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4.外省族群 陳宏斌

EP4.外省族群 陳宏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當年日本撤退台灣,他的爺爺被指派來台接收燈塔,民國三十八年,爺爺帶著父親從廣東省汕頭市渡海來台,不曾想,同年政局改變,這一待便是一輩子。

  爺爺是燈塔管理員,父親也是。母親是客家人,父親與母親在花蓮相遇,小時候隨著父親輪調,曾搬過許多次家,他是花蓮出生,也住過北方澳、台北等地,如今落腳宜蘭,今年五十二歲。

「我們家比較沒有過節氣氛,可能是因為生活不安定,沒有與土地建立起情感,同樣地食物對我來說連結感較少。」

  頻繁遷移,又或是顛沛流離的生活,以致無法與生活的土地建立連結感。對於他來說,家人不會特意花心思在過年過節,也不會針對不同節慶吃特定節食,過節氛圍相對薄弱,因此食物也就無特別的情感連結。即使如此,過年依然是家中較為盛大的節慶,餐桌上會有魚、炸年糕、長年菜、滷牛肉、佛跳牆與元寶。

「我奶奶還在世時,會做一種食物叫元寶。她做的元寶非常好吃,自從她過世後,就沒再吃過了。」

  元寶,滷牛肉這二樣是印象最深刻的節慶食物,因為自家經營牛肉麵店,滷牛肉不是遙遠的節食,是平日常見的食物,不僅常常吃,更是從小吃到大。他回憶,想要高品質的湯底,還需土法煉鋼,以大骨耐心熬煮。反觀現在,越來越多人尋求快速、簡單之道,以牛肉麵的靈魂—湯底來講,不少店家以濃縮湯包或湯粉代替。縱然此法省去不少時間,但在這樣背景下形成的食物文化,反而缺少食的真味與其附有的情感連結。

  國中以前,媽媽因為要經營店面,無暇煮飯給小孩吃,於是住附近的奶奶擔任起掌廚這項工作,負責將大家餵得飽飽飽。元寶,炸過後皮硬又脆,似是韭菜盒的縮小版,水餃的加大版。儘管元寶製作費工,奶奶依然堅持親手包元寶,想到就會做。過世後沒機會再吃,甚是懷念,在市面上幾番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奶奶當年做的元寶,想吃卻倍感遺憾。

  興許滷牛肉與元寶於他來說,喚起的不是過節回憶,是生活點滴。


元寶示意圖

元寶示意圖



在我訪問陳宏斌(化名)之前,一直認定食物是能喚起我們過往美好記憶的,直到此次訪談,打破了既有的想法。

不同的聲音

  「食物對我倒是沒有什麼情感連結欸。」、「用文化情懷來解釋食物過於浪漫了。」訪問時有部分人提出,其實食物就是食物,對他們來說沒什麼特別。可能原因包括:生活不安定、離鄉背井或是抱持著隨時要回去的希望。有人更直接說父母親的行為有如失根一樣,當年從中國帶來了生活習慣,卻沒帶來傳統文化。明明不清楚過節意義,卻一昧模仿街坊鄰居,過著連自己也不太了解的節日,中秋吃月餅便是最好例子,每年總會買上許多月餅,但根本無人喜歡,況且家裡也沒有吃月餅習慣,因此年年都是以過期收尾。

  生活不安定的狀態下,或是離鄉背井等種種因素,有一部分外省家庭不會特別慶祝過年過節,或許對他們來說還有更急迫的事情等著處裡。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可能是:台灣,並不屬於他的家。如果對這塊土地的連結淡薄,自然不會花心思歡慶節日。另外還有一個可能性:家人、親戚不在身邊,少了闔家團圓的年節感,過節便與平日相差無幾,但這僅是我的猜測,並無得到確切證實。

  與此同時,兩位在中國出生長大,直到成年才來台灣的受訪者,他們記憶中的過年過節與前面提到過節氣氛薄弱的景象呈現強烈對比,在中國的家鄉,年節感是非常隆重的,據他們回憶,是整條街、整個村在共同迎接節慶的到來,到處洋溢著過節氛圍。不誇張說,他們是隨著節日在過一年。由此可看出,漢人對於節慶其實是相當重視的,只是外在因素和條件改變,使得一些移民來臺的外省人及其後代無心、無力沉浸在過節的喜悅中,而這或許也可扣合前面我猜測的,沒有親朋好友,過節便失去團圓意義。

  從訪問中我得知,無論是來自哪一地區的外省族群,依然保留過年過節的習俗,只是過節對某部分外省家庭來說,可能趨於平常,也可能存在淡淡哀傷……,不全然都是歡樂、充滿故事的景象,而針對家中節慶氛圍淡薄的受訪者,節慶食物並沒有特別的情感連結。




avatar-img
還沒想好暱稱的人的沙龍
2會員
10內容數
我是一個高三生,對飲食記憶、族群文化感到非常好奇,高二時做了一個關於族群飲食記憶的專題,名稱為《舊食記憶》。 我共訪問了三十位來自三個族群的受訪者,分別是閩南、客家和外省族群。我會將訪談內容收錄進來,以每個受訪者為一篇幅,細細訴說屬於他們的童年節慶食物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現年四十八歲,認為自己屬於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但單就童年飲食來看,外省料理居多,因此暫且歸類為外省族群。父親是中國四川人,五歲隨父母來台並就此定居。母親則是澎湖出生台南長大的閩南人,外祖父是漁夫,因此母親小時候餐桌上少不了魚料理。而受訪者出生於台北板橋,六歲搬到新莊,家裡在那兒開工廠,一樓商用二樓
        山東,是她的故鄉,出生於東北吉林,九歲時搬回山東青島。家中共有五個小孩,她排行第二,平時由父親掌廚。二十五歲嫁入台灣,現年四十七歲。         據她回憶,山東每個月幾乎都有節慶,其中又以過年為最盛大。 「湯子是發酵食物,酸酸的,非常好吃。」         由玉米麵製成的湯子跟
        嘉慶《瑞安縣志》記載:「天復二年,有白烏棲縣之集雲閣,以為祥瑞,更名瑞安。」她,出生於溫州瑞安,一直到三十歲後來台定居,現年五十歲。         除夕過渡到新年,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慶。而提到過年,兩樣食物最是懷念。  「芥菜飯炒出來的味道非常鮮美,香氣撲鼻,完全吃出食材的原汁原味
  現年四十八歲,認為自己屬於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但單就童年飲食來看,外省料理居多,因此暫且歸類為外省族群。父親是中國四川人,五歲隨父母來台並就此定居。母親則是澎湖出生台南長大的閩南人,外祖父是漁夫,因此母親小時候餐桌上少不了魚料理。而受訪者出生於台北板橋,六歲搬到新莊,家裡在那兒開工廠,一樓商用二樓
        山東,是她的故鄉,出生於東北吉林,九歲時搬回山東青島。家中共有五個小孩,她排行第二,平時由父親掌廚。二十五歲嫁入台灣,現年四十七歲。         據她回憶,山東每個月幾乎都有節慶,其中又以過年為最盛大。 「湯子是發酵食物,酸酸的,非常好吃。」         由玉米麵製成的湯子跟
        嘉慶《瑞安縣志》記載:「天復二年,有白烏棲縣之集雲閣,以為祥瑞,更名瑞安。」她,出生於溫州瑞安,一直到三十歲後來台定居,現年五十歲。         除夕過渡到新年,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慶。而提到過年,兩樣食物最是懷念。  「芥菜飯炒出來的味道非常鮮美,香氣撲鼻,完全吃出食材的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