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輕易地給出建議嗎?——《解憂雜貨店》

你敢輕易地給出建議嗎?——《解憂雜貨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東野圭吾的作品,曾經在我人生中佔了一定的份量。那時候舉凡標榜著他的書,我幾乎都會馬上入手,《白夜行》、《冷酷的代課老師》、《我殺了他》等等,和最近出版的《希望之線》。老實說,會被他的作品打中,是因為當時沉迷於推理及兇殺相關的劇情。隨著時間的推進,跟著東野圭吾的脈絡,會發現他希望自己可以慢慢突破框架,跳脫出好似故事背後隱含的意義都是殺人動機的印象,寫出意想不到的故事。

我個人認為,撇去推理和兇殺類型的小說不談,《解憂雜貨店》絕對是東野圭吾目前最具代表作的故事。劇情環環相扣的緊湊感在各種小說中都相當重要,它不只是調味料,也是整本書的脊隨。畢竟,如果連讀者都可以猜透後續的劇情發展,絕對是相當扣分的致命傷。東野圭吾在這一本小說中把「出人意料」的感覺發揮的淋漓盡致,看似無相關的故事,透過某個時間的小線索,發展出不一樣的劇情,讓人倍感積極向上。有這等功力,應該是他經過多年歷練後才達到的程度。

《解憂雜貨店》封面

《解憂雜貨店》封面

書中的故事統統我很難在這裡描繪給各位聽。大致上來說,有一間「浪矢雜貨店」,主人浪矢先生因為妻子去世加上兒女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開始漸漸煩悶。附近的小孩無意間來到店裡時,希望浪矢爺爺可以為他們解答疑惑。從一開始純粹出於樂趣而問的問題,到後來越來越多人將自己真正的煩惱投入信箱,讓浪矢爺爺越來越正視回覆的內容。因為他知道,他的答案可能因此改變了別人的人生。如果是往好的發展,那還沒關係;但有一次居然導致一位婦女死亡,令他相當自責,身體也因此罹患癌症,患病一年後就去世了。


有一句話統統覺得浪矢爺爺說得很好:「通常諮商者心裡已經有了答案,找人諮商的目的,只是為了確認這個答案是正確的。」或著我們可以說,並不是每個發生的問題,都可以找家人、朋友,甚至是另一半訴說。有時候只是需要一位讓你信賴的人,這個人卻可能跟你毫無淵源。雖然聽起來有點矛盾,可是深陷絕望之時,他卻可能是將你拉出深淵的貴人!

另一個我很喜歡的觀點是從故事裡面得到的,書中有一個沒有才華的音樂人,靠著持續努力不懈十幾年後,還是只能在孤兒院駐唱,無法像別人一樣當發片歌手。

但只要一直努力,你在這條路上的痕跡是任何人都無法抹滅的

當時孤兒院大火,當大家都向外逃跑時,有個女孩哭著向音樂人說:「弟弟還在裡面!」音樂人便衝進去救弟弟,最後卻因為重度燒傷而去世。弟弟存活了下來,那位女孩也在日後成為一名天才歌手。她在演唱會時說道:「接下來要唱的歌,是一位他們的救命恩人所創作的歌,我唯有一直唱著這首歌,才以報答恩情。這首歌就叫——《重生》。」

讀到這裡,統統在方格子及 Podcast 創作的堅持又過了好幾週。雖然這條路很艱難,但任何人都無法抹滅存在過的痕跡。推薦大家讀這個故事,或是等我的 Podcast 說書給你聽喔!

Podcast來了在下面 按起來!!!!!!!!!!

avatar-img
統統愛看書:書說社會的沙龍
34會員
49內容數
作者養成買書的習慣,大約十年左右,類別涵蓋小說、歷史、經濟、犯罪、和理財,希望透過自身觀點加上書中內容結合成統統社畜中的特殊書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面我們有聊過兒童犯罪、囚禁犯罪,甚至也透過加害者及被害者的遺族去討論犯罪的各種面向及心理狀態。這次我翻找書本的時候,瞥到這本《屍體在說話》,當下就決定排開所有正在閱讀中的書,專心鑽研這本。 本書作者是在日本法醫界執業超過三十年的「法醫之神——上野正彥」。每一個故事都是他在工作解剖中實際遇到的經歷。
統統因為最近做 podcast,開始盤點讀過的書,哪些適合當成說書的類型。默默地發現我對於日本的犯罪小說記憶比較深刻,雖然我也讀了很多歐美的犯罪小說,但敘事方面歐美小說都沒有日本作者來的細膩。如果再讀第二次,會發現日本小說總有一個「原來是這樣啊!我當初居然沒想到」的感覺⋯⋯
這本書對統統來說是一本想看卻翻沒幾頁就陣亡的書。最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開始做起說書型 podcaster 的關係,會強迫自己要開始消化一些書(有時候「強迫」會讓人發掘出新的興趣)。本來想說只是一個普通的白領金融犯罪的故事,但我錯了,而且錯得離譜⋯⋯
統統之前的文章對於日本的社會現象一直有很大的興趣,如果將時間線拉長來看,1990 年的經濟泡沫對於日本來說,絕對是致命的重傷。從《我適合當人嗎?》到《中年打工族》,提到日本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都跟經濟重創擺脫不了關係。 《80/50》這本書針對繭居的問題,提出比以往挖掘地更深入的問題,以及恢復的例子
上一篇,統統談到《習慣致富》這本書,也談到作者舉出各種讓有錢人之所以有錢的習慣。與其將它稱之為「習慣」,不如說是觀察到的現象,加以彙整後條列式的訊息。這一次,我們來聊聊盤據誠品排行榜許久,也在股癌推薦書單上的《致富心態》。這兩本書基本上我是接續著讀完的,發現在觀念上有些許不同⋯⋯
最近台灣社會瀰漫一股投資風潮,從台股、美股、ETF、懶人投資術、小資族也能理財…等等,在這個風氣下也衍生出很多社會問題,例如:高度開槓桿、違約交割、投資詐騙,甚至是跨國飆股詐騙的案例層出不窮。不過,這些現象都必須建立在每個月有盈餘的狀態,哪怕是一千多塊,也還是代表自己掌控著的生存權。
前面我們有聊過兒童犯罪、囚禁犯罪,甚至也透過加害者及被害者的遺族去討論犯罪的各種面向及心理狀態。這次我翻找書本的時候,瞥到這本《屍體在說話》,當下就決定排開所有正在閱讀中的書,專心鑽研這本。 本書作者是在日本法醫界執業超過三十年的「法醫之神——上野正彥」。每一個故事都是他在工作解剖中實際遇到的經歷。
統統因為最近做 podcast,開始盤點讀過的書,哪些適合當成說書的類型。默默地發現我對於日本的犯罪小說記憶比較深刻,雖然我也讀了很多歐美的犯罪小說,但敘事方面歐美小說都沒有日本作者來的細膩。如果再讀第二次,會發現日本小說總有一個「原來是這樣啊!我當初居然沒想到」的感覺⋯⋯
這本書對統統來說是一本想看卻翻沒幾頁就陣亡的書。最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開始做起說書型 podcaster 的關係,會強迫自己要開始消化一些書(有時候「強迫」會讓人發掘出新的興趣)。本來想說只是一個普通的白領金融犯罪的故事,但我錯了,而且錯得離譜⋯⋯
統統之前的文章對於日本的社會現象一直有很大的興趣,如果將時間線拉長來看,1990 年的經濟泡沫對於日本來說,絕對是致命的重傷。從《我適合當人嗎?》到《中年打工族》,提到日本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都跟經濟重創擺脫不了關係。 《80/50》這本書針對繭居的問題,提出比以往挖掘地更深入的問題,以及恢復的例子
上一篇,統統談到《習慣致富》這本書,也談到作者舉出各種讓有錢人之所以有錢的習慣。與其將它稱之為「習慣」,不如說是觀察到的現象,加以彙整後條列式的訊息。這一次,我們來聊聊盤據誠品排行榜許久,也在股癌推薦書單上的《致富心態》。這兩本書基本上我是接續著讀完的,發現在觀念上有些許不同⋯⋯
最近台灣社會瀰漫一股投資風潮,從台股、美股、ETF、懶人投資術、小資族也能理財…等等,在這個風氣下也衍生出很多社會問題,例如:高度開槓桿、違約交割、投資詐騙,甚至是跨國飆股詐騙的案例層出不窮。不過,這些現象都必須建立在每個月有盈餘的狀態,哪怕是一千多塊,也還是代表自己掌控著的生存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