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初期,朝鮮半島的兩個國家國際地位皆尚未穩固,南北韓政府極力想要拉攏非洲國家,作為支持其加入聯合國的支持。然而自二戰結束以後,非洲國家的獨立問題,以及殖民歷史帶給種族之間的影響,未曾止息地帶給當地動盪與不安。南韓政府此刻欲拉近關係的對象為索馬利亞,外交官員們試圖討好其總統巴雷,過程中卻頻頻受到北韓方面的阻撓。雙方在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外的遙遠大陸上交會,明爭暗鬥之時,一場索馬利亞當地推翻總統獨裁統治的革命爆發了。戰火從街頭巷尾蔓延整個首都摩加迪休,波及至各國大使館,缺水停電,又無法與母國聯繫。比起朝鮮半島上的恩怨,當務之急是必須逃離這個無政府狀態的地方......
《逃出摩加迪休》是一部索馬利亞內戰相關的電影。多年前,大導演雷利史考特曾經拍過以同樣背景為題材的《黑鷹計劃》。不過該計劃事件發生於1993年內戰期間,背景為美國陸軍與索馬利亞民兵之間的衝突。《逃出摩加迪休》的時間則於1990年末,正值政變開始之時,並且不只是南韓與索馬利亞,更因為國際時局的複雜性,而牽扯爆與北韓之間的問題。可以說,如果不是韓國拍攝的,《逃出摩加迪休》絕對不會是我們看到的這個模樣。
這部電影並不只是單純的歷史戰爭片,對我而言主軸其實是用境外戰火,精美包裝了朝鮮半島問題。從故事的一開始,雙方處心積慮討好巴雷,或者與地方派系交涉,到後來一方的大使館淪陷後,意外地不得不投靠對方,整部電影滿是雙方的角力。一直以來,講述南北韓關係的作品屢見不鮮,但是像這樣把舞台搬到世界其他地方的,還真的不多見。而且可以說,如果是由其他國家的角度來講述這段歷史,精彩程度肯定不及於此。
趙寅成和具教煥分別飾演南北韓大使的左右手,整部片中最水火不容的,與最惺惺相惜的,都是這兩個人。飾演南韓大使金倫奭起初相對處於劣勢,總是一直吃北韓大使 許峻豪的悶虧,可是之所以能夠作為一位領導者,就是能夠在最危急的時刻,做出當下最合適的畔對。然而不只檯面上因政治因素,令主事者們看似無時無刻都在明爭暗鬥,就連暫時投靠彼方大使館的平民們,亦不無時無刻戒慎恐懼。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飯桌上的場景。照理說甫經逃亡的落魄,暫時安頓以後,看到食物應該狼吞虎嚥一番。不過他們卻面面相覷,直到對方領導者主動換了碗,扒了一口飯以後才敢放心食用。
還有一幕也是我無法忘記的,彼方逃難的過程中,遇上了索馬利亞民兵的兒童軍。兒童軍們起初手持散彈槍,並沒有真的對著逃亡者開槍。然而下一秒,朝著他們的頭頂,不間斷的子彈伴隨四散的碎石落在他們周圍,兒童軍們看著倉皇失措的彼方大笑,揚長而去。身處戰亂之地,連槍枝都成為孩子們唾手可得的物品。像對待玩具那般戲弄一番過後,竟然還包覆以最天真燦爛的笑容。連孩子都將戰爭視為遊戲的地方啊,該怎麼想像能夠前程似錦呢?
整部電影最驚人的,是對於動作片節奏的掌握。在節奏稍微放慢的時候,讓觀眾輕鬆沈浸片中氛圍;在槍林彈雨及衝鋒陷陣時,又能夠緊抓著我們的注意力,緊張與刺激一點都不少。南韓的影視產業水準,已經到達非常難追上的高度了,不像中國是以大把資金投注,在海量作品中撈出品質好的,南韓則是以精準的工業模式,以自己擅長且合適的題材為發展,進而讓國際上認識他們。如果不是片尾字幕全是韓文,要說這是一部好萊塢作品,確實一點也不為過。
至於片中花了一定篇幅提及的「投誠者」問題,我想至今依然是處於檯面之上的。電影裡,彼方前來避風頭後,此方不忘了把握機會,要求其全部人馬正式投靠他們,帶回國進而建功。彼方即使不同意,這個無理的要求卻在此方獲得他國援助以後,成為了保護所有人的重要手段。至於最後,伸出援手的一方,究竟有無威脅比方降服於其之下?我想這就是高明的手段了:讓觀眾感受到主權的不可分割性,同時又不顯得手法粗糙拙劣且野蠻,這是南韓電影中十分擅長的方式。
三十八度線問題,民主與獨裁政權的兩邊,其實與台灣海峽劃出來的十分有可參照之處,因此電影在我看起來格外有感。只是因為南韓日後在各方面的實力,相較於北韓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因此無論金氏家族再怎麼蠻橫,也難以威脅到對方的國際地位。只是我們的許多條件,和中國本來就是不對等的,數十年來只能不斷尋找出路,從不同方面證明台灣的影響力與重要性。南北韓於1991年同時加入了聯合國,相隔了三十年,台灣則持續在與走回頭路的極權中國頑強對抗著。
南北韓問題從來沒有真正解決,朝鮮半島上的明爭暗鬥,仍不時會冒出頭。更別提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問題了,正因為我們深受其害,因此更能夠理解電影中不論是國際認同,或者是主權獨立性的爭奪不休。至於遙遠的非洲大陸上,索馬利亞內戰之今依然持續進行著,沒有握有實權政府的存在。其中宣稱獨立的省份「索馬利蘭」,台灣是唯一承認其主權獨立的國家。我們都仍然在與極權政體對抗,希望無論身處世界任何角落,人民都能夠擁戴民主,被自由平等簇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