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拍時代動盪下的中國 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事實並不有趣,重要的是看待事實的觀點。」
    ——亨利·卡蒂爾-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亨利·卡蒂爾-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是20世紀法國著名的攝影家,年少時曾立志成為畫家,因為在繪畫領域的學習,讓他培養出重視影像構圖和畫面均衡的品味。1930年代,布列松開始投身攝影創作,並旅居各地,同時在報章雜誌上發表作品。1947年,他和好友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和大衛.西蒙(David Seymour)共同創辦了專事報導攝影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他所提出的"決定性瞬間"攝影理論,對後世的攝影人有極大的影響,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


1948年底,因為收到馬格蘭通訊社的電報,他前往被共軍包圍的北平,進行《生活》雜誌委託的〈北平最後的日子〉攝影報導。此次北美館所展出的《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 1958》攝影展,就是布列松當時在中國為《生活》雜誌拍攝的作品。


raw-image


近距離拍攝中國政權更迭

1948-1949年布列松第一次到中國,正當國共內戰,國民黨節節敗退,社會遭逢鉅變,中國面臨政權交替關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布列松以他極富詩意的鏡頭,拍攝時局動盪之下,升斗小民的生活。不禁讓人發現,即便戰亂即將來臨,北平的民眾仍舊養鳥、打拳,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似乎沒有大難將至的不安。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同時間的上海則是另一種景況,金圓券的貶值使得民眾人心惶惶,拼命擠兌,造成著名的「金圓券風暴」。布列松拍下人們在銀行前推擠的焦慮、混亂、不安,以及對未來的茫然跟徬徨。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在短暫離開上海後,布列松來到杭州和南京。在南京,布列松捕捉到國民黨撤退,解放軍正式佔領南京的過程,還有百姓為了迎接解放軍進城所製作的歡迎匾額和標語,在在都顯示了戰亂時民心的變化。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再次回到上海,當地已被解放軍全盤掌控。此時,由學生所號召的反通膨遊行,人人手持標語、毛澤東的畫像和共產黨的紅色五角星,抗議資本主義,民眾似乎已全然接受共產主義。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以下這兩張肖像畫鋪子的前後對比,可以明顯看出國民黨和共產黨執政的變化:1948年底鋪子裡掛起的畫像中,蔣介石的畫像被放在明顯的位置;在下一張1949年的照片中,則換成了毛澤東的畫像。政權的更迭,無言地濃縮在這兩張照片中。


raw-image
raw-image


1958年,布列松再度踏上中國的土地。此時的中國已進入大躍進時期,布列松被安排參觀的路線,舉目所見都是最壯觀的建設成就。此時在上海的演說中也出現了解放台灣的標語。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

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攝影家之一,布列松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屬他所提出的「決定性瞬間」攝影理論。他追求自然和真實,主張攝影構圖是在稍縱即逝的時刻中,憑直覺捕捉動態的人事物,以達到畫面中視覺元素平衡,而這樣的過程不容修改或者事後裁切。這個攝影史上最著名的攝影美學觀念,不僅改變了攝影,也改變了觀看照片的方式。

徠卡35mm相機和50mm f2鏡頭是他的終身伴侶。雖然布列松的照片不依賴專門的設備和技術,但由於徠卡35mm相機體積小,方便隨身攜帶和抓拍,便成為他走遍世界拍攝攝影作品時,最鍾愛的器材。

還原大時代的動盪和小人物的生活

此次舉辦的《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 1958》攝影展,不僅用珍貴的攝影照片,還原了動盪的時代,也捕捉到在外在環境激烈變動之下,平凡民眾的生活樣貌。被視為報導攝影和街頭攝影開創者的布列松,在那個動盪的中國,留下了屬於他的決定性瞬間。


raw-image


《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 1958》攝影展
日期:即日起至11月1日
時間:9:30- 15:30(週六至20:30)
地點: 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3A

你可能也想看

>> Metropolis, Alan Schaller眼中疏離的大都會
>>《薇薇安・邁爾攝影展》 追尋大隱隱於市的斜槓保母攝影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邊境男子的沙龍
5會員
20內容數
邊境男子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4/19
一談起巴黎,就不免令人想到古色古香、充滿歷史感的建築物和街道,以及巴黎著名的景點,如香榭大道、聖心堂、聖母院、羅浮宮、巴黎鐵塔等,但法國導演賈克大地(Jacques Tati) 1967 年的電影作品《遊戲時間》(Playtime)則一反人們對巴黎的既定印象,將其打造成了一座冷調的近未來都市。
Thumbnail
2022/04/19
一談起巴黎,就不免令人想到古色古香、充滿歷史感的建築物和街道,以及巴黎著名的景點,如香榭大道、聖心堂、聖母院、羅浮宮、巴黎鐵塔等,但法國導演賈克大地(Jacques Tati) 1967 年的電影作品《遊戲時間》(Playtime)則一反人們對巴黎的既定印象,將其打造成了一座冷調的近未來都市。
Thumbnail
2022/04/10
自古至今,強大的帝國常視擴張領土及征服「蠻邦」為必然,征服後實施的暴政則往往引發「蠻邦」的反抗,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羅馬帝國在其鼎盛時期更是如此。而《蠻戰之森》講的就是羅馬帝國在征戰日耳曼部落時遭遇了一次嚴重失利,導致帝國擴張的進程就此止步的故事。
Thumbnail
2022/04/10
自古至今,強大的帝國常視擴張領土及征服「蠻邦」為必然,征服後實施的暴政則往往引發「蠻邦」的反抗,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羅馬帝國在其鼎盛時期更是如此。而《蠻戰之森》講的就是羅馬帝國在征戰日耳曼部落時遭遇了一次嚴重失利,導致帝國擴張的進程就此止步的故事。
Thumbnail
2021/12/24
在 18 年後的今天,尤其正當 COVID-19 肆虐全球之際,回過頭來重溫這部經典的聖誕節電影,有許多橋段更讓人念念不忘,例如影片開始在 Heathrow 機場接送親友的片段,配上休葛蘭充滿磁性的獨白,令人不禁懷念起疫情前,大家不用隨時戴著口罩,還能自由自在出國旅行的時刻:
Thumbnail
2021/12/24
在 18 年後的今天,尤其正當 COVID-19 肆虐全球之際,回過頭來重溫這部經典的聖誕節電影,有許多橋段更讓人念念不忘,例如影片開始在 Heathrow 機場接送親友的片段,配上休葛蘭充滿磁性的獨白,令人不禁懷念起疫情前,大家不用隨時戴著口罩,還能自由自在出國旅行的時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瑞士攝影大師 Werner Bischof 是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瑞士攝影記者之一,其作品充滿詩意,構圖精確並具抒情美感。本文介紹了 Werner Bischof 的生平與成就,他的紀實攝影作品對戰後歐洲、遠東和南美洲的重建和風土人情進行了見證,並特別介紹了在德國恩斯特徠茲博物館舉辦的作品展覽。
Thumbnail
瑞士攝影大師 Werner Bischof 是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瑞士攝影記者之一,其作品充滿詩意,構圖精確並具抒情美感。本文介紹了 Werner Bischof 的生平與成就,他的紀實攝影作品對戰後歐洲、遠東和南美洲的重建和風土人情進行了見證,並特別介紹了在德國恩斯特徠茲博物館舉辦的作品展覽。
Thumbnail
臺北市立美術館多年下來替觀展者典藏許許多多的美術專題,三月份留存於心的藝術專題,深愛美術的民眾想知道嗎?
Thumbnail
臺北市立美術館多年下來替觀展者典藏許許多多的美術專題,三月份留存於心的藝術專題,深愛美術的民眾想知道嗎?
Thumbnail
每學期固定至大學攝影社講課,在今年來到第八年。近兩年播放布列松(Henri Bresson)的作品時,發現台下在座沒有聽過這號人物,才驚覺世界潮流已在世代間劃下一道鴻溝,而我卻忽略了它的存在。
Thumbnail
每學期固定至大學攝影社講課,在今年來到第八年。近兩年播放布列松(Henri Bresson)的作品時,發現台下在座沒有聽過這號人物,才驚覺世界潮流已在世代間劃下一道鴻溝,而我卻忽略了它的存在。
Thumbnail
這張照片來自北美館「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 1958 HENRI-CARTIER-BRESSON:CHINA」裡,一張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照片。從樓下走上來到這個展區,整個心情沈澱下來安靜感受大師作品帶來的視覺震撼。
Thumbnail
這張照片來自北美館「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 1958 HENRI-CARTIER-BRESSON:CHINA」裡,一張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照片。從樓下走上來到這個展區,整個心情沈澱下來安靜感受大師作品帶來的視覺震撼。
Thumbnail
 「事實並不有趣,重要的是看待事實的觀點。」     ——亨利·卡蒂爾-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亨利·卡蒂爾-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是20世紀法國著名的攝影家,年少時曾立志成為畫家,因為在繪畫領域的學習,讓他培養出重視影像構圖和畫面均
Thumbnail
 「事實並不有趣,重要的是看待事實的觀點。」     ——亨利·卡蒂爾-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亨利·卡蒂爾-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是20世紀法國著名的攝影家,年少時曾立志成為畫家,因為在繪畫領域的學習,讓他培養出重視影像構圖和畫面均
Thumbnail
這篇文章要談談布列松攝影作品的價值,並分享我看這些作品的觀點。 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是一名法國的攝影師,此次展覽的作品主要拍攝於 1948-1949 年的中國,地點包含北京、上海、杭州、南京、香港。這是兩岸政治與歷史的關鍵年代,我們對這段歷史或多或
Thumbnail
這篇文章要談談布列松攝影作品的價值,並分享我看這些作品的觀點。 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是一名法國的攝影師,此次展覽的作品主要拍攝於 1948-1949 年的中國,地點包含北京、上海、杭州、南京、香港。這是兩岸政治與歷史的關鍵年代,我們對這段歷史或多或
Thumbnail
「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 透過一張張的照片,見證了中國近代史及歷史移轉的重要時刻。 那個年代恰巧就是中國改革興起的那個年代。 在那樣的一個大時代裡,記錄了小人物的生活日常。 法國攝影師透過鏡頭,紀錄了西方對於中國的認識。
Thumbnail
「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 透過一張張的照片,見證了中國近代史及歷史移轉的重要時刻。 那個年代恰巧就是中國改革興起的那個年代。 在那樣的一個大時代裡,記錄了小人物的生活日常。 法國攝影師透過鏡頭,紀錄了西方對於中國的認識。
Thumbnail
「事實並不有趣,對事實的觀點才重要。」一如布列松所言--對事實的觀點是最重要的、往往重要到超越事實本質。怎麼觀看,成為我們如何記憶過去、對待當下、思索未來的一切的滋養源頭、更是關鍵能力。看完此展,我有種重修了一堂中國歷史課的豁然,而布列松觀點式的珍貴影像紀實,成為無聲勝有聲、最生動的教材...
Thumbnail
「事實並不有趣,對事實的觀點才重要。」一如布列松所言--對事實的觀點是最重要的、往往重要到超越事實本質。怎麼觀看,成為我們如何記憶過去、對待當下、思索未來的一切的滋養源頭、更是關鍵能力。看完此展,我有種重修了一堂中國歷史課的豁然,而布列松觀點式的珍貴影像紀實,成為無聲勝有聲、最生動的教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