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4.外省族群 陳宏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年日本撤退台灣,他的爺爺被指派來台接收燈塔,民國三十八年,爺爺帶著父親從廣東省汕頭市渡海來台,不曾想,同年政局改變,這一待便是一輩子。
  爺爺是燈塔管理員,父親也是。母親是客家人,父親與母親在花蓮相遇,小時候隨著父親輪調,曾搬過許多次家,他是花蓮出生,也住過北方澳、台北等地,如今落腳宜蘭,今年五十二歲。
「我們家比較沒有過節氣氛,可能是因為生活不安定,沒有與土地建立起情感,同樣地食物對我來說連結感較少。」
  頻繁遷移,又或是顛沛流離的生活,以致無法與生活的土地建立連結感。對於他來說,家人不會特意花心思在過年過節,也不會針對不同節慶吃特定節食,過節氛圍相對薄弱,因此食物也就無特別的情感連結。即使如此,過年依然是家中較為盛大的節慶,餐桌上會有魚、炸年糕、長年菜、滷牛肉、佛跳牆與元寶。
「我奶奶還在世時,會做一種食物叫元寶。她做的元寶非常好吃,自從她過世後,就沒再吃過了。」
  元寶,滷牛肉這二樣是印象最深刻的節慶食物,因為自家經營牛肉麵店,滷牛肉不是遙遠的節食,是平日常見的食物,不僅常常吃,更是從小吃到大。他回憶,想要高品質的湯底,還需土法煉鋼,以大骨耐心熬煮。反觀現在,越來越多人尋求快速、簡單之道,以牛肉麵的靈魂—湯底來講,不少店家以濃縮湯包或湯粉代替。縱然此法省去不少時間,但在這樣背景下形成的食物文化,反而缺少食的真味與其附有的情感連結。
  國中以前,媽媽因為要經營店面,無暇煮飯給小孩吃,於是住附近的奶奶擔任起掌廚這項工作,負責將大家餵得飽飽飽。元寶,炸過後皮硬又脆,似是韭菜盒的縮小版,水餃的加大版。儘管元寶製作費工,奶奶依然堅持親手包元寶,想到就會做。過世後沒機會再吃,甚是懷念,在市面上幾番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奶奶當年做的元寶,想吃卻倍感遺憾。
  興許滷牛肉與元寶於他來說,喚起的不是過節回憶,是生活點滴。
元寶示意圖

在我訪問陳宏斌(化名)之前,一直認定食物是能喚起我們過往美好記憶的,直到此次訪談,打破了既有的想法。
不同的聲音
  「食物對我倒是沒有什麼情感連結欸。」、「用文化情懷來解釋食物過於浪漫了。」訪問時有部分人提出,其實食物就是食物,對他們來說沒什麼特別。可能原因包括:生活不安定、離鄉背井或是抱持著隨時要回去的希望。有人更直接說父母親的行為有如失根一樣,當年從中國帶來了生活習慣,卻沒帶來傳統文化。明明不清楚過節意義,卻一昧模仿街坊鄰居,過著連自己也不太了解的節日,中秋吃月餅便是最好例子,每年總會買上許多月餅,但根本無人喜歡,況且家裡也沒有吃月餅習慣,因此年年都是以過期收尾。
  生活不安定的狀態下,或是離鄉背井等種種因素,有一部分外省家庭不會特別慶祝過年過節,或許對他們來說還有更急迫的事情等著處裡。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可能是:台灣,並不屬於他的家。如果對這塊土地的連結淡薄,自然不會花心思歡慶節日。另外還有一個可能性:家人、親戚不在身邊,少了闔家團圓的年節感,過節便與平日相差無幾,但這僅是我的猜測,並無得到確切證實。
  與此同時,兩位在中國出生長大,直到成年才來台灣的受訪者,他們記憶中的過年過節與前面提到過節氣氛薄弱的景象呈現強烈對比,在中國的家鄉,年節感是非常隆重的,據他們回憶,是整條街、整個村在共同迎接節慶的到來,到處洋溢著過節氛圍。不誇張說,他們是隨著節日在過一年。由此可看出,漢人對於節慶其實是相當重視的,只是外在因素和條件改變,使得一些移民來臺的外省人及其後代無心、無力沉浸在過節的喜悅中,而這或許也可扣合前面我猜測的,沒有親朋好友,過節便失去團圓意義。
  從訪問中我得知,無論是來自哪一地區的外省族群,依然保留過年過節的習俗,只是過節對某部分外省家庭來說,可能趨於平常,也可能存在淡淡哀傷……,不全然都是歡樂、充滿故事的景象,而針對家中節慶氛圍淡薄的受訪者,節慶食物並沒有特別的情感連結。
我是一個高三生,對飲食記憶、族群文化感到非常好奇,高二時做了一個關於族群飲食記憶的專題,名稱為《舊食記憶》。 我共訪問了三十位來自三個族群的受訪者,分別是閩南、客家和外省族群。我會將訪談內容收錄進來,以每個受訪者為一篇幅,細細訴說屬於他們的童年節慶食物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現年四十八歲,認為自己屬於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但單就童年飲食來看,外省料理居多,因此暫且歸類為外省族群。父親是中國四川人,五歲隨父母來台並就此定居。母親則是澎湖出生台南長大的閩南人,外祖父是漁夫,因此母親小時候餐桌上少不了魚料理。而受訪者出生於台北板橋,六歲搬到新莊,家裡在那兒開工廠,一樓商用二樓
        山東,是她的故鄉,出生於東北吉林,九歲時搬回山東青島。家中共有五個小孩,她排行第二,平時由父親掌廚。二十五歲嫁入台灣,現年四十七歲。         據她回憶,山東每個月幾乎都有節慶,其中又以過年為最盛大。 「湯子是發酵食物,酸酸的,非常好吃。」         由玉米麵製成的湯子跟
        嘉慶《瑞安縣志》記載:「天復二年,有白烏棲縣之集雲閣,以為祥瑞,更名瑞安。」她,出生於溫州瑞安,一直到三十歲後來台定居,現年五十歲。         除夕過渡到新年,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慶。而提到過年,兩樣食物最是懷念。  「芥菜飯炒出來的味道非常鮮美,香氣撲鼻,完全吃出食材的原汁原味
  現年四十八歲,認為自己屬於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但單就童年飲食來看,外省料理居多,因此暫且歸類為外省族群。父親是中國四川人,五歲隨父母來台並就此定居。母親則是澎湖出生台南長大的閩南人,外祖父是漁夫,因此母親小時候餐桌上少不了魚料理。而受訪者出生於台北板橋,六歲搬到新莊,家裡在那兒開工廠,一樓商用二樓
        山東,是她的故鄉,出生於東北吉林,九歲時搬回山東青島。家中共有五個小孩,她排行第二,平時由父親掌廚。二十五歲嫁入台灣,現年四十七歲。         據她回憶,山東每個月幾乎都有節慶,其中又以過年為最盛大。 「湯子是發酵食物,酸酸的,非常好吃。」         由玉米麵製成的湯子跟
        嘉慶《瑞安縣志》記載:「天復二年,有白烏棲縣之集雲閣,以為祥瑞,更名瑞安。」她,出生於溫州瑞安,一直到三十歲後來台定居,現年五十歲。         除夕過渡到新年,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慶。而提到過年,兩樣食物最是懷念。  「芥菜飯炒出來的味道非常鮮美,香氣撲鼻,完全吃出食材的原汁原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中元節,從我懂事以來,便是感覺怎麼都吃不完的泡麵、飲料和零食。
Thumbnail
後來外婆過世,不曉得是不是一種心理依戀,在我的早餐選項裡,總是執拗的躺著一份蘿蔔糕,可惜吃遍南北,雖然有合胃口的,卻始終很難再找到兒時那份相似的味道。
Thumbnail
節日將近,寫寫和「父親」與父系親族們相關的童年回憶。 話題延伸,這陣子才讀(居然!)三毛《哭泣的駱駝》,深有觸動......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小時候在台灣的鄉下地方, 只有過年節的時候母親買來雞隻煮成白斬雞祭祀才有可能喝到鮮美的雞湯。 那雞湯的香氣遠遠的在外邊就聞到, 會令人好奇地跑去廚房一看究竟, 自多年前媽媽生病去世, 這兒時美味記憶也就隨著消失了。 2003年的冬天, 因工作初到上海, 整個人還在適應當地的工作環境以及飲食文化,
Thumbnail
外子離開宜蘭北上就學工作,對外婆的拿手菜念念不忘。嘗試多次無果後,於一家小吃店品嚐到外子的童年回憶「西魯肉」,外子滿足的神情中看到兩顆鑽石在其眼眶裡閃閃發亮,這就是外子朝思暮想的「家鄉味」。
Thumbnail
今年過年期間,與家人聊到小時候的過年儀式之一,必須搭長途客運到台北向一位將軍爺爺拜年。小時候的印象已經不甚清晰,記得父母會讓我們穿上新衣,小小鄉巴佬搭車必吐。到了爺爺家,都會喝一碗甜甜的蓮子銀耳湯,拿紅包。弟弟記得奶奶帶我們去吃當時美國進口的冰淇淋,這點我卻沒有印象。 這位爺爺其實是把未成年的爸爸
Thumbnail
第一年在婆家過除夕。中午,公公準備了牲禮。 等待燒金紙時,聽了一段長輩描述郭子儀當初如何如何,然後郭氏後代如何跟著鄭成功來到台灣、胼手胝足地辛勤開墾,然後從現在的平等里來到頂山種茶、種稻。
Thumbnail
國旗屋在忠貞市場的附近。老闆是高齡80多歲的張老旺先生,整理父親遺物時,找到了當年的那面旗子,便決定要一直掛國旗直到自己離開那一刻,也是國旗屋故事的由來。米干其實口感像我們的粄條,切得比較細,肉塊厚實,蛋則是半熟蛋,湯的味道不算很重,雖然清淡,卻帶有大骨湯的滋味,加上酸菜後,滋味鹹香順口不膩。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中元節,從我懂事以來,便是感覺怎麼都吃不完的泡麵、飲料和零食。
Thumbnail
後來外婆過世,不曉得是不是一種心理依戀,在我的早餐選項裡,總是執拗的躺著一份蘿蔔糕,可惜吃遍南北,雖然有合胃口的,卻始終很難再找到兒時那份相似的味道。
Thumbnail
節日將近,寫寫和「父親」與父系親族們相關的童年回憶。 話題延伸,這陣子才讀(居然!)三毛《哭泣的駱駝》,深有觸動......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小時候在台灣的鄉下地方, 只有過年節的時候母親買來雞隻煮成白斬雞祭祀才有可能喝到鮮美的雞湯。 那雞湯的香氣遠遠的在外邊就聞到, 會令人好奇地跑去廚房一看究竟, 自多年前媽媽生病去世, 這兒時美味記憶也就隨著消失了。 2003年的冬天, 因工作初到上海, 整個人還在適應當地的工作環境以及飲食文化,
Thumbnail
外子離開宜蘭北上就學工作,對外婆的拿手菜念念不忘。嘗試多次無果後,於一家小吃店品嚐到外子的童年回憶「西魯肉」,外子滿足的神情中看到兩顆鑽石在其眼眶裡閃閃發亮,這就是外子朝思暮想的「家鄉味」。
Thumbnail
今年過年期間,與家人聊到小時候的過年儀式之一,必須搭長途客運到台北向一位將軍爺爺拜年。小時候的印象已經不甚清晰,記得父母會讓我們穿上新衣,小小鄉巴佬搭車必吐。到了爺爺家,都會喝一碗甜甜的蓮子銀耳湯,拿紅包。弟弟記得奶奶帶我們去吃當時美國進口的冰淇淋,這點我卻沒有印象。 這位爺爺其實是把未成年的爸爸
Thumbnail
第一年在婆家過除夕。中午,公公準備了牲禮。 等待燒金紙時,聽了一段長輩描述郭子儀當初如何如何,然後郭氏後代如何跟著鄭成功來到台灣、胼手胝足地辛勤開墾,然後從現在的平等里來到頂山種茶、種稻。
Thumbnail
國旗屋在忠貞市場的附近。老闆是高齡80多歲的張老旺先生,整理父親遺物時,找到了當年的那面旗子,便決定要一直掛國旗直到自己離開那一刻,也是國旗屋故事的由來。米干其實口感像我們的粄條,切得比較細,肉塊厚實,蛋則是半熟蛋,湯的味道不算很重,雖然清淡,卻帶有大骨湯的滋味,加上酸菜後,滋味鹹香順口不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