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應該沒有生物比【他】更適合這個稱號了。哥吉拉,一頭受到輻射污染的海域中產生一隻身高高達140公尺的恐龍型怪獸。原本他只是一隻在日本專門破壞模型屋的人偶娃娃,沒想隨著電腦科技的發展他變了。如今他幾乎已經是地表最強了。
不對?這太巧合了,為何這隻恐龍會剛好出現在核爆試驗附近的小島上呢?鯊魚也是很強悍的生物,為何相同的時空下沒有出現一隻【鯊吉拉】呢?這一切都太過巧合了。
而我期望的鯊吉拉,可能在他還沒長大之前,就已經變成台灣人口中的鯊魚煙美食,原來阿,我們眼中看到的現存的人事物,不就是經常存在這樣的情況嗎?住家轉角生意最好的早餐店,不也是打敗無數連鎖店後才一直屹立不搖的嗎?
於是我上維基百科仔細看了倖存者偏差的解釋:
倖存者偏差另譯為「生存者偏差 」或「存活者偏差」。常用俗語「死人不會說話」來解釋其成因。意思是指,當取得資訊之管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無從由死者獲得來源),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之偏差。常見於財務金融領域之文章。
此情況常見於投資理財之節目或文章,例如當投資理財之電視節目僅邀請投資成功者上節目談論其成功投資之經驗,觀眾會將該成功投資者投資之方式,視為高成功率之投資方式,但觀眾並不會在電視節目看到以相同或類似投資方式,
但最後失敗的投資者,因而高估此投資方式之成功機率。
疑?投資也是這樣子!那地表最強現在是誰呢?喔,我知道了。
以相同於檢視哥吉拉的角度來看這家公司,如果1965年他是出現在當時的埃及或阿根廷,他早就破產了。如果他出生在台灣,在1947年的事件發生後,他可能已經被抓去關到死了。這家公司原來就是投資世界裡的哥吉拉。
如果他不是出現在美國,這個全世界經濟體中的最佳倖存者,那他根本沒機會成為哥吉拉的阿,如果他身邊沒有如師益友的夥伴給他建議,或許就會像彼得·林奇一樣早早就退休了,因此才讓他的績效留下幾乎完美的紀錄。
(1977年~1990年,13年年化報酬率 29% ,1990年出現了4.76%的虧損,還好再來退休了)
一切最後倖存的成功案列往往包含了人、事、物、時間等巧妙因素才能形成,這個世界最強的代表也正好是倖存者偏差的最佳代表。
或許他老早就知道這一點,也明白表示他的成功近代是無法複製的,尤其是散戶投資者。是的,其實他早就知道。
因此巴菲特多次公開向投資者推薦指數型基金(ETF)。1993年美國出現第一支被動式指數化ETF,從1993年到2008年,這16年間,巴菲特竟然8次推薦指數型基金(ETF)。(請參考:巴菲特為何8次公開推薦指數型基金(ETF)? )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巴菲特的遺矚上,留給他妻子理財的建議,要他把 10% 現金放在短期政府債券,另外 90% 放在低成本的 S&P 500 指數基金。巴菲特寫道:
「我建議 Vanguard 的 (S&P 500 指數基金) 。」
我們應該知道一件事,其實不管我們再怎麼努力,也很難成為哥吉拉的,因為時間背景早就不同了,現在散戶投資者連打平大盤都很困難了。
尤其你面對的是一頭三頭龍時(劵商:手續費,法人:籌碼加內線操作,政府:交易稅),巴菲特的推薦說點一點也沒錯,只是我們一直都聽不進去。我們只是一直想揣摩他選股技巧上的片斷話語,而忽略價值型投資的核心不是只有選股阿,尤其是他連親手寫過一本理財書都沒有過 。
2008年5月3日在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Tim Ferriss提問:「巴菲特先生,孟格先生,如果你是只有30來歲,沒有什麼其他經濟依靠,只能靠一份全日制的工作來謀生,因此根本無法每天進行投資,假設你已經有些儲蓄足夠你一年半的生活開支,那麼你攢的第一個一百萬將會如何投資?麻煩你告訴我們具體投資的資產種類和配置比例。」
而他已經明確的跟他們信徒說:
「我會所有的錢都投資到一個低成本的追蹤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指數型基金(ETF),然後繼續努力工作……把你所有的錢都投資到像先鋒500指數型基金那樣的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
而他的信徒還是滿腦子的想模仿他的選股技巧,地表最強始終會換人的,總是有另一個時代的幸運兒會取而代之,一直都是這樣子。而巴菲特的衷心推薦你聽進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