易商,如果透過造市商所報的買賣價格沒有成交,再把買賣單送到證券交易所撮合。
這些擔任造市商的高頻交易商建有自己的「暗池」(dark pool),可以透過這些投資人的買賣單價差和更快的成交速度賺錢,而為了吸引券商將買賣單先送到他們那邊,高頻交易商會有兩種補貼方式,他們可以支付回饋費用給券商,這被稱作「交易流費用」(payment for order flow),也可以讓投資人以比較優惠的報價成交(也就是比較低的買價或比較高的賣價),這被稱作「價格改善」(price improvement),這種方式雖然並沒有違反美國證券交易法規,但卻有潛在的利益衝突問題,比如說券商選擇將買賣單送到哪個造市商,未必完全符合對投資人有利的判斷,因此依據相關法規,券商必須完整的揭露。
早在Robinhood在2015年開始營運以來,「交易流費用」就是他們的最主要收入來源,但是在網站上有關「Robinhood如何賺錢」的常見問答中,卻沒有提到「交易流費用」這項收入來源,因為公司相信解釋這些會提到「高頻交易商」,但是因為
Michael Lewis的暢銷著作《快閃大對決》(Flash Boys),高頻交易商的獲利模式已經充滿爭議,打著讓金融民主化招牌的Robinhood不想與他們扯上關係,甚至要求客服人員在客戶詢問時,也不要提及「交易流費用」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
沒有對客戶誠實揭露已經是一大問題了,但Robinhood更大的問題是利益衝突。如同前頭所提到的,高頻交易商支付「交易流費用」給網路證券商或提供「價格改善」給投資人,這種補貼方式並非法律所不允許的,但大部分網路證券商會選擇讓投資人收到比較高的「價格改善」,而非自己收到「交易流費用」,一般來說大約是四比一。
但Robinhood卻是相反,他們選擇將客戶的買賣單賣給哪個高頻交易商,主要考量的是他們可以獲得多少利潤,他們從高頻交易商收受鉅額的「交易流費用」,卻只讓客戶得到少量的「價格改善」,根據統計,光是在2020年上半年他們就賺進了2.71億美元,但是客戶的權益卻因此受損,也就是以比較差的價格成交。
而且Robinhood的高層對此心知肚明,他們在2019年曾經做過分析,發現在單筆超過100股的交易中,比起透過別的券商下單,投資人如果透過Robinhood下單,每筆交易會少獲得5美元的補貼,在單筆超過500股的交易中少了獲得15美元,在超過2,000股的交易中,投資人少獲得了23美元的補貼。從2016年10月到2019年6月間,透過Robinhood下單的投資人因此損失了約3,410萬美元。
儘管如此,但Robinhood卻在網站的常見問答集中,宣稱自己的「成交品質和速度和其他主要券商相等或更好」,但顯然並非事實,這項陳述直到2019年6月才被移除。
身為替客戶執行交易的證券商,Robinhood負有為客戶的買賣單得到合理最佳報價的義務,這被稱為「最佳執行原則」(Best Execution),但是Robinhood沒有盡到這項義務,甚至刻意忽略或對客戶誤導這些資訊。
就像是其他被美國司法機關指控的國際金融機構,Robinhood儘管以6,500萬元與證交會和解,但對於這些指控不承認也不否認,只說這些問題「不能代表今日的Robinhood」,他們的法務長說:「我們了解,隨著幫助數以百萬投資人的做出第一筆投資所負的責任,我們會繼續成長以滿足客戶需求,也會持續改善Robinhood。」
但Robinhood改變了嗎?隨著美國股市指數持續往上攀升,更多人透過這些網路券商踏上投資之路,「每個人都能投資」(Investing for Everyone)的字樣大大地寫在Robinhood的網站上,今年七月底Robinhood在納斯達克公開上市,每股定價38美元,使得公司預估淨值來到320億美元。
「我們創立Robinhood不是為了讓有錢人變得更有錢。」Bhatt在2016年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曾說:「我們的任務是要幫助每一個人,我們剩下的這些人。」
只不過現在身價數十億的Vladimir Tenev和Baiju Bhatt,已經不再是「剩下的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