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17歲時與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成婚,兩人情感甚篤,嬌妻既是貼已又為知音。二人性格相和,志趣相投,詩詞唱和,琴棋互慰,解語知心。新婚美滿生活激發了納蘭的詩詞創作。無奈好景不長,婚後三年盧氏病逝。恩愛夫妻永訣,納蘭悲痛欲絕。
情思恰似東流水,綿綿不絕。納蘭時常憶起往昔與妻的恩愛纏綿︰“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納蘭在西風中獨立殘陽,望蕭蕭黃葉,沉思往事︰自己在酒醉時嬌妻走來,輕輕將被子掖合。也曾與她玩賭書的雅致游戲,比憶書中詞句,輸者潑茶自罰,留得一衣茶香。這些瑣事當時只道是尋常。如今想來歷歷在目,刻骨銘心。
南唐李煜也有同樣感受。當年為後主時歌舞升平,燈紅酒綠,但福中渾似不覺,只有一朝歸為臣虜,才回味無窮︰“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當代西方某報面向社會征集“誰是世上最幸福的人”的答案,來稿踴躍,最後得出三個答案和一個備選答案。一、給孩子洗完澡,懷抱嬰兒微笑的母親。二、給病人成功進行了手術,目送病人出院的醫生。三、在海灘上築起一座沙堡,欣喜望著創造成果的頑童。備選答案是寫完小說最後一個字的作家。
女作家畢淑敏看到這則消息後內心一陣刺痛不安,為何?原來這四種情況她都遇到過,但她當時卻並末感到幸福,她不僅為自己是個幸福盲而難過。集人世四項最幸福的事于一身,該是何等榮光,何等幸福,但經歷後卻索然無覺,“當時只道是尋常”,又是何等遺憾!
由末感知而知覺,是一種頓悟,醍醐灌頂。而這頓悟往往需要借助一種外力︰命運、環境的驟變。納蘭和李煜都屬于這種情況。納蘭驟失愛妻,失魂落魄,往日瑣事一一憶起,彌足珍貴。李煜由至尊而囹圄,面對秋風明月,往事如昨,嘆為天上人間。
命運的驟變使人失去幸福,但由此而頓悟卻又能感受到昔日不曾感受到的幸福,禍耶,福耶?還真有些說不清楚。但就納蘭、李煜而言(還有李清照),命運驟變帶來了他們詞風的轉變,詞意的深化,詞品的升華,成就他們成為最杰出的詞人,這就是由不幸而大幸了。痛苦是詩家成長的搖籃,此言不虛。
所以遭遇命運驟變不要沉淪,不要頹廢,也許這正是使你頓悟,發生新的轉化的契機呢。
當然,頓悟也需要心靈的敏感,需要反思的悟性。蜀國後主阿斗亡國敗家,卻身為囚虜而樂不思蜀。愚頑若此,心似一個油蒙葫蘆,你又教他如何頓悟呢?心靈很敏感的人即使命運無驟變也會于反思中頓悟,如上面談到的畢淑敏。
可又如何獲得心靈的敏感,使我們能感受事物深邃的內涵,覺悟生活包含于尋常中的真諦?這恐怕就要修煉自己的學養和哲思了,如阿斗那樣不肯學習的愚氓是橇不開油蒙葫蘆的。
有大智慧之人可時時感受尋常中的幸福與快樂。如顏回,”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老聃、莊周也如此,雖清貧,但能于尋常平淡中感受生活的大快樂,大幸福,因為他們是大哲,洞明世事。平常人如果肯學習思考,提高智慧和哲思指數,水漲船高,幸福的領悟指數也會提高的。
幸福、快樂如寶物密藏在尋常生活中,如果我們有一雙慧眼,能夠不時發現開掘這些寶物,那我們就會經常生活在幸福快樂之中,有一個快意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