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澳對美大採購,誰是軍火清倉王

2021/10/0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10月1日起,解放軍軍機大舉飛入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ADIZ),短短4天便突破百餘架次,並連續刷新單日紀錄,引發「武統將臨」的軍事疑雲,也讓台灣政壇為之騷動。
10月3日,台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澳洲廣播公司(ABC)專訪,提到近來越發頻繁的「軍機擾台」,直言台灣除持續強化自我防衛能力及發展不對稱戰力外,也將與理念相近國家進行安全合作,「假如中國武力犯台,台灣將堅決抵抗」。吳釗燮同時呼籲澳洲,「應通過發展更緊密的關係來幫助陷入困境的台灣」,並表示希望能和澳洲進行「安全或情報交流」,以應對所謂「戰爭局勢」。
吳釗燮進一步提及,在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相關議題上,「澳洲一直是最直言不諱支持台灣參與的成員之一」;而對於美英澳9月15日宣布成立的AUKUS三方安全同盟,吳釗燮同樣「寄予厚望」,表示「澳洲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我很高興看到澳洲將承擔更多維護印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責任」。但論及美國對澳釋出核潛艇技術時,吳釗燮則諱莫如深「我們要走不對稱路線,一旦台海戰事爆發,我們需要另一種打敗中國的哲學(philosophy):所以核潛艇不是台灣心之所向」。
綜觀上述發言,除了「與理念相近國家合作」等陳腔濫調外,便是台澳皆有涉及的對美軍購話題。平心而論,不論台灣是否需要核潛艇,澳洲又要耗費多少成本生產,兩者的平日作為所差無幾:在「抵抗外來威脅」的藉口下,揮霍民脂民膏對美採購,比拼清倉與朝貢能力,表面看似是為捍衛國防,其實更多是給了相關人等「政治尋租」的良機。
澳洲:虛擬威脅護航政客灑幣
首先,在澳洲一方,其受內部政爭、中美博奕等因素擾動,自2016年起逐步與中國疏遠,並在2018年莫里森(Scott Morrison)就任新總理後,開始了「反華」征程的無序狂飆。
莫里森不僅簽署聲明,將華為和中芯排除在澳洲5G網路建設外,也在多領域拒阻中國投資,更突襲吊銷中國記者和學者簽證,並高調投入涉及台灣、香港和新疆議題的輿論戰。諸如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等智庫頻發內容天馬行空的「新疆調查報告」,就連澳洲媒體也在槍林彈雨中賣力「衝鋒」,《雪梨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和《世紀報》(The Age)等大報不時便要刊登攻擊中國的「重磅文章」。在此氛圍下,即便中國無意入侵澳洲,也不打算在南太平洋建立軍事據點,依舊要被「好戰屠夫」等抨擊萬箭穿心。
長此以往,澳洲政客只要動動嘴皮渲染「中國威脅」,便握有了濫權的尚方寶劍,可以強推軍購與遂行政治鬥爭,美國自也樂見此般進展:既在亞太多出一反中碉堡,也可滿足國內軍工複合體的「經費與清倉需求」。以此次核潛艇計劃為例,澳洲不僅無法自主設計潛艇,也沒有潛艇所需的魚雷、聲呐、作戰指揮系統、動力等關鍵設備製造能力,更缺乏核能相關技術。在此境況下,強推「本土生產」取代「直接購買」,即便有美國的技術援助,仍會導致生產成本無限飆升,並大舉拖累完工時程。
2016年,澳洲與法國簽訂的12艘常規動力版梭魚級潛艇方案,預估總經費便高達800億美元,下水時間也延宕至2030年,對比日本海上自衛隊採購潛艇一艘約4億美元的價格,澳洲顯然是花錢找罪受;如今棄單轉向美國核潛艇,總經費怕是加倍也不夠,預估下水時間最樂觀也是經年累月的「2040年」以後。「反中親美」代價如此高昂,卻又非澳洲國防領域的單一特例。
例如,在澳洲國防版圖中占比較小的陸軍,於2021年以近20億美元的高價合約,向美國採購160輛庫存的M1A1坦克車體,好將本國59輛老舊的M1A1升級為75輛M1A2坦克與其他相應設備;然而2013年沙烏地與美簽約時,訂購69輛M1A2坦克只需1.3億美元。
空軍領域的浪費則更是誇張。2002年澳洲政府異想天開,訂購100架尚在設計中的F-35A戰機,後才發現恐怕「無福消受」,便與美國商量「分批交付」、「分期付款」。2014年,其以115億美元的價格接收58架F-35A,一架平均1.98億美元。近年澳洲輿論總有「F-35A用處何在」等質疑,要求政府取消剩餘交付訂單,避免浪費公帑,但澳洲政客總慣以「中國威脅逐漸增強」等藉口塘塞。
2018年,澳洲對美採購6架MQ-4C海神偵察機,美國海軍對廠商的訂購價只要9,890萬美元,卻硬是以6架50億美元的高價賣給澳洲。2021年,莫里森政府更是耗費16億美元採購12架MQ-9攻擊無人機,即便美國防部已承認其「戰時生存能力不高」,不願再繼續投產,澳洲仍甘願花大錢替美國清倉。
台灣:戰雲當前卻只顧自嗨狂歡
而與澳洲相比,台灣的反中情緒雖也相當濃重,處境卻是大大不同。
面對澳洲挑釁,中國僅是祭出經貿懲罰手段,即便中澳關係持續走低,兩者的交火機率也幾乎為零,除非澳洲率先動武,否則中澳極難爆發軍事衝突;但台灣過往即是冷戰前線,如今又身處美中博弈的前緣,覆滅之感更為強烈,「軍事對抗」需求也更為真實。然而台灣並未因此認真建軍,反而跟澳洲一般,耗費巨資替美清倉,且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澳洲以16億美元採購的12架MQ-9攻擊無人機,台灣同樣在2020年以6億美元的價格採購4架,單價比澳洲更高,卻不含打擊武力。
其餘案例更是多不勝數。美國國務院於2021年8月4日宣佈售台40門M109A6帕拉丁(Paladin)型自走炮,是已有30年以上歷史的老舊型號,一台卻高達1,850萬美元。與之相較,身為美國主力戰車的M1坦克只要700萬美元,價格還不到M109A6自走炮的一半;俄羅斯第五代Su-57多功能戰機要價4,000萬美元,2台即將報廢的「售台M109A6」幾乎能換到一架。而論及M109A6在台海戰爭中的角色,登場機會大抵是在解放軍砲火轟炸,確保台灣的海岸防禦與灘頭陣地皆被瓦解,開始派遣兩棲機械化旅等部隊登陸後,才有用武之地。然而要用40門80年代自走砲,對決裝備96A坦克與05式自走炮的解放軍集團軍,無異於蚍蜉撼樹、螳臂擋車,荒謬程度不下於台灣僅採購400枚FGM-148標槍反坦克飛彈,卻高呼要「不對稱作戰」,並讓多數台軍扛著60年代的66式火箭衝鋒,宛如集體自裁。
無獨有偶,台灣在2020年10月插隊冒出「迅捷專案」,採購100套美國早已停產的機動岸置型魚叉飛彈系統與400枚基本型的RGM-84L-4魚叉Block II飛彈,總價高達23.7億美元。無數媒體皆配合蔡英文政府吹噓,指其可讓台海成為「解放軍墳場」,卻忘了當今已非諾曼地登陸時代,且如前所述,解放軍若要啟動攻台進程,必會先出動遠程火箭炮、各型飛彈與空軍轟炸,確保台軍已無明顯拒阻能力,才會啟動登陸與空降進程。魚叉自然也是首波轟炸對象之一,根本等不來打擊渡海解放軍的機會。
兩相比較,澳洲雖也堪稱美國軍火清倉王,並為此花了不少冤枉錢,但其投入戰場多在海外,例如隨美出征中東,偶有耍弄購得軍火的機會。至於其聲稱要防範的「中國軍事威脅」,打從一開始便沒有存在過,政客們也大抵心知肚明,否則便不會浪費公帑啟動耗時數十年才能交付的軍事項目。收支相抵,澳洲大抵是用國家預算,餵飽了反華政客的貪婪,同時購買「美國亞太忠犬」的頭銜,儘管實力一言難盡。
而台灣更加可悲。面對武統戰雲日漸瀰漫,諸如吳釗燮等台獨政客不僅無意緩和兩岸關係,還反其道而行,聲稱「要走不對稱路線」、「戰到最後」,實際卻是吮吸人民血汗,高價購買不切實際的美國軍火,既對實踐「不對稱作戰」無益,也於當今台海戰場無用。
歸根結底,台獨政客的對美軍購,商品不是重點,過程才是真目的。除了順應島內反中民粹自欺欺人,也是花錢買保護費,甚或在未來某天,能替台獨政客買到離台赴美的機位。

原文發表於2021/10/8《多維新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祁賓鴻
祁賓鴻
香港01,國際分析與政治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