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權對野戰部隊的失敗 - 北約轟炸南斯拉夫的實際成效統計

2023/06/18閱讀時間約 34 分鐘
1993年,科索沃阿爾巴尼亞裔人組成了科索沃解放軍,試圖讓科索沃自已經在邁向解體的南斯拉夫獨立;而已塞族人為主體的南斯拉夫軍則採取直接鎮壓,由此引發了科索沃戰爭。1999年3月24日,為了遏制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國鎮壓尋求獨立的科索沃阿爾巴尼亞裔人,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發動了盟軍行動。在此次戰鬥中,北約投入超過1000架先進作戰軍機,進行了將近將近3個月的高強度空襲。


在投入壓倒性優勢的空軍,確保了絕對的制空權,以最先進航電設備與精準打擊彈藥進行了長達3個月的轟炸後。1999年6月3日,南斯拉夫領導人米洛賽維奇選擇屈服接受北約提出的停火條件,負責鎮壓科索沃解放軍的南斯拉夫第三軍逐步撤出科索沃,這使盟軍行動乍看之下成為第一場由航空力量完全主導並取得成功的軍事行動。
當時的南斯拉夫,經歷90年代初的解體已經萎縮成由塞爾維亞和蒙特內哥羅組成的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而科索沃實質上脫離後蒙特內哥羅也在2006年獨立,至此南斯拉夫徹底成為歷史名詞,只剩塞爾維亞。

北約的敘事

在此戰中,北約一共投入680架戰鬥機和攻擊機、421架支援機、49架偵察機和109架直升機。扣掉因天候不佳取消的3766架次出擊後,北約共執行了38004架次飛行,其中28%是直接打擊,12%是防空壓制,13%是搜索獵殺科索沃境內分散的南斯拉夫軍,16%用於防禦性防空巡邏,20%用於空中加油,剩餘11%則是各項支援任務,包含E-3空中預警EC-130干擾、E-8聯合星以及搜索、空運、機載戰場指揮和控制中心(ABCCC)、戰鬥搜索救援等。


與出勤強度相匹配的自然是龐大的彈藥投射量。連同海軍發射的戰斧巡弋飛彈在內,北約此戰中一共向9815個瞄準點發射28018枚彈藥,其中23315枚是對地攻擊彈藥;在這些對地攻擊彈藥中有6728枚是精準導引彈藥,對瞄準點的命中率評估為64%。空軍基地承受了最為強烈的打擊,8座機場總計遭到222次共1356枚彈藥的攻擊,其次是防空陣地,遭到120次共232枚彈藥的攻擊,然後是雷達,遭到50次共98枚彈藥攻擊,通訊/指揮站點遭到33次共70枚彈藥打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廢棄與誘餌假陣地也遭到50次共270枚彈藥打擊。
北約從轟炸開始到結束的每日出勤架數統計,而峰底通常是因為天候導致的。


雖然此次行動中美軍投入的戰鬥/攻擊/轟炸機中能夠使用精確制導彈藥的比例高達9成(相較之下沙漠風暴時僅有1成),開戰早期北約幾乎9成都是精準導引彈藥,然而精準導引彈藥的補充一如既往的無法完全跟上消耗,其中AGM-86在開戰第一周庫存就不到100發了,而那怕是相對最便宜且容易生產的JDAM,在4月20日時(開戰的一個月後)套件庫存也已經減少到609套,也因為JDAM的庫存告急,在一段時間內不得不優先供應B-2。而隨著防空壓制效果的提高讓北約的最低高度禁令放低,加上氣候好轉,北約的非制導武器使用量逐漸增加。


在近乎掏空精準導引彈藥儲備後,乍看之下這些精準致命卻價值不斐的科技結晶應該能夠換到可觀戰果,就像在沙漠風暴行動時那樣。戰後,美國國防部在戰後宣稱共擊毀了120輛戰車、220輛裝甲車和450門火炮。歐洲盟軍力量最高司令部(SHAPE)給出了較為保守的估算,為93輛戰車、153輛裝甲車和389門火炮。
北約公布的摧毀南斯拉夫裝甲車的影像紀錄-至少北約是這麼宣稱的 。


然而在6月,一支特殊調查單位進入科索沃。這支團隊多數來自美國彈藥評估小組(munitions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team),他們此行的目的是評估分析戰爭期間的所有殘骸。然而團隊找到的[樣本]僅有14輛戰車、18輛裝甲車和20門火炮,同時該團隊還親自走訪每一個北約宣稱的空襲現場,結論是他們只能認證北約宣稱的744次成功空襲中的58次,他們明確指出北約打擊的幾乎都是誘餌。
當然,這份報告不僅讓空軍大為火光,連克拉克自己都拒絕接受這個結論並壓下了報告,於是空軍自己另外準備一份有利於自己的評估報告,不過就連CIA為首的情報界給出的結論也更偏向彈藥效能評估小組,他們的情報結論是戰後的南斯拉夫軍實力只比戰前略有削弱。

南斯拉夫方的紀錄

當然,最清楚損失的只會是南斯拉夫軍自己。要衡量北約對南斯拉夫軍地面部隊的打擊成效,自然必須聚焦在負責科索沃境內作戰,也是作為北約打擊重點的第三軍普里什蒂納戰鬥群;而該戰鬥群下轄3個裝甲旅、3個機械化旅、1個輕型機械化旅、1個反戰車旅、3個砲兵旅、3個邊防營等單位。戰後第三軍司令帕夫科維奇將軍在戰後不久總結了他的部隊損失:13輛戰車(7輛毀於北約空襲),6輛裝甲運兵車、8門火砲、19門高射砲和1套雷達。6個月後的1999 年12月,後勤助理潘泰利奇將軍給出的數據則是損失18輛戰車、10輛裝甲車、13門火炮等。


第三軍最後修正的不可恢復損失是14輛戰車(7輛毀於空襲) 、12 輛裝甲車、12 門火砲、22 門輕型防空砲、1套 P-15 雷達、2門120毫米迫擊砲、6台工程車輛和76輛其餘車輛。 另外還有 11 輛戰車、10 輛裝甲車、8門火砲、3門高射砲、8輛工程車輛和32輛其餘類型車輛受損。數字上的差異主要源自各個指揮部或單位都只計算建制裝備的損失,而沒有包含暫時加強的設備與人員。人員方面,共有468名士兵和114名警察死亡,但其中只有249名士兵和22名警察是死於北約轟炸,其餘是在與科索沃解放軍的地面衝突中陣亡的。
一輛毀於空襲的T-72或M-84。


顯而易見的,北約評估小組的結論堪稱準確,北約航空打擊並沒能真正癱瘓南斯拉夫軍地面部隊。而更諷刺的是,前面提到的評估小組就是在帕夫柯維奇將軍總結的損失公布後,歐洲盟軍最高指揮官暨當時盟軍行動指揮官偉斯利克拉克將軍一方面嘲諷南斯拉夫軍低報損失,一方面派出這個小組嘗試搜尋更多證據反駁;而很不幸的,他的專業團隊給出的報告結論反而印證對方的說法。
雖然地面部隊損失並不嚴重,但並不是所有軍種都是如此。南斯拉夫航空暨防空軍(RVi PVO)承受了頗為慘重的損失。首先最為慘烈的是RVi PVO的航空單位,戰前南斯拉夫共有255架固定翼軍機和128架直升機,損失包含11架米格29、43架米格21、43架攻擊機、26架教練機、7架運輸機、2架偵察機和13架直升機。其次是空中監視部隊。開戰時南斯拉夫軍共有9個連和8個排合計17個單位,戰爭期間有14個被壓制或失能,其中有4個連和2個排受損,17套雷達被擊毀,另有19套雷達受到不同程度損傷。
一架從基地疏散到貝爾格萊德-諾維薩德高速公路的米格21,但未能躲過空襲。


RVi PVO防空部隊損失明顯小的多。防空部隊戰前共計有12個SA-3飛彈營和20個SA-6飛彈連,戰爭結束時共有7個SA-3飛彈營和7個SA-6連被判定為失能或無法作戰。SA-3飛彈部隊損失了8套StVR (Low Blow)雷達,另有6套受損,其中3套可修復;飛彈發射器方面則有一套被徹底摧毀兩套受損(一套可修復)。SA-6部隊則有5套R-StON (Straight Flush)雷達被擊毀,另有4套受損但全數被認為可修復;3套監視雷達受損但全數被認為可修復;4套發射器被徹底摧毀,3套受損但被認為可修復。

防空炮方面,RVi PVO共有2門L-70 40毫米機炮、5門三聯裝20毫米機炮被擊毀。而整支南斯拉夫軍損失了16門M-75 20/1mm、17M-55 20/3mm、4門BOV-3(SP 20/3mm)、1門SP 30/2mm ‘Praga’、1門ZSU 57/2 57mm、3門Bofors L-70 40mm。另有6門M-55 20/3mm、4門Bofors L-70和1門BOV-3受損。
單就制空權來說,聯軍取得毫無爭議的絕對優勢。由於蘇聯戰機向來在飛行壽命上本就較西方戰機更短,長年內戰導致的經濟困難與外部禁運制裁又嚴重影響零件的採購與飛機的維護與延壽,進而導致低下的妥善率。戰前南斯拉夫僅有16架米格29和2架米格29U,但其中多達6架米格29和1架米格29U完全無法使用,而可用的也僅僅是能夠正常升空而不能保證設備全數正常運作。低下的妥善率和預算也導致訓練時數被大幅縮減,1998年米格29飛行員平均年飛行時數僅有16.5小時而訓練模擬器早在1996年就停用了。彈藥儲備方面也很緊張,全國只有150枚R-73E(理論需求的41%)、205枚R-60MK(36%)、65枚R-27R1(18%)和11053枚30毫米機炮砲彈(19%),因此僅有一部分資深飛行員曾經在訓練中發射AA-2和AA-8飛彈。
而米格29的堪用也只是相對於米格21的絕境而言,其雷達與雷達告警功能導致態勢感知能力完全無法和美軍戰鬥機上的同類設備相比,落後時代的半主動導引飛彈也無法和先進的AMRAAM對抗。同時北約擁有預警機提供的完整空域態勢,但南斯拉夫地面雷達受到北約反輻射飛彈的威脅而難以保持長時間穩定開機。
結果在實戰中,南斯拉夫幾乎所有起飛的米格29都遭遇或多或少的設備故障,無線電故障尤其常見,加上地面雷達引導迫於北約飛彈威脅經常轉移,整場戰爭期間只提供三次引導。大部分南斯拉夫戰鬥機起飛後最佳結果是一無所獲然後返航,更常見情況是完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被有著預警機引導的北約戰鬥機從後方輕易鎖定然後攻擊。
由於上述原因,南斯拉夫戰鬥機完全沒有擊落任何北約軍機。南斯拉夫戰鬥機很快選擇避戰,戰爭期間僅僅累計飛行19架次共9.05小時。沒有了航空威脅後,聯軍的戰鬥空中巡邏架次很快從早期的單日80架次降低到50架次,而這些架次多數時候任務是追蹤識別低空目標,目視確認那些預警機較容易因地形難以保持追蹤的訊號是友軍無人機還是南斯拉夫軍直升機與攻擊機。


空中生存率近乎零,但在地面也不好過,開戰第一天的打擊就讓RVi PVO注意到他們的強化飛機掩體並不能抵擋現代化的鑽地武器,將戰機疏散偽裝成為唯一選擇,不過那些分散的軍機仍然損失了81架之多。為了減輕損失,RVi PVO也著手打造用於吸引打擊的米格機模型M-18,但第一架直到4月27日才完成,並在5月20日至6月1日間又交付了5架;而6個誘餌共計有4個全毀一個受損,RVi PVO對這種損失比例感到[滿意],因為這證明北約軍機無法可靠識別誘餌和真實目標的差異,而浪費在誘餌上的每一發彈藥與每一個打擊架次都會讓真正的戰鬥機更加安全。可以想見的如果南斯拉夫一開始能有更多M-18,或許可以進一步減低空軍的損失。
模擬米格29的誘餌,下圖是誘餌被摧毀後的殘骸。


雖然強化機堡無法抵擋北約鑽地彈藥,但像斯拉地納(slatina)機場那樣建設於山體內的隧道式機庫可以。唯一的例外是黑山的波德哥里察(Golubovci) 空軍基地,當地的澤塔(Zeta)地下掩體雖然同樣是隧道式機庫,但很不巧的是攻擊當時不知為何南斯拉夫軍犯下了所有的錯誤:機庫防爆大門沒有關閉,裡面的所有飛機還都加滿燃料。結果一枚雷射導引炸彈正中其中一個入口不遠處時,爆炸的衝擊毫無阻擋的湧入地下機庫並引發停放飛機的連續殉爆,整整26架G-4和G-6瞬間蒸發了。奇蹟的是,南斯拉夫只有一人陣亡,壞消息是,這人是個韋利科維奇將軍,他也是南斯拉夫軍唯一陣亡於此次衝突的將軍。
一種比較爭議的躲藏方式:隱蔽在貝爾格萊德國際機場的客機陰影之下。當時這架序列號18105的米格29升空後發現雷達故障而返航,但此時他出發的空軍基地正在遭到轟炸只好轉降貝爾格萊德國際機場,而這架米格29也正是憑藉這種遮蔽方式活到戰後,最後在2009年墜毀。
雖然承擔巨大風險,但RVi PVO的攻擊機部隊在戰爭期間仍然執行了31架次共18.25小時飛行,其中25架次是在科索沃境內的戰鬥任務。這些空襲都是在無線電靜默下全程低空形式進行的,其高度之低甚至讓一架出擊的攻擊機撞上高壓電電線,所幸安全返航;而空襲前後也沒有安排航空偵查的餘裕,所以空襲的展開是基於地面部隊要求與引導,而戰果評估也只能交給地面部隊觀測。目前沒有紀錄顯示有攻擊機遭到北約戰鬥機擊落,但至少一架J-22因為地面火力或撞擊地面障礙損失。

然而北約在3月25至4月4日之間加強對各機場的空襲,主要機場的跑道、停機坪和機堡都遭到攻擊。損失不算太嚴重,人員傷亡為1死6重傷,戰機損害方面更是只有一架J-22遭受可修復損害。儘管如此,由於跑道受損嚴重,空襲無法繼續維持,大部分攻擊機只能在基地內頻繁機動偽裝躲避攻擊而不再能夠支援科索沃的地面部隊。
不依賴跑道且可以在極低高度安全運作的直升機是唯一能在整場戰爭期間保持運作的航空單位。根據統計南斯拉夫直升機在戰爭期間執行了248架次共122.2小時飛行,運輸了94名傷患、113名乘客和5噸物資,並在開戰首日成功完成一次墜機飛行員救援任務。

防空飛彈部隊的奮戰

根據北約評估,南斯拉夫軍在整場衝突中共計對他們發射了477枚SA-6、188枚SA-3、124枚肩射對空飛彈和26枚無法識別的飛彈。而實際上,RVi PVO的SA-3在50次交戰中發射了93枚飛彈,SA-6在46次交戰中發射了70枚飛彈,此外還消耗了174枚肩射防空飛彈和5枚RL-4M(將戰鬥機用的R-73E紅外線導引飛彈改裝為陸基發射),防空炮(包含L70波佛斯、30毫米M53/59、20毫米M55)總計進行了280次交戰。
除了R-73外也有將米格21用的R-60紅外線導引飛彈改裝為陸基發射的版本,圖中是R-60版。
為了改善這類飛彈射程不足的問題,南斯拉夫將R-73與空對地火箭的火箭發動機結合。
根據RVi PVO的統計,戰爭期間只有98個防空系統陣地遭到222次空襲,在14次DEAD攻擊中共有13個地對空飛彈陣地遭到攻擊,只有210枚HRAM的發射被他們確認,而RVi PVO認為實際發射總數應該是250枚以上。根據北約自己的紀錄實際數量遠遠超過RVi PVO的估算 - 北約總共消耗了743枚反輻射飛彈,其中125枚針對早期預警雷達,1枚針對SA-2,208枚針對SA-3,389枚針對SA-6。
很顯然,雖說遭受的損失也不輕,但RVi PVO飛彈部隊確實在經受了全世界裝備最先進經驗最豐富且規模最龐大的防空壓制力量的考驗生存了下來。
反駁論點可能會質疑他們的成效。確實,整場戰爭期間北約只有1架F-117和1架F-16被擊落,2架A-10和1架龍捲風被擊傷(另有2架阿帕契和1架獵鷹非戰鬥原因損失)。無人機損失方面,北約共損失8架獵人(5架戰鬥損失)、3-4架掠奪者、2架鳳凰、3架Crecerelles和7架CL-289,但其中有技術故障與迷航等原因造成的損失,不全是被擊落的。不只無法造成北約軍機的嚴重損失,南斯拉夫防空飛彈部隊大部分時候都在避免正面交戰,自然也無法阻止北約炸毀北約知道在哪裡的目標。這導致北約得以不受妨礙的對那些無法轉移的目標實施精準且低附帶傷害的打擊。

機動是生存的關鍵

正如同空軍那樣,其餘部隊很早就放棄在戰前陣地上等待北約勢不可擋的空襲。開戰前部隊就陸續離開戰前駐地,原地留下誘餌,而離開的部隊則有一部分先行在新陣地展開佈署保護空域,掩護其餘部隊轉移。一部分人對此感到不滿,因為這讓RVi PVO不得不放棄許多經營多年且條件最理想作戰效率也最高的熟悉陣地,將笨重複雜且一旦在轉移中故障就很難有備件修復的精密設備搬遷至條件惡劣的多的備用陣地。這不僅意味著巨大體力與時間消耗,且作戰效率被犧牲的同時還帶來許多難以預見的隱患,輕則雷達視野或飛彈射界受限,重則因為土地過軟導致飛彈一發射就因為發射架偏移導致故障。
但這種聲音在開戰早期就迅速被嚴峻的現實打醒:RVi PVO戰前的1406個設施、建築與陣地中,共有958個遭到攻擊,其中527個被徹底摧毀,431個受到可修復的損傷。全部的機庫與74%的混凝土建築遭到摧毀。可以看出北約戰前已經成功定位南斯拉夫多數軍事設施位置,如果RVi PVO沒有堅持這一原則,那麼絕大部分作戰裝備都將在北約精準的空襲中迅速覆滅,根本不可能在之後的日子繼續生存並牽制北約。
機動與轉移的意義得到認可並積極實踐。戰爭期間防空部隊一共進行了689次機動,其中空中監視部隊169次,涅瓦河部隊142次,立方體部隊378次,平均每周都有60個單位會進行機動。以230獨立防空團為例,該單位總計改變過38個陣地,一部分連甚至改變了超過50個陣地。空中監視部隊方面,126旅在戰爭期間一共使用過將近170個陣地,其中配備AN/TPS-63的第20營第一獨立排創下了轉移39次陣地的紀錄。至於一個陣地可以待多久很大程度上取決各單位的經驗,原有的戰術條例被證明並不適用如今技術與戰場環境,各單位需要以鮮血和汗水為代價自行摸索和適應。

一處1S91雷達陣地,這一型雷達負責SA-6飛彈系統的追蹤與火控。


為了縮減輕重新佈署的耗時與體力消耗,RVi PVO防空部隊嘗試從各方面縮短正常架設流程,涅瓦河單位平均需要10-12小時才能完成新陣地的佈署,而惡劣天候下則需13-16小時,立方體飛彈連只需要2.5小時,團指揮部則需要4。S-600的架設與拆卸耗時從正常標準的4小時驟減到僅有55分鐘。
這種縮減有時是通過對效率上的取捨實現的。比如涅瓦河部隊可能四聯發射架只會裝上兩枚飛彈,而立方體則是1-2枚。事實上更多的飛彈本來就沒有打出去的機會,飛彈的制導通道侷限了每一次交戰目標數量;而等待第一次交戰完畢才轉向攻擊下一個目標就意味著雷達需要開啟更長時間,這將導致自己成為北約反輻射飛彈的理想目標,甚至可能導致陣地遭到定位而招致轟炸。
一個用廢棄汽車和金屬管組合的誘餌。
偽裝成D-30榴彈砲的簡易誘餌,材料是木頭和輪胎。
雖然轉移乍看之下有很大風險,但由於這一階段實際上沒有強訊號(無論電磁或紅外線)排放,所以倒也不是真那麼危險 - 事實上,RVi PVO沒有任何飛彈單位曾經在重新佈署過程中暴露並遭受打擊。
除了機動外,生存的關鍵還包含多個預備與偽裝陣地。這些偽裝陣地有時是戰前或使用並暴露過的,搭配主動與被動誘餌。同時為了避免飛彈陣地位置因雷達訊號遭到截獲,飛彈部隊自身雷達保持嚴格電磁靜默,只有在友軍單位 - 包含但不限於空中監視部隊、地面觀察站、電磁情報單位甚至業餘無線電愛好者 - 告知北約打擊群即將進入時,才會以最短時間對大致方向搜索和交戰。交戰時間被盡可能縮短,通常不會超過兩輪射擊,隨後立即靜默;而主動訊號誘餌則開啟吸引反輻射飛彈,待北約打擊群離開後轉移到備用陣地。上述原則存在例外情況,但違反的部隊通常下場都不太好。
塞爾維亞戰爭博物館展出的美軍RQ-1無人機殘骸,殘骸較為完整說明可能是技術故障或惡劣天候導致墜毀。
一輛被拋棄的M36,當時這種老舊的二戰驅逐戰車仍在南斯拉夫軍服役,從暴露程度來看這輛M36被用作吸引火力的誘餌,這些老車應該沒有被記入第三軍損失 - 畢竟他們本來就近乎報廢。

普里什蒂納集群得到的防空掩護相當有限,因為RVi PVO還要分兵防守塞爾維亞以及當時仍是南斯拉夫加盟國的蒙特內哥羅,因此駐紮在科索沃境內的僅有第311防空團(4個SA-6連)和52輕型防空旅和3個空中監視雷達排。戰鬥機倒是比較多,普里什蒂納機場駐紮整整20架戰鬥機,且得到地下隧道機庫保護 - 問題是這些全部都是米格21,RVi PVO根本不敢讓這些古董去和北約對抗,也就是說實際可用戰鬥機數量是零。
對於南斯拉夫第三軍普里什蒂納集群而言,他們就是要在極為有限的防空系統保護與完全為零的航空支援下,於科索沃境內一邊嘗試在北約航空打擊中生存下來,一邊鎮壓科索沃境內的科索沃解放軍,一邊還要防範可能從阿爾巴尼亞境內滲透或發起大規模進攻的科索沃解放軍、阿爾巴尼亞軍甚至北約地面部隊。
RVi PVO中程防空部隊主要防禦區,但由於飛彈部隊的機動與靜默所以實際上可用防空系統沒有那麼多覆蓋也沒有那麼全面。
北約在4月12日開始對科索沃境內南斯拉夫軍發動打擊,空中有無人機與E-8搜索與追蹤可疑的地面活動,然後告知ABCCC並讓後者協調有著前進空中管制員(FAC)資格的A-10、F-16或龍捲風飛行員前往識別。當FAC確認目標符合交戰規定且確認附帶損害程度後,將在ABCCC授權打擊許可後投放彈藥並視情況引導更多攻擊機發起後續打擊。為了縮短空襲響應時間,北約會專門指派一批攻擊機在空中等候,這些攻擊機有時值班時間會超過6小時。
對於南斯拉夫軍來說最重要但也最難隱蔽的裝備就是戰車,戰車有著相對於普通民車較為特殊的外型、較強的雷達反射訊號、巨大的紅外線訊號以及獨特的履帶痕跡,而上述特徵在北約現代化傳感器面前都非常顯眼;理所當然的,戰車也是北約頭號目標,以及很大程度上用於衡量空襲效率高低的指標。
為了保住戰車,南斯拉夫軍發展了相當有效的偽裝戰術。他們的原則是讓戰車保持達到200米的間隔,搭配1-2個預備陣地與2-3個偽裝陣地。為了避免最顯眼的紅外線訊號暴露,引擎不會預熱也不會在機動以外場合啟動。每一次機動後都會立刻清除履帶痕跡,每一次完成機動後引擎立刻灑水降溫並在上面覆蓋植被遮蔽紅外線訊號。為了讓誘餌具備說服力,誘餌周圍會擺上空彈藥箱、油桶甚至服飾店假人使其看起來像是運作中的陣地,真正的戰車會開過來再原路開回去以便讓周邊有履帶痕跡,同時點燃火堆以便模擬砲管與引擎的熱訊號。而因為這些誘餌主要材質是木材紙板等低雷達反射訊號的材質,所以周邊會擺上用簡易金屬角反射器以便增強雷達反射訊號。
模擬熱訊號的誘餌 - 實際上和普通烤肉架一樣就是一片金屬板和火源的組成。
一個模擬戰車的誘餌,標註II的兩個菱形物是角反射器,標註III的是模擬引擎熱源的金屬板,下方放置火源提供溫度,造型粗糙但通過覆蓋植被就會看起來像是被精心偽裝的戰車。

北約的戰略轟炸

正因為對軍事目標的空襲沒展現出足夠效率和效果。進入5月後北約開始向電力設施如發電廠、變電站發動空襲。而在更早之前廣播、交通與石油相關設施就已經納入攻擊目標了。
由於這些基礎設施無法移動也無法偽裝,以避免正面對抗為原則運作的RVi PVO也無法保護它們,所以擁有精準打擊能力的北約自然可以在開戰早期就輕易將這些維繫國家運作的基礎設施逐一摧毀。其中最關鍵的諾維薩德(Novi Sad)和潘切沃(Pančevo)的煉油廠被命中19次,還有另外110個燃油相關設施被攻擊,Elektroprivreda Srbije的電網被14枚石墨彈藥與102枚傳統彈藥攻擊,天然氣與供水設施分別遭到9和27次攻擊,交通網路遭到不少於179次攻擊,其中82次針對橋樑,61次針對道路,22次針對鐵路。電信網路受到較強烈攻擊,312次攻擊摧毀了115處設施。
北約轟炸塞爾維亞諾維薩德市橋樑的瞬間。對橋梁的破壞可以妨礙南斯拉夫軍的機動,但非常容易誤擊平民。
北約對民生設施的轟炸無法對南斯拉夫軍造成多少影響,因為他們已經事先分散儲備必要的物資、燃料和發電機,也準備了有線線路。雖然對橋樑鐵路等交通設施的轟炸妨礙了部隊的調度,不過因為南斯拉夫部隊已經在開戰早期北約尚未將轟炸重心轉向交通設施前就完成佈署,加上沒有遭遇北約地面進攻也無需組織較大的戰術編隊,所以開戰後很少有調度部隊長距離轉移的需求。


5月2日北約首次對南斯拉夫使用石墨炸彈。效果非常驚人,一個晚上就讓塞爾維亞的電網癱瘓了7成,包含首都貝爾格萊德在內多數地區陷入黑暗,連同對供水設施的打擊,當晚塞爾維亞開戰以來第一次陷入沒水沒電也無法供應配給麵包的情況,進而引發了民眾恐慌與騷亂。好在南斯拉夫電力部門隔天就恢復了部分供電,並在5月7號讓供電量回到轟炸前水平 - 當天晚上9點北約再度轟炸,這次南斯拉夫在9號就恢復全面供電。
美軍投放的BLU-114/B石墨炸彈,那些繩索狀的石墨絲一旦纏上未絕緣保護的電線就會導致短路。
北約雖然之後繼續使用石墨炸彈,但在連續接觸這種新興威脅並加強理解後,南斯拉夫對於石墨炸彈破壞區域恢復時間更是縮短到一小時。根據南斯拉夫方面的紀錄,石墨炸彈的使用分別發生在5月3、7、13、22號,而在22號開始就已經縮小使用規模,取而代之的是對發電與配電設施的直接轟炸,很顯然北約後期已經注意到效果減弱到無法維持長期壓制的程度,只能採用輿論風險更大的直接轟炸。
被石墨絲纏上的變電所,這些絲線非常輕所以很容易被風吹起後再度纏上,清理上非常麻煩。
在開戰後南斯拉夫成功轉入戰時體制,通過政府資金事先向進口商購買貿易公司的糧食確保物資不會被囤積而是以最公平形式分配。對供水供電設施的搶修也保證水電的供應不至於長時間中斷,甚至連垃圾清運與交通道路維護等不那麼起眼的部分也成功維持運作。而對於那些家園毀於轟炸的,則提供廉價的簡易材料協助重建。同時南斯拉夫也進行信息的嚴格管控,雖然南斯拉夫政府無法直接阻止國民通過衛星或互聯網收看外國媒體,但他們可以盡可能汙名化那些不利於他們的媒體,同時官方宣傳一方面努力塑造塞族認同感的同時強化國家被全面侵略的危機感,強調北約戰損的同時盡可能避免提到軍方的損失。


整體而言,對基礎設施的打擊讓北約在輿論與宣傳上陷入不利處境的同時,還沒有明確證據或事件展現出對南斯拉夫領導層與軍事單位的影響,民間受到的影響客觀存在,但無法證實是否直接影響米洛塞維奇最後的妥協,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團結塞爾維亞對北約仇恨的作用。


雖說北約空中壓力確實嚴重限制南斯拉夫軍的調動,不過他們仍在戰時成功完成將整個252裝甲旅從塞爾維亞隱蔽送往科索沃的壯舉。該旅裝備有M-84主戰戰車與BVP M-80步兵戰鬥車,是南斯拉夫裝備最好的旅之一,是第三軍指揮部直屬的王牌力量之一,將這一王牌打出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科索沃防範可能的地面進攻。
3月28日2230時,該旅的裝備被裝運到多輛列車上從克拉列沃(Kраљева)出發前往科索沃,每輛列車只在夜晚行動,天亮後分藏於不同隧道中。也因為佈署速度不足,上級催促他們加快腳步;而指揮官認為低空雲層厚度足以妨礙北約觀測,氣象預報也顯示這種惡劣天候會持續好幾天,因此可以冒險在白天也進行機動。最後該旅在在數天內完整佈署到科索沃,沒有遭遇任何損失。而他們到來的正是時候,因為途中經過的橋樑在之後幾天很快毀於北約空襲。
佈署到科索沃梅利托西亞Dragobil村的252裝甲旅

也正因為航空打擊無法產生立即的影響,科索沃境內科索沃解放軍在與擁有正規裝甲武力的南斯拉夫軍衝突中仍然節節敗退。為了打破南斯拉夫軍在科索沃與阿爾巴尼亞之間的封鎖,改善科索沃境內友軍的態勢,在阿爾巴尼亞接受北約培訓的科索沃解放軍在5月26日發動了帕特斯里克(Paštrik)戰役,出動了大約2000名輕步兵朝兩國邊境進發。
在這場罕有的地面正面交戰中,南斯拉夫軍的主力是得到120毫米迫擊砲、122毫米榴彈砲與一個連M-77多管火箭系統加強的第549機械化旅;而科索沃解放軍有2個旅共2000多人,僅配備有輕武器,但他們得到阿爾巴尼亞提供的火炮支援與北約航空支援,而阿爾巴尼亞的北約鷹特遣隊也以反砲兵雷達、黑鷹直升機的電子作戰版EH-60和RC-12電子戰支援機協助定位南斯拉夫軍。
南斯拉夫自行研發的M-77多管火箭,攜帶32枚128毫米火箭,特色是駕駛艙後部的伸縮棚布,這提供保護的同時也能幫助遮蔽火箭部分使其看起來像是普通卡車。
然而他們面對的南斯拉夫軍已經充分掌握在空權之下生存並運作的原則,而且得到山區複雜地形與工事帶來的防禦加乘效果,其有限的重型支援火力以快速打擊快速撤收的方式,在躲過北約攻擊機的狩獵的同時依舊能對進攻的科索沃解放軍與阿爾巴尼亞境內定居點造成傷害。反觀北約航空支援不但未能有效壓制南斯拉夫軍,反而還一度誤擊科索沃解放軍。


最終,經過2個月在多個方向上發起的攻勢,也得到包含B-1/B-52地毯轟炸、A-10和AC-130近接支援與空中遮斷在內的強力打擊支援,科索沃解放軍取得的進展仍然很有限,至少不足以打破邊境的封鎖支援科索沃境內友軍,而且也無法對科索沃境內南斯拉夫軍造成足夠的打擊。

難以利用的空中霸權

很顯然,北約絕對制空權無法轉化成對地面部隊的有效打擊,而這是由多個原因加總與互相影響導致的。其中最主要的兩大原因是天候與交戰規則,在巴爾幹半島3-5月的天候不太好,特別是低空經常被雲層遮蔽;其次,交戰規則對北約軍機最低飛行高度有嚴格限制的同時,也對於識別目標是否可確認為軍事目標且打擊時是否能夠保證避免附帶傷害做出嚴格要求。
上述兩個限制首先妨礙的就是目標的搜索和識別。E-8先進的合成孔徑雷達對於靜態目標本就比較差,況且還是在經常遭到山脊、建築或叢林遮擋的環境;雖然對動態目標追蹤效果良好,但是科索沃到處都是移動中的難民車隊,根本無法和南斯拉夫軍地面部隊區分開來,結果攻擊機就經常為了識別E-8追蹤到的地面移動到底是不是南斯拉夫軍,或者有沒有南斯拉夫軍混進去而疲於奔命。而無人機的問題是他們不能直接和攻擊機飛行員聯繫,需要通過ABCCC中繼轉發,這導致不少信息延遲。
迫於難以完全壓制的肩射飛彈與防空炮威脅,盟軍行動一開始空襲規定的最低高度為17500英尺,一周後這一限制放寬到15000英尺,後來更進一步放低到10000英尺;而攻擊機攻擊期間可以降低到8000英尺,FAC識別目標期間更可以降低到5000英尺 - 雖然這種放寬在發生對難民車隊的嚴重誤擊導致巨大輿論壓力後才有的。最低高度限制帶來兩個問題,首先這讓攻擊機暴露於中程防空系統攻擊範圍的時間變長;其次這顯著增加了氣候,特別是雲層帶來的遮蔽。
藍盾吊艙的AN/AAQ-14前視紅外線設備畫面,提供的畫質精細度有限,也導致飛行員不容易識別誘餌與真實目標的差異。
交戰規則要求明確識別目標是否為作戰裝備 - 而這通常就必須使用肉眼;而如前所述,在當地很少有時候可以確保飛機在這種高度值勤時對地視線不受雲層遮蔽。而如果受到遮蔽,飛行員就很難使用光學、夜視鏡或紅外線成像設備識別地面目標,不受雲層影響的觀測設備如何成孔徑雷達則因為不能完全呈現目標型態而不適合精確識別。所以多數情況下聯軍飛行員輕則一無所獲,或者FAC好不容易看到目標但因為肩射飛彈與防空炮的威脅而無法長時間停留識別和描述目標外觀,進而導致CAOC不願下達打擊許可,又或者因為不能精細識別誘餌與真實目標的差異,而將昂貴精準導引彈藥浪費在那些垃圾廢材製造的誘餌上;最糟糕的情況則是誤擊那些本為了保護而出兵的難民,進而帶來沉重的輿論壓力。
此外南斯拉夫軍也經常用民用建築遮蔽作戰裝備。這不僅讓北約航空單位更不容易找到目標,更重要的是這會帶來附帶傷害的風險從而阻止北約使用飛彈打擊;機炮在這種場合可以發揮作用,但也必須採取平行於遮蔽建築的航線攻擊,而限制攻擊進場航向又增加被雲層遮擋或者被敵軍地面火力埋伏的風險。
最後,因為南斯拉夫軍中程防空飛彈部隊生存時間遠比北約預期要長太多,結果北約交戰規則明確限定不允許任何攻擊機在沒有SEAD機掩護的情況下擅入科索沃,而對於防空壓制至關重要的EA-6B電戰機只有30架。根據RVi PVO的評估,開戰早期北約平均每天有40架次專職SEAD的攻擊群,後期反而增加到80架次。這些SEAD攻擊群通常由2-4架徘徊者和4-8架F-16CJ組成;此外北約還要安排負責DEAD的攻擊機群,且為了縮短響應時間,這些攻擊機群必須伴隨SEAD部隊,或在鄰近空域等候。而每一分被投入用於壓制防空系統的資源,都意味著可用於獵殺南斯拉夫地面部隊的力量遭到削弱。而且因為SEAD機必須比打擊群提前10-15分鐘進入,並最後撤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他們也成為很好的警示:如果這些SEAD機進入,那說明大規模打擊群很快就會到來。
躲在建築旁但仍被摧毀的南斯拉夫戰車,不過從鄰近建築大面積破壞情況來看負責攻擊的北約攻擊機大概違反了不造成附帶傷害的交戰規則,又或者CAOC知道但無視了風險。

終局

雖然從數字上來看北約空襲效果確實不太好,但對於米洛賽維奇而言,局勢遠不是那麼樂觀:北約已經將佈署到阿爾巴尼亞的原本只有阿帕契的鷹爪特遣隊加碼到一整個旅,這個旅擁有艾布蘭戰車、布萊德雷裝甲車與M270等美國陸軍武器庫最令人望而生畏的戰爭引擎;且伴隨北約地面部隊的到來,有了堅強後盾的阿爾巴尼亞正規軍也正在蠢蠢欲動。而如果遭遇地面進攻,南斯拉夫軍就不得不把更多地面部隊送往科索沃 - 而且是在天候會逐漸變好的夏季。到時候還能不能維持如此低的傷亡水平就不好說了。
而那怕南斯拉夫軍真的再現奇蹟,已足夠低的傷亡和足夠高的效率把地面部隊投放到科索沃,那又能改變局勢嗎?或許科索沃境內的南斯拉夫軍可以挺過北約航空打擊以及只有輕武器的科索沃解放軍,但阿爾巴尼亞正規軍呢?甚至,裝備有艾布蘭與布萊德雷,還能得到大量阿帕契與航空支援的北約軍呢?南斯拉夫軍裝備水平並不比1991年被美軍地面部隊蹂躪的伊拉克軍好,數量還遠遠不如。
美軍在4月下旬佈署了24架阿帕契到阿爾巴尼亞,但整場戰役中阿帕契都沒有參戰,前期是因為防空威脅尚未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後期則是因為在沒有地面戰爭僅有縱深打擊的情況下A-10可以更好的完成任務。

更重要的是,南斯拉夫的局勢完全是孤立無援,俄國明確表示他們不會幫助南斯拉夫,其他國家要嘛中立或完全幫不上忙,要嘛就是在敵人這邊。這意味著南斯拉夫軍的裝備不會得到任何補充,甚至不會得到必要的零件去維持長期運作,國家也有在長期戰略轟炸與經濟封鎖中走向崩潰的可能。此外北約對塞爾維亞境內基礎設施的打擊雖然暫時不至於對社會運作造成無法承受的影響,但北約還可以繼續甚至加強空襲與全面封鎖,或乾脆直接發動地面攻勢,他看不到北約力竭的臨界點,也看不到北約內部分歧或妥協的可能。
最終,北約還是實現了他們原本的目標:6月3日,米洛塞維奇放出聲明準備接受北約條件,而北約空襲也在10日停止。6月13日,南斯拉夫在馬其頓簽署了庫馬諾沃協議,南斯拉夫軍開始分批撤出科索沃並由北約組成的駐科維和部隊接管。而在北約維和部隊的保護下,科索沃阿族人取得了完整的自治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