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拍攝的基礎概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SIGMA 14mm F1.8 DG HSM Art

台灣從二月開始到八月,銀河與星野攝影可以說是風景攝影中的必拍題材。起因於數位相機近年來的飛速成長與普及,拍攝星空相關題材不必再扛著體積龐大笨重的赤道儀或星空雲台,然後常常花費一到兩個小時的長時間拍攝完一張照片後,才發現對焦不完全或者有其他因素的破壞,造成不滿意的結果,星野攝影也逐漸成為這幾年來熱門的拍攝題材。一開始拍攝銀河這項題材時,第一個要了解的是銀河什麼時候出現,出現的方位,以及出現時是橫向或是直向的銀河,如此一來才能夠事先安排好地景的構圖與呈現方式。

銀河拍攝的基礎概念

銀河的拍攝是屬於極微光的拍攝,要能夠蒐集星點微弱的光線,相機的設定上不外乎以慢快門、大光圈與高感光度為基礎。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是,星野攝影不比一般的夜景攝影,由於地球自轉的關係,星體在天頂上的相對位置是持續在改變的,所以以往拍攝城市夜景時我們會選用中型的光圈獲得最佳的畫質,以及較低的ISO取得相對無雜訊的照片,輔以長時間的拍攝讓畫面達到適當的曝光亮度,這套在拍攝銀河上是行不通的。

raw-image


機身基礎設定

感光度這個部分需要視各台相機的不同而稍做調整,以免造成雜訊過重影響到照片觀感,若要能夠明顯拍攝到銀河,ISO最低約要在1600左右。若是相機本身性能較好,則建議約在2500上下,會有較為亮眼的畫面。

快門的速度掌控由於星體的相對移動速度在天頂中大約是每個小時15度,拍攝銀河的快門速度必須控制在相片中星點有明顯移動前結束。一般來說比較通用的計算方式則是500法則,也就是用500這個數字去除以你鏡頭所使用的焦段(需換算成全片幅相機焦段),建議不要超過25秒,舉例以SIGMA 14mm F1.8 Art 這顆鏡頭而言,計算方式就是500÷14=35.71秒,所以通常拍攝都是拍足25秒。但近來動輒3000、4000萬高畫素單眼的推出,常常會在放大後依然會發現有星點拖軌的狀態出現,這個部分就要依照個人能夠接受的程度縮短曝光時間,以達到令人滿意的照片品質。

光圈若要不經過太多的後製,能夠拍攝出令人滿意的照片的話,光圈當然是越大越好,足夠大的光圈不但能夠壓低ISO讓畫面乾淨度增加以外,也能夠透過微微的縮光圈來改善鏡頭方面的一些小缺陷。比較常見的缺陷有以下三種:
1. 邊角失光:即俗稱的暗角,大光圈鏡頭常見的狀況,有兩種方式可以解決,其一為開啟相機或後製軟體的邊暈修正。其二則為略微縮光圈即可。
2. 慧形象差:即便相機曝光掌握時間在如何的完美,照片中央部分星星呈現出結實的圓形,四角部分的星星有向外輻射的狀況發生,可以靠縮光圈改善。
3. 色散:星星本身有確實的對焦到,但星點周圍出現藍紫色的光暈,同樣可以藉由縮光圈有所改善。


raw-image


raw-image


星野攝影的對焦比起一般的攝影更講究精準,所以通常我們會捨棄自動對焦,使用手動對焦。手動對焦的時候,現代相機可藉由Liveview的功能,尋找天空中的亮星,放大數倍後進行對焦,一邊觀察螢幕一邊轉動對焦環,將畫面中的星點由鬆散轉到最札實時,就完成了無限遠的對焦,由於相機在進行對焦時,是使用最大光圈下去對焦,所以大光圈的鏡頭能夠有助於尋找到光線微弱的星星,提供更好的對焦準確度。若相機本身不提供Liveview對焦,則拍攝的常見方式是『將對焦尺轉至無限遠處再往回轉一點點。』如果是依照這種方式做對焦,則建議每拍完一張後,須放大觀察是否中焦,若有誤差,則須做微調修正。

白平衡的選擇上,夜間使用自動白平衡會容易造成畫面過黃,所以拍攝時我們會使用自訂K數,大約會設定在3200K~4000K附近,接著視拍攝的地點是否有光害以及其他色溫做微調,拍攝出個人喜歡的感覺即可。

raw-image


關閉防手震與使用穩定的三腳架

拍攝銀河時我們通常會選擇高山,減少光害與大氣擾動、空氣品質的影響,以達到較佳的相片品質。但往往山上的氣候變化與風勢較為強烈,若曝光時間內無法達到穩定的狀況,照片中的星星會因此而晃動,成為失敗的照片,另外如果拍攝時選用有防手震的鏡頭,則須關閉防手震,以免鏡頭誤判,反而造成星點呈現十字狀的奇怪狀況。

raw-image


拍攝過石門山車軌的攝友都知道此處位於風口,若沒有足夠穩定的三腳架輕則照片晃動,嚴重則可能造成相機翻倒損壞

選擇適合的前景做搭配

除了銀河本身的魅力以外,若要能夠提升一張照片的可看度,前景的選擇可以說是一大學問,在選擇前景之前,必須先了解到每個月分適合拍攝銀河的方位。以台灣來說,二月到六月,銀河出現時為橫向,七月開始則有點逐漸變為直向,隨著月份越往後移,銀河出現的時間越早,也越接近垂直,如非特定的狀況下,選用廣角鏡能夠在取景構圖上比較有餘裕。


raw-image


昆陽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碑是極常見的拍攝位置,使用14mm超廣角鏡頭更將左側恰巧出現的雷雨胞一同入鏡



水體是搭配銀河的極佳配角,藉由水體的反射能夠讓上下都呈現出夢幻般的畫面,但是因為經過反射,所以在自然狀況下,水中的銀河是沒有辦法達到跟天空的銀河同樣的亮度,同時你必須擁有一顆極廣的廣角鏡才能夠涵蓋下如此廣闊的景象。

raw-image



raw-image


雲; 一般拍攝銀河時,我們會追求天空盡量乾淨,無雲且大氣擾動干擾較少時拍攝,但有時有適當的雲做陪襯,能夠拍出不同於平時拍攝的感覺。

raw-image


補光拍攝銀河時,為了有適當地景做搭配,常常會需要使用手電筒補亮地景,讓暗部不至於全黑沒有細節,影響到整張照片的重心與視覺。拍攝銀河時補光須注意以下幾點:
1. 選用黃光手電筒。拍攝銀河時因為白平衡較低,所以若使用白光手電筒補光,被照射的地方會呈現出藍青色,較為不自然,若使用黃光手電筒補光則會剛好因為低的白平衡而營造出彷彿月光或星光照射出的氛圍。
2. 除非有特殊的拍攝方式,不然建議使用擴散的方式補光,且時間需短暫且均勻。擴散的補光才不會造成畫面中有明顯的人工痕跡。拍攝銀河時高ISO、大光圈的拍攝方式下,補光迅速一掃而過即可,停留過久或反覆補光容易造成過曝。
3. 若有其他攝影同好,請尊重大家意願或先取得同意,拍攝時的補光容易是糾紛的來源。


raw-image


raw-image


不同於補光的剪影與集束光拍攝



raw-image


路過的車燈也常常是自然補光的來源


疊圖也是拍攝銀河時常見的方式,通常運用在銀河與車軌並存的狀況下。拍攝銀河的設定下,常常會有車軌過曝,或是因為大光圈顯得不扎實。這時會選擇銀河拍攝一張,然後不改變相機與腳架的位置,縮小光圈、降低ISO,等待車軌過來再拍一張,接著回到家中利用軟體將圖片疊合,達到銀河亮眼,同時車軌扎實不過曝的狀況。

raw-image


只要能熟記並運用基本攝影觀念,銀河的拍攝技術方面其實並不是太過困難,同時能夠提供初學者滿滿的成就感與作品,也能夠考驗平時對於自身器材的使用按鈕使否熟練,可以說是風景入門的極佳題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ason的攝影之路的沙龍
5會員
17內容數
2021/10/21
直到因緣際會之下,接觸到Higrace 漸層鏡片系統後,才抱著嘗試的心態,改變了拍照的方式,沒想到不試則以,一試之下發現原本自己拍照的小問題都迎刃而解。從此與漸層鏡結下了不解之緣。
Thumbnail
2021/10/21
直到因緣際會之下,接觸到Higrace 漸層鏡片系統後,才抱著嘗試的心態,改變了拍照的方式,沒想到不試則以,一試之下發現原本自己拍照的小問題都迎刃而解。從此與漸層鏡結下了不解之緣。
Thumbnail
2021/10/01
攝影教學,學生最常見的四種狀況就是:知易行難、知難行易、相機不熟、器材不足。
Thumbnail
2021/10/01
攝影教學,學生最常見的四種狀況就是:知易行難、知難行易、相機不熟、器材不足。
Thumbnail
2021/08/13
「One Picture One World.」 是我的老師最常講的一句話之一。
Thumbnail
2021/08/13
「One Picture One World.」 是我的老師最常講的一句話之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從去年10月開始,我開始嘗試用肉眼觀察行星,於是開始了行星蒐集計劃,打算用手機幫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拍個照;其實早在去年就已經趁著金木土三顆星正好處在較佳的觀測時機時就已經拍下它們了,水星去年12月大距時捕捉失敗後就開始進入擺爛模式,錯過了很多次的大距…..目前打算等到7月份大距時再看看,至於火星去年
Thumbnail
從去年10月開始,我開始嘗試用肉眼觀察行星,於是開始了行星蒐集計劃,打算用手機幫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拍個照;其實早在去年就已經趁著金木土三顆星正好處在較佳的觀測時機時就已經拍下它們了,水星去年12月大距時捕捉失敗後就開始進入擺爛模式,錯過了很多次的大距…..目前打算等到7月份大距時再看看,至於火星去年
Thumbnail
上一篇為大家介紹了16世紀以來科學家使用三角視差法來測量行星、太陽的距離,但隨著天體距離我們越遙遠,視差角度便會小到難以測量,難道天文學家就此束手無策了嗎?這一次就帶大家看看一位傳奇天文學家如何用間接的方式,用「燭光」來推算天體的距離。
Thumbnail
上一篇為大家介紹了16世紀以來科學家使用三角視差法來測量行星、太陽的距離,但隨著天體距離我們越遙遠,視差角度便會小到難以測量,難道天文學家就此束手無策了嗎?這一次就帶大家看看一位傳奇天文學家如何用間接的方式,用「燭光」來推算天體的距離。
Thumbnail
每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星星好像是鑲嵌在同一個碗蓋,蓋在地面上。這是因為星星都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人類雙眼的視覺立體感在此無用武之地。那麼,天文學家又是如何測量星星的距離呢?這一期的天文展品導覽來帶大家看看古早時代的天文學家用的尺是什麼。
Thumbnail
每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星星好像是鑲嵌在同一個碗蓋,蓋在地面上。這是因為星星都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人類雙眼的視覺立體感在此無用武之地。那麼,天文學家又是如何測量星星的距離呢?這一期的天文展品導覽來帶大家看看古早時代的天文學家用的尺是什麼。
Thumbnail
池塘裡,魚兒失足,跌破了星空。 夜空中,流星甩尾,漣漪了月華。 星淚凝聚的銀河,眼角離别的涓滴。 鞋幾許揚塵;衣幾分夜闌;心幾何靜謐。 觀天星閃爍,聽夜曲飄飛。知物換星移,覺歲月靜老。 夜來有夢,夢中有念,念愛,念情,念星空。 含情脈脈,秋波小轉,微笑幾許星月。
Thumbnail
池塘裡,魚兒失足,跌破了星空。 夜空中,流星甩尾,漣漪了月華。 星淚凝聚的銀河,眼角離别的涓滴。 鞋幾許揚塵;衣幾分夜闌;心幾何靜謐。 觀天星閃爍,聽夜曲飄飛。知物換星移,覺歲月靜老。 夜來有夢,夢中有念,念愛,念情,念星空。 含情脈脈,秋波小轉,微笑幾許星月。
Thumbnail
寫於2011年 拍月亮,已經變成我的習慣... 這是入手單眼後,第一次成功的拍月亮! 但,不是第一次拍月亮。 第一次拍月亮,是跟著網路上有人分享單眼拍月亮的調控方式: f11以上,1/500s,iso400,關手震,手動對焦...
Thumbnail
寫於2011年 拍月亮,已經變成我的習慣... 這是入手單眼後,第一次成功的拍月亮! 但,不是第一次拍月亮。 第一次拍月亮,是跟著網路上有人分享單眼拍月亮的調控方式: f11以上,1/500s,iso400,關手震,手動對焦...
Thumbnail
『紫微斗數小知識』『拍攝星空的技巧』 . 北極星是顆特別的星星,從黃昏到黎明從春天到冬天每天都位在同一位置,既不升起也不落下。若隱若現的存在使一些人誤以為它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星(實際上它是第48亮的星星)。 因為北極星位置剛好座落在地球軸心的正北方,上千年如一日不會改變其方位,所以此星是觀察天體辨別方
Thumbnail
『紫微斗數小知識』『拍攝星空的技巧』 . 北極星是顆特別的星星,從黃昏到黎明從春天到冬天每天都位在同一位置,既不升起也不落下。若隱若現的存在使一些人誤以為它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星(實際上它是第48亮的星星)。 因為北極星位置剛好座落在地球軸心的正北方,上千年如一日不會改變其方位,所以此星是觀察天體辨別方
Thumbnail
攝影鏡頭首先以日本國立天文台為起始點,用十的冪次方為單位、慢慢提升鏡頭距離地面的高度,最後將取鏡範圍放大到整個地球與宇宙,並在途中介紹被納入鏡頭下的天文知識與星球。
Thumbnail
攝影鏡頭首先以日本國立天文台為起始點,用十的冪次方為單位、慢慢提升鏡頭距離地面的高度,最後將取鏡範圍放大到整個地球與宇宙,並在途中介紹被納入鏡頭下的天文知識與星球。
Thumbnail
2020年是一個讓人改變生活的一年,沒了出國,照片的數量也銳減,但仍帶著RICOH GXR 以傳統的方式繼續拍攝紀錄照片。
Thumbnail
2020年是一個讓人改變生活的一年,沒了出國,照片的數量也銳減,但仍帶著RICOH GXR 以傳統的方式繼續拍攝紀錄照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