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讀書會】導讀吳妮民《小毛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導讀人:黃盈夢
導讀作品:《小毛病》
導讀篇章:〈脫胎〉、〈流沙圖〉
作者:吳妮民
出版:有鹿文化
出版日期:2021/03
吳妮民,家庭醫學專科醫師,寫作者,臺北人。
曾經獲得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台北文學獎等,作品散見個文字媒體,並獲選入《散文類》、《九歌年度散文選》、《我們這一代:七年級作家》等輯。
著作:散文集《私房藥》(聯合文學,二O一二)、《暮至臺北車停未》(有鹿文化,二O一五),及《小毛病》(有鹿文化,二O二一)。
【日常小毛病 孤獨大課題】
網路資訊發達的時代,偶而可以看到社交軟體的一些歷年回顧,但那些時光卻永遠都回不去,那樣的人、事、物,都只能停留在一張相片紙上又或是某個雲端資料夾,更多的是在大腦皮質與海馬迴中隨著時間消逝,只有自己能記住自己。
這次導讀書籍為《小毛病》,帶大家看了其中的兩篇文章,分別是〈脫胎〉和〈流沙圖〉,雖然寫的都是女性常見的疾病及面對困難的心境,但最後透過與研究室成員和老師交換想法,才深入瞭解,文章帶給我們的真正含義不僅是「女性的難題」還有更大的課題──「孤獨」。
〈脫胎〉中,作者寫出養兒育女如取經,用西遊記〈猿熟馬訓方脫殼〉寫出每個女性生產、有家庭後都是「脫胎換骨」,女性只能目送自己的前半生離開。「35歲」是女性被界定為高齡產婦的門檻,難道女性一輩子只能被歲月追趕?
「母親」是世界上最孤獨的,她們目送孩子上學、成長,只有背影留給日漸年邁的自己,作家張曼娟也曾說:「孩子不是我們的未來,老才是」。
〈流沙圖〉訴說著乳癌病患的心境,作者也提到自己必須動手術切除腫瘤,但卻強調著這只是一個「小小、小小的」東西,用這樣的詞彙縮小了自己的恐懼,卻也放大了病患的「孤單」,病痛是無法與人分享,又何來感同身受。
乳房明明是男女都有的,男性得到乳癌的機率是女性的兩百分之一,男性也不曾有過經痛,更不可能感受分娩,「女性」在生理病痛上也是孤獨的。
書本取名叫《小毛病》,其實問題一點都不「小」,也絕非全然是「毛病」,多是人生的「大」課題。《小毛病》寫性格上的缺陷、執著、偏見,也寫生活中的荒謬、趣事、日常,《小毛病》的病況千百種,屬性也不同,卻同時被作者賦予了新的意義。
【一個生命的附加價值──〈脫胎〉】
吳妮民在〈脫胎〉中寫母親、嬰孩。身為醫生,她經常用醫學角度和實際經歷書寫,進一步表達女性在社會、生理上的遭遇。文中有在網路上張貼甜蜜照片的母親、手術檯上失去孩子的母親、被親朋好友催生的女性。然而呱呱墜地的孩子這時是未來能擁有獨立思考的人類還是等待著被灌輸記憶的機器人?又或是長生不老藥、布娃娃?
「那一刻,最安靜,你看見他的心臟在跳,暗色一球,被裹在薄薄胸腔裡,有節律得震顫,一抽一抽撼動了整個身體──但他注定不會活的,你早有數。」吳妮民是這樣描述被引產的嬰兒。他們像水晶柱、像玻璃球,他們的皮膚能被光線透過,內臟被看穿,心跳還剩幾下就要離開人世,那是醫療人員的公事,卻是一位母親最慘忍的事實。
「祂帶走你的孩子 沒帶走你 褪下手指 卸下雙足 黑夜的心 被惡意割開 你用雪替它縫合 每一天醒來 比孤獨更悲傷」任明信〈你就這樣睡進馬的身體〉便是最好的形容。
末段寫到每個生命的誕生並非如自己想像。吳妮民用自己在醫院上班的學姊和病患的兒子舉例,為了罕見疾病孩子奔波的愁容,細小的紋路累積在眉眼之間,文中雖然輕描淡寫,但也透露出現今社會,養育孩子至始至終都是女性「先天的」義務。
母愛有多偉大我們是知道的,當發現腹中有胎兒開始,無論是健全或缺陷,愛只有增沒有減。儘管孩子長大後會離開身邊,或是這樣的母愛最終可能化成過於強烈的嗔癡,她們仍然會記得某天一塊肉從腹中滑落。
【超音波的流沙圖是寫實主義的畫作──〈流沙圖〉】
以婦女癌症好發率第一名的乳癌來書寫,吳妮民也將自身的經驗寫進了此篇文章,即便自己是醫生,遇到乳房腫瘤也免不了緊張。透過與病患的談話,看似要找出乳癌真正的原因,其實是為了安慰自己、安慰讀者,因為她知道,所有的疼痛、徬徨是無法被理解,只有自己能戰勝內心的恐懼。吳妮民寫〈流沙圖〉時,文字是非常輕淺的,但輕淺中又帶著其隱含的意義,她要用乳癌告訴我們更多,更多關於「孤獨」的所有。
「雖然,等待切片結果那幾天,日子延伸出更多日子,一天過成了好多小時,一小時變成好多分鐘,一分鐘,又化為許多秒。 」當恐懼降臨在眼前時,每分每秒都讓人不安,等待切片結果的日子就算只需要一天,那都像過了一整年。
乳癌病患的每一天都在和時間賽跑,每十萬人就有一百八十八至一百九十四人會死亡,乳癌的死亡率在女性數據中顯示高達百分之十二,發生率則是百分之六十九左右,也就是說,假想今天的你是一位婦科醫生,一天當中你會遇到三十一位被診斷出患有乳癌的病患,同時又會有六位女性死於乳癌。
「超音波的流沙圖是寫實主義的畫作」
吳妮民用自己在看診的經驗描述來回診的女性,她們的胸脯不是正在發生些什麼,就是剛經歷了一些什麼。生命片段經由乳房的篩檢被做成投影幕,明亮燈板上高掛著幾張黑白的透明片,透明片上的沙丘被風吹出一橫一橫的紋路,偶而有幾顆小彈珠掉落且深陷在溝壑,每一張圖都是不同的作家畫出,就像美術課老師給出一道題目,而題目的名稱叫做「乳癌」。
「其實我佩服她們,換成是我,未必有這樣的堅強,光是躺在陌生者面前,接受身體惡源真相的揭露,那需要多大的勇氣呢。」吳妮民總是會問候病患,雖然答案都八九不離十,乳癌確實是一個女性最深的恐懼,無人能分享的恐懼,儘管言語中不帶顫抖,卻隱約透露出「孤獨」。
文末寫出全篇最深重之處,吳妮民先引用西西的〈哀悼乳房〉,最後寫自己某天在診間遇到回診的一位婦人——她曾是一位母親。
老媽媽在結束看診後突然開口,「我是在兩個孩子接連死了以後發現這個病的,」她頓一頓,「我想,那一定是有影響的,一定有影響的」。〈哀悼乳房〉中提到很多關於乳癌好發的原因,家族遺傳、飲食習慣、心理創傷,吳妮民沒有直接點出結局,讓讀者從〈哀悼乳房〉推測老媽媽得到乳癌的原因,藉由老媽媽更寫出了作為「女性」、「母親」、「人類」的孤獨。
【生而為人 身為女性】
「生而為人,我只能往前,是無法重新來過了。但是,行到此時,我期待自己,以平靜的心迎接日常中不可避免的變化,對應它,容納它──或者,那是最適合的狀態也說不定。」這是吳妮民對於《小毛病》一書給下的總結。
在吳妮民的筆下,《小毛病》成為一本「時間」之書,她把人生比喻成月亮——「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人生的滿月是青春?人生的新月又是誕生?或是死亡?女體的老化、衰退也是時間的象徵,時間可以治癒病痛,時間亦能造就病痛。
〈脫胎〉用女體的衰退和女性內心經常捫心自問的話題書寫,除了高齡產婦與更年期的困擾,即便喜歡孩子,吳妮民更希望自己不要為了任何人喪失選擇權。從女性到母親的過程要捨棄太多,得到的結果可能也並非自己預期,母愛最終會化作嗔癡,許多母親最後也會走在孤獨的路上。
〈流沙圖〉用乳癌這樣沈重的核心主題勾勒出女性的內在恐懼,但吳妮民並沒有太多著墨在描述乳癌的治療過程,只用了診間的情況帶出病患與自己心境上的孤單,吳妮民在〈流沙圖〉也透露出了自己的不安,身為醫生只能凝視著病患,但作為女性的靈魂卻是彼此相連。
楊千鶴在《花開時節》寫到:「女人的一生,不就是從嬰兒期,經過懵懂的幼年期,然後就是一個接一個學校地讀個沒完,而在尚未喘過一口氣時,就被嫁出去,然後生育孩子……不久就老死了」。這是三零年代臺灣社會對於女性的描寫,現代社會雖然已有所改變,但女性還是可能經歷被催婚、催生的過程,被時間綁架,也或許是被其他人的眼光與情感綁架。
就像吳妮民寫到自己讀完醫學院又到醫院實習,正式成為醫生的年紀也到了三十一歲,距離高齡產婦也只剩下四年的時間,當身邊朋友都生了孩子,親戚都在輪流把嬰兒拋高,這好像成為某種「她應該追逐」的象徵。
知名演員艾瑪華森是聯合國婦女權能署親善大使,她曾在演講上說:「我不想讓旁人來決定我是誰,我要為自己做決定」,身為女性比起身不由己的加入與時間競逐的行列,更希望能夠選擇自己在什麼時空做什麼事,不論是成家與立業、養育子女與否,都能夠脫離旁人的七嘴八舌、自己無援的孤獨,更自由的爭取想要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導讀:中文三A 陳品靜 導讀作品:《時光莖》 導讀篇章:〈口交詠嘆調〉、〈在巴黎,我亞洲的身體〉 作者:林佑軒 出版: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1/26 林佑軒,寫作者、翻譯人。臺灣大學畢業,巴黎第八大學文學創作碩士修業中。 曾獲聯合報文學獎小說大獎、臺北文學獎小說首獎、臺大文學獎小說首獎等項
不過同時卻也暗中窺伺著,搜羅著自己想找的新朋友。有的人看長相,看打扮,有的人看氣質,看面相,也看對方身邊都是些什麼樣的人物。 「光子創作專欄」本次的作品〈記憶中的小圈子〉,描述女學生間同儕彼此競爭、卻又互相吸引的狀態,並帶入作者本人的心境改變,從排斥到同化潛移默化過程,企圖描繪年輕女性的同儕生態。
「光子創作專欄」本次的作品〈艾琳〉,描述即使是想要在職場上大顯身手的女性,在生活日常中,還是會遇上男性所不可察覺的心理恐懼和限制,而主角艾琳的恐懼將會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續集)
「光子創作專欄」本次的作品〈艾琳〉,描述即使是想要在職場上大顯身手的女性,在生活日常中,還是會遇上男性所不可察覺的心理恐懼和限制,而主角艾琳的恐懼將會在什麼情況下發生?
「光子創作專欄」以〈小褲褲〉為首篇,描述作者的性啟蒙和內褲之間微妙的關聯。
「女性」、「文學」與「性別」三者交織,在各種文化、時代和文字之間,我們會讀出什麼波長的光譜?
導讀:中文三A 陳品靜 導讀作品:《時光莖》 導讀篇章:〈口交詠嘆調〉、〈在巴黎,我亞洲的身體〉 作者:林佑軒 出版: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1/26 林佑軒,寫作者、翻譯人。臺灣大學畢業,巴黎第八大學文學創作碩士修業中。 曾獲聯合報文學獎小說大獎、臺北文學獎小說首獎、臺大文學獎小說首獎等項
不過同時卻也暗中窺伺著,搜羅著自己想找的新朋友。有的人看長相,看打扮,有的人看氣質,看面相,也看對方身邊都是些什麼樣的人物。 「光子創作專欄」本次的作品〈記憶中的小圈子〉,描述女學生間同儕彼此競爭、卻又互相吸引的狀態,並帶入作者本人的心境改變,從排斥到同化潛移默化過程,企圖描繪年輕女性的同儕生態。
「光子創作專欄」本次的作品〈艾琳〉,描述即使是想要在職場上大顯身手的女性,在生活日常中,還是會遇上男性所不可察覺的心理恐懼和限制,而主角艾琳的恐懼將會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續集)
「光子創作專欄」本次的作品〈艾琳〉,描述即使是想要在職場上大顯身手的女性,在生活日常中,還是會遇上男性所不可察覺的心理恐懼和限制,而主角艾琳的恐懼將會在什麼情況下發生?
「光子創作專欄」以〈小褲褲〉為首篇,描述作者的性啟蒙和內褲之間微妙的關聯。
「女性」、「文學」與「性別」三者交織,在各種文化、時代和文字之間,我們會讀出什麼波長的光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母親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孩子建立連結的人,是神聖不可取代的存在,從生理到心理緊密相連,既甜蜜也痛苦,母親背負許多社會的框架及價值觀,犧牲在所難免,不斷地付出甚至筋疲力盡,過程難熬辛苦卻快樂著,這是大部分母親的常態,但也總有例外,不知道如何愛小孩,對小孩疏於照顧,或是過度的愛變成控制。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母愛與本能母性之間的關係。文章探討了一位母親透過面對自己的過去,來恢復本能具備的能力,並以個人觀點提供了一些思考。作者觀點認為世界上本沒有母愛這回事,更別提什麼母性本能。如果你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母愛而感到自責難熬的人,這篇或許會給予你幫助和陪伴。
Thumbnail
《去你媽的世界》封底文案即道出本書內容,作者郝妮爾描述了她自從懷孕到生產之間的心情以及面對的社會狀況,以及成為母親的困境與掙扎。她深刻描述了自己在懷孕過程中的痛苦、糾結與徬徨,以及面對「美」這個課題的掙扎。這本書不僅是在梳理自己,也是寫給未來的女兒,以及世上所有的女性以及所有媽媽。
Thumbnail
為什麼我要去開子宮肌瘤的刀? 影響生活的症狀 今年37歲.追蹤子宮肌瘤也有好幾年了, 因為有家族病史,媽媽那邊的女性親戚,幾乎都有子宮肌瘤。 其實一般女性將近四成,都會有子宮肌瘤 只是當中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症狀、也不用處理, 等到更年期時雌激素減少肌瘤自動就萎縮; 而也有很多女性.尤其在35
Thumbnail
這樣的一個女人,忘記了童年和少女時代的夢想。隨著孩子的成長,她逐漸失去了自己,成了單純的「媽媽」。
Thumbnail
黃詠詩在已讀不回裡談蘇美這本《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所有已為人母、快為人母,又或是考慮成為母親的,這裡提供了一種角度,太驚艷。從沒有看到哪本書是把關注點放在新媽媽身上,關注她的疼痛和焦慮、她的孤獨和壓抑、她的改變和成長。這書相當觸動,因為我也曾身在其中。
Thumbnail
▓乳癌   我學花精諮詢時,老師說:「得乳癌的人是不愛自己。」   我開始注意周圍認識的女性親友得到乳癌的人,真的耶!都是十分熱心,犠牲頁獻,服務別人的人,服務別人是好事,也是一直在宣揚的,只是太過於服務別人、為他人費心費力的話,就會疏於照顧自己。得到乳癌是在提醒她本人,要好好照顧自己。
Thumbnail
隨著時代演變,談戀愛、結婚、生子已經不再是一生中必然的過程。為此,從來沒有談過戀愛的人也並非少數。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樂於當個母單。為什麼不知不覺就走到這一步了呢?這次將介紹母胎單身男女特質,以及擺脫母單的方法。
Thumbnail
烏烏醫師說:「只要這個社會還有女人因為『沒有生孩子』被責怪,就表示我們努力的還不夠」。 我想照樣造句:只要這個社會還有女人因為『不想親餵孩子』被責怪,就表示我們努力的還不夠」。    前幾週朋友和我分享他在一個幼兒團的場合,說他自己身為母親,只有孩子出生前兩個月短暫享受一下親餵
林蔚昀的三首詩作描繪女性生育後的境遇,闡述女性如何在父權文化中遭致「母職」期待的綑綁。〈責任制〉道出母職工時不由自己決定、不受法律保障,成為「母親」連薪水都沒有,而是一生的職責。〈自己的房間〉描繪女性在心靈、物理上皆因穿戴了「母親」身分,而幾乎失去「自我」的存在。〈恐怖片〉則控訴女性在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母親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孩子建立連結的人,是神聖不可取代的存在,從生理到心理緊密相連,既甜蜜也痛苦,母親背負許多社會的框架及價值觀,犧牲在所難免,不斷地付出甚至筋疲力盡,過程難熬辛苦卻快樂著,這是大部分母親的常態,但也總有例外,不知道如何愛小孩,對小孩疏於照顧,或是過度的愛變成控制。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母愛與本能母性之間的關係。文章探討了一位母親透過面對自己的過去,來恢復本能具備的能力,並以個人觀點提供了一些思考。作者觀點認為世界上本沒有母愛這回事,更別提什麼母性本能。如果你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母愛而感到自責難熬的人,這篇或許會給予你幫助和陪伴。
Thumbnail
《去你媽的世界》封底文案即道出本書內容,作者郝妮爾描述了她自從懷孕到生產之間的心情以及面對的社會狀況,以及成為母親的困境與掙扎。她深刻描述了自己在懷孕過程中的痛苦、糾結與徬徨,以及面對「美」這個課題的掙扎。這本書不僅是在梳理自己,也是寫給未來的女兒,以及世上所有的女性以及所有媽媽。
Thumbnail
為什麼我要去開子宮肌瘤的刀? 影響生活的症狀 今年37歲.追蹤子宮肌瘤也有好幾年了, 因為有家族病史,媽媽那邊的女性親戚,幾乎都有子宮肌瘤。 其實一般女性將近四成,都會有子宮肌瘤 只是當中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症狀、也不用處理, 等到更年期時雌激素減少肌瘤自動就萎縮; 而也有很多女性.尤其在35
Thumbnail
這樣的一個女人,忘記了童年和少女時代的夢想。隨著孩子的成長,她逐漸失去了自己,成了單純的「媽媽」。
Thumbnail
黃詠詩在已讀不回裡談蘇美這本《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所有已為人母、快為人母,又或是考慮成為母親的,這裡提供了一種角度,太驚艷。從沒有看到哪本書是把關注點放在新媽媽身上,關注她的疼痛和焦慮、她的孤獨和壓抑、她的改變和成長。這書相當觸動,因為我也曾身在其中。
Thumbnail
▓乳癌   我學花精諮詢時,老師說:「得乳癌的人是不愛自己。」   我開始注意周圍認識的女性親友得到乳癌的人,真的耶!都是十分熱心,犠牲頁獻,服務別人的人,服務別人是好事,也是一直在宣揚的,只是太過於服務別人、為他人費心費力的話,就會疏於照顧自己。得到乳癌是在提醒她本人,要好好照顧自己。
Thumbnail
隨著時代演變,談戀愛、結婚、生子已經不再是一生中必然的過程。為此,從來沒有談過戀愛的人也並非少數。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樂於當個母單。為什麼不知不覺就走到這一步了呢?這次將介紹母胎單身男女特質,以及擺脫母單的方法。
Thumbnail
烏烏醫師說:「只要這個社會還有女人因為『沒有生孩子』被責怪,就表示我們努力的還不夠」。 我想照樣造句:只要這個社會還有女人因為『不想親餵孩子』被責怪,就表示我們努力的還不夠」。    前幾週朋友和我分享他在一個幼兒團的場合,說他自己身為母親,只有孩子出生前兩個月短暫享受一下親餵
林蔚昀的三首詩作描繪女性生育後的境遇,闡述女性如何在父權文化中遭致「母職」期待的綑綁。〈責任制〉道出母職工時不由自己決定、不受法律保障,成為「母親」連薪水都沒有,而是一生的職責。〈自己的房間〉描繪女性在心靈、物理上皆因穿戴了「母親」身分,而幾乎失去「自我」的存在。〈恐怖片〉則控訴女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