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唐詩|「兩個黃鸝鳴翠柳」的歡愉情懷

悅讀唐詩|「兩個黃鸝鳴翠柳」的歡愉情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友人留言:「文句可以很平實,不過流露的卻是無盡的情懷。」甚為有見。再舉杜詩一首絶句為例,這詩不但用了口語,也無太多技巧,却流露無限歡愉的情懷。

不少杜詩專家都同意杜甫旅居成都沅花溪畔階段,撰寫最多平易自然的好詩。其中《絶句四首》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西元763年),當時安祿山之亂已初步穩住,杜家兩代世交的好友嚴武鎮守成都,出手接濟杜甫,所以杜甫旅居成都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面對美景,情不自禁,以平實的語言,作了四首小詩,完成之後並未擬題,杜甫的詩歌全集都以《絶句四首》作為標題。在此選講的是第一首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你看,這首詩是不是完全沒有生難的字句? 我們看到前兩句使用「對仗句」,他以輕鬆愉快的情緒注視地上的黃鸝、天上的白鷺;前者借助聽覺,後者訴諸視覺,使前半兩句寫得「有聲」「有色」,構成優美的意境。

下半兩句,杜甫寫自己在窗邊遠望岷山主峰西山,看到西山的山頂積累著千年的白雪,這是寫「遠景」。最後一句,寫到門前停泊的是從萬里之外的東吳地區航行來的船舶,這是寫「近景」。同樣寫景,是不是也很有變化啊?

再看整首詩的結構,一句一景,四幅獨立的圖像,在杜甫愉悅的情懷下完整統合。 就全詩的「情」「景」關係而論,沒有一句寫到情感,但是各位文友,你們讀起來會覺得他的感情、他的心境是衰颯的嗎?不會有這種感覺對不對?原因在哪?原來杜甫在「情景關係」的設計,巧妙地使用「以景襯情」 的手法,你衹需單單注意杜甫看到什麼東西,杜甫怎麼描述它們,就能揣摩出杜甫的情懷。

一句一景,貫串成詩,要有相當的功力才作得好,宋朝人當中以蘇東坡效法得最好,抄出來給大家比較比較。蘇軾的《溪陰堂》:「白水滿時雙鷺下,綠樺高處一蟬吟。酒醒門外三竿日,臥看西南十畝陰。」也是一句一景,構成統一的畫面。您看看,像不像是模仿了杜甫的寫法?

興大校園

興大校園



avatar-img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7.4K會員
801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的其他內容
 談到李商隱的抒情詩,大家可能會對他一系列《無題詩》比較熟悉,也對李商隱後期情感生活之豐富,感到比較好奇。其實早期李商隱和涇原節度王茂元的女兒王晏媄的夫妻感情其實是很好也很正常的,詳觀《夜雨寄北》所展露纒綿悽惻的情意,便可知一斑。
在漢朝的帝王中,漢武帝劉徹是一位雅愛文學的帝王。他的雄才大略,歷史罕見。他在文學史很有貢獻,也是漢代帝王中少見的。漢代文 學的興盛與發展,有他一份引導之功。劉徹最有名的事蹟是,曾下令訂定「郊祀之 禮」,並改造秦朝以來就已經存在的「樂府」機構,派人赴民間「採集詩歌」,夜間聽取演唱,以便觀察民意。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的結果,被項羽封為「漢王」的劉邦成為漢朝開國帝王, 而自號「西楚霸王」的項羽卻在烏江自刎。他們都各留下一首「慷慨傷懷」的作品。此即劉邦《大風歌》與項羽《垓下歌》,以今天讀者的視角,應當如何看待?
王昌齡的絕句現存約180多首,以七言絕句最佳,古來的詩評家都認為可與李白相提並論。比如清.葉燮《原詩.外篇》就曾説道:「七言絶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齡。李俊爽,王含蓄,辭、調、意俱不同,各有至處。」今天先來談他的兩種截然不同風格,其一是「婉約柔麗」,另一是「雄渾健勁」。這大概是我們唐詩學者共同的印象。
這首詩也許不是李白技巧最好的一首,但卻最能彰顯李白的豪情與真性 。如果說汪倫的友情比潭水更深,那就衹是普通一句謝詞而已;却用了「桃花潭水深千尺」加以襯托,全詩除了透露李白的真率,也曲折呈現出情意的濃厚。
王維這首著名的送別詩,大家一定都讀過吧 ?或是國中階段,或是高中階段,或者是其他時候。不同時期讀,應該會有不同的閱讀感受吧?
 談到李商隱的抒情詩,大家可能會對他一系列《無題詩》比較熟悉,也對李商隱後期情感生活之豐富,感到比較好奇。其實早期李商隱和涇原節度王茂元的女兒王晏媄的夫妻感情其實是很好也很正常的,詳觀《夜雨寄北》所展露纒綿悽惻的情意,便可知一斑。
在漢朝的帝王中,漢武帝劉徹是一位雅愛文學的帝王。他的雄才大略,歷史罕見。他在文學史很有貢獻,也是漢代帝王中少見的。漢代文 學的興盛與發展,有他一份引導之功。劉徹最有名的事蹟是,曾下令訂定「郊祀之 禮」,並改造秦朝以來就已經存在的「樂府」機構,派人赴民間「採集詩歌」,夜間聽取演唱,以便觀察民意。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的結果,被項羽封為「漢王」的劉邦成為漢朝開國帝王, 而自號「西楚霸王」的項羽卻在烏江自刎。他們都各留下一首「慷慨傷懷」的作品。此即劉邦《大風歌》與項羽《垓下歌》,以今天讀者的視角,應當如何看待?
王昌齡的絕句現存約180多首,以七言絕句最佳,古來的詩評家都認為可與李白相提並論。比如清.葉燮《原詩.外篇》就曾説道:「七言絶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齡。李俊爽,王含蓄,辭、調、意俱不同,各有至處。」今天先來談他的兩種截然不同風格,其一是「婉約柔麗」,另一是「雄渾健勁」。這大概是我們唐詩學者共同的印象。
這首詩也許不是李白技巧最好的一首,但卻最能彰顯李白的豪情與真性 。如果說汪倫的友情比潭水更深,那就衹是普通一句謝詞而已;却用了「桃花潭水深千尺」加以襯托,全詩除了透露李白的真率,也曲折呈現出情意的濃厚。
王維這首著名的送別詩,大家一定都讀過吧 ?或是國中階段,或是高中階段,或者是其他時候。不同時期讀,應該會有不同的閱讀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