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更新)
在這裡,MRC只是功能性矯正的代稱(它最有名)。請不必有品牌迷思,那都只是矯正醫師的工具。矯正療程,絕對不是只有硬體的裝置,還有軟組織肌功能的訓練,我們醫護在賣的是專業,不是賣裝置的sales,別誤會了,所以我收取的並不是硬體的費用(那成本很便宜,我也不怕家長上網去查去問)。
我之前還會用keynote排版,後來我就不做了,覺得這太浪費時間,不如我文字直接說明更清楚...因為後來我發現,很多病人其實是看不太懂的這個的,那是我學另一位矯正醫師的演講稿呈現方式,而那本來就是需要另外說明的。
這個案例,她是我『唯四』年紀這麼大了,居然還有用的例子,MRC大多只對有發長潛力的小孩子有用,我的經驗是10歲左右。
證明牙齒終身都在移動,人生那個階段都可以矯正,只是效率會隨年紀增長而遞減,所需工具(矯正裝置)也變多,當然費用也越高。所以我覺得有分享的意義。
現在我應用在成人矯正上,先帶功能性矯正裝置半年,改善軟組織的異常功能(例如吞嚥),硬組織齒列的亂,就不用期望太多,以後都是要靠傳統的金屬矯正器,把齒列排整齊。
隱適美等隱形牙套矯正(含青少年版),其實是時代的進步、牙材的演進,跟傳統金屬矯正器的矯正思維模式,本質上是一樣的,請勿與功能性矯正,混為一談。兩者差很多。
案例2跟3,都是單純用MRC就改好了,都沒進入原本預計的第二階段(上傳統金屬矯正器)。我後來發現這兩例子都有一共同點,就是原本的齒列不能太亂,甚至排得還不錯,只是都各自有個令人『無法忍受』的小缺陷....尤其差一點點就完美了,最氣人,最『無法忍受』,這種心情,您懂的....
這案例,我完全沒用傳統矯正(包含隱適美等隱形牙套)常用的IPR切片、打骨釘等等舒緩擁擠度的手法(所以後來有點跑回去)。就只是戴功能性牙套(那時我也忘了問她都戴何時,現在我會問了),她也不願意IPR修牙齒。所以我才很驚艷功能性牙套的功效。
我不願意IPR的原因,是因為另有一個長期的患者,讓我看到了速效的後果....她說每天戴維持器起床時,門牙是沒有縫的,待隨著白天工作,不一定有戴維持器,幾個小時後,她就會發覺自己有做過IPR的地方,門牙縫開了,而那縫很小,外人看不出,自己感覺的到。等到晚上回家在戴哈雷維持器時,會有點緊緊的,再幾個小時後,縫就又關起來了。明早起床,又周而復始,像在呼吸一樣,開開關關的,有韻律。她並不怪我,只是不知道為了愛美要付出的代價。
她的說法,讓我想到頭薦骨(或譯顱薦骨,CST)的理論基礎,身體是有其韻律的。所以我後來就漸漸不做IPR了,常常勸退病人,自我悅納、接受現實,比較重要。現代主流醫學是有其極限的。我後來就把重心轉向小朋友可塑性強的功能性矯正。
她現在大學畢業了,還是會定期回診洗牙檢查(每半年)。所以我長期看到她,感謝她的回診,讓我有後續的故事可講。
我發現她的原本內凹的右上側門牙#12,有時會完整出來,有時又會縮一點回去(都比之前一開始好)。她說她也有發現到,只要她因課業忙,忘了、少戴裝置,#12就會縮一點回去。
一樣,如果可以重來,我會加強肌功能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