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9
俗稱的「北京九壇」,分別為天壇、地壇、祈穀壇、日壇、月壇、太歲壇、先農壇、先蠶壇和社稷壇,是明清帝王祭祀的地方。
一般遊客最常去的應該是天壇,位在紫禁城的東南方,於每年冬至舉行祭天大禮。
而地壇則是每年夏至祭地的場所,位在紫禁城東北方,現改為地壇公園,入口處會先收公園的門票,想要參觀方澤壇和黃祈殿的話,還會再收另外的門票。
從地鐵雍和宮站下,走不用5分鐘就到了,但是我覺得就算時間充裕,地壇還是真的可以不用進去,因為大部分的建築都是不開放參觀的,他現在就只是一個普通的公園而已。
離這一站很近的還有雍和宮和孔廟,孔廟前的國子監街也有很多文藝的店鋪,有時間的話,在這附近逛逛會更值得。
不過因為下午上課有點來不及,所以今天就只先逛了地壇,孔廟就等過幾天再來吧。
交通景點資訊
1. 地鐵雍和宮站A口出
2. 公園門票:半票 1 RMB
3. 黃祈殿門票:半票 2.5 RMB
下午修的課是圓明園的歷史與現狀,而今天終於到了實際參訪圓明園的那天啦。
圓明園一共分成三個園,分別是長春園、綺春園和圓明園。我們最熟悉的圓明園,應該都是那些大火燒盡之後,殘存的西洋建築吧,這個部分主要是位在長春園內,也是一般觀光團會帶去的地方,但我們這次要去的不是長春園,而是圓明園。
園明園的入口在藻園,離地鐵西苑站最近,是三個園中最大的,最有名的莫過於圓明園四十景。
但現在這個園區全部的景象大概都是這個樣子,一片荒涼的土地,雜亂的石堆,毫無章法的考古模式。
再不然就是像這種讓人很無言地重建或是修復。
大概可以明白為什麼旅行團絕對不會帶大家來這裡參觀了,不然一定會被嫌棄到不行。
圓明園遭受破壞,最為人熟知的便是英法聯軍時的火燒圓明園,雖然破懷由此開始,但並不是全部。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之後,大量的珠寶文物被劫,民國初期,軍閥更把圓明園當作建材場,磚瓦、石條以及木樁等等都成為洗劫的對象,至此圓明園已成為一片廢墟。在後來,有許多的農民進入園區開墾種植,圓明園的山形水系、園林植被都遭到大面積的破壞。
1949年的圓明園仍由頤和園管理部門代管。1956年,由北京市園林局保護。1962年海淀區政府接管後,便將部分地區交給海淀公社西苑大隊管理。1964年,由新成立的區綠化隊管理。直到1976年11月17日,才正式在海澱區成立圓明園管理處,並對圓明園東半部和西洋樓一帶的建築遺址進行整理,才開始了稍具效力的保護。1983年,圓明園被確定為「遺址公園」,市政府決定成立圓明園遺址公園籌建委員會,由副市長白介夫擔任籌委會主任。1988年6月29日,圓明園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關於圓明園的整建與規劃,其實爭議一直都很大,一直有保留和重建兩種聲音存在,而實際上,圓明園也陸陸續續的在整修當中,是整修之後的結果,正如課堂上提到的,不是格局規模沒有照著原本的規格來重建,就是重修時所使用的建材根本就和原本用的是不一樣的,甚至還將僅存的地基挖掉,換成方便建造的水泥石塊。
這樣一來,這些重修之後的建築根本就不能被稱作是遺址,他們就只是一些仿造圓明園遺址的現代建築罷了。可重點是,這些建築卻正是恰恰建於圓明園遺址之上,不只破壞原有的遺跡和地形,更對整個景觀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以上提到的破壞,是關於文明遺跡的部分,但我們對圓明園所造成的傷害其實不僅僅只有這樣。
圓明園是一個園林遺址,所以在整個園區之中,含有大面積的湖泊和樹林,因此,對圓明園的傷害還有一部分是關於環境保護的部分。其中一個較大的爭議,是在2005年的2月,圓明園管理處在遺址內1.33平方公里的水底鋪設防滲膜,並說明這項工程的目的是防止湖水和河水的滲漏,是因應北京地下水位嚴重下降不得已的辦法,但仍然被環保人士批評是對遺址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
而公園的規劃以及管理,其實有很多漏洞及非法的情況存在,例如曾經有段時間,管理人員將湖心島蓬島瑤台西院租給私人使用,像是一些唱戲人士等等,但這些其實都是不合乎規定的。
所以整體來說,圓明園遺址公園的管理規劃,目前就是呈現一個雜亂無章,沒有完善的組織系統的一個狀態,任由管理者以其經濟利益的角度來進行各種管理,而非以遺址保護為前提來進行規劃,導致現在的圓明園已接近面目全非,所以不能單單將罪責置於當年的火燒圓明園,因為我們對它的破壞從來就沒有停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