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二)(10.31)

溝通(二)(10.3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最好的溝通是透過聆聽去了解對方的意圖.


前言


人為什麼要講話,因為他有一個「需求」。不講話,人就像被困在自己的肉體上,藉由講話,他把內在的動態向外在的世界進行了傳達。溝通為何困難?因為向外傳達時。我們必須選擇溝通的訊息,我們可以稱之為「訊碼」,換句話說,我們將想表達的意念先轉譯成希望對方接收的「訊碼」,傳達給對方,這中間是有一個轉譯的過程的(把意圖轉譯成訊碼)。然後呢?對方再根據這個「訊碼」以解讀我們的意圖。換句話說,對方接收我們的「訊碼」之後,再根據「訊碼」解讀我們的意圖,然後呢?再將他的解讀透過他的「訊碼」傳達給我們(這中間一樣有一個轉譯的過程,亦即他把他的解讀-他的意圖,轉譯成訊碼)。我們再根據對方的「訊碼」判定對方是否真正了解了我們的意圖。


溝通不必箭拔弩張,溝通可以是輕鬆愉快的(取自方格子)

溝通不必箭拔弩張,溝通可以是輕鬆愉快的(取自方格子)

非暴力溝通不易

為什麼非暴力溝通要強調說出我們的「觀察」,只說出觀察的東西,(例如襪子丟在地板上,你要說,「我看到地板上有襪子」,而不是說「誰把地板弄得髒兮兮的…」;「誰把襪子丟在這裡…」,之類的,因為這種話語已經帶有情緒在裡面了)或者具體描述事件經過,不帶入任何的指責、批評、看法、意見,因為這樣子我們在解讀對方意圖時不必猜測,不必推估,八九不離十的能了解對方在說什麼。那為什麼大家不這樣說呢?因為這與一般人的表達方式不合。人是透過感情的交流在進行互動的,所以他的表述當中,很自然的會帶有情感的成份,你要他在表述時去除情感成份,三兩句之後,大概也沒什麼好說的了。這也是「非暴力溝通」要特別強調只說出觀察的東西,但也可反推如此說法其實不容易。也許我們在了解非暴力溝通後,想儘量溝通時會採用此種方式,可是對方想溝通時,他沒有受過這個訓練,或者不了解、不熟悉這樣的說法,那怎麼辦呢?

T.E.T簡介

所以我在上篇文章才會提到你必須先設法了解他的意圖(請注意是意圖,不止是「訊碼」,因為他的訊碼裡面可能包含著他的意圖,可是不明顯,但你也只能根據他的「訊碼」去試圖澄清或掌握含在裡面的意圖),那要如此了解呢?這部份就可以考慮參照T.E.T(Teacher Effectiveness Training)的做法了。T.E.T的創辦人Thomas Gordon)是一位心理醫師,為何倡議「教師效能訓練」?因為比起成年人,孩子的「訊碼」更不易解讀,而與孩子的教養關係最密切的教師和父母(所以你也可以猜到他還辦有「父母效能訓練」),似乎都不懂得如何解讀孩子的「訊碼」,因而每每造成溝通不良或不暢的狀況,因此乃有此法的出現,希望協助教師和父母透過有效方法來解讀孩子的「訊碼」(孩子的「訊碼」你都能譯讀,那麼成年人的「訊碼」就更沒有問題了,對嗎?)這也是為什麼此法已超過半世紀,然仍值得參考和推薦的主因。


聆聽的必要

高登的做法主要有二,都是聆聽,也就是仔細的、專心的聽,第一種做法叫做

消極聆聽:沈默的注視著他,用眼神或姿態鼓勵他繼續往下說。

第二種做法叫做:

積極聆聽,包括:(歐申談譯,2013;Lifescope, 2015)

1. 簡短自然地應答(包含肢體語言,喔,對,點頭等等)

2. 敲門磚(「你願意多講一些嗎?」、「這很有趣,要繼續說嗎?」、「我對你說得很感興趣。」、「看起來好像你很把它當作一回事。」

3. 積極聆聽(捕捉弦外之音、回應,你的意思是…)

兩者都是透過鼓勵孩子的繼續訴說,從而了解其真正的意圖。當然不是每個步驟都必須如實的進行或執行,而是在了解其意圖,只要能了解,就已經達到目的了。

舉例

  舉例來說,當孩子問:「我們是不是要考試了?」若老師回應:「對,快要考試了,請趕快準備喔。」或「怎麼,你還沒準備好嗎?」對話就難以繼續下去。高登認為解碼的過程需經過回饋與驗證,例如回應:「你擔心馬上就要考試了?」此時,就可能讓學生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感受。那如果依照上面的做法,你還可以

睜大眼睛帶有疑問的沈默的看著他…(消極聆聽)

簡短自然的應答:「好像是,怎麼了嗎?」(敲門磚)

不管那種做法,都是在鼓勵孩子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感受,以便我們能真正了解他的意圖。

結論

之所以介紹T.E.T乃因:幾乎所有跟有效溝通有關的文章或資料都會建議讀者要透過傾聽、經由同理、來做出正確的回應,然而大多沒有提到如何做法-亦即:如何透過傾聽來了解對方意圖?而高登則創發了實際可用的做法:聆聽(即傾聽,高登用詞)-或採沈默的消極聆聽;或透過簡知自然地應答、鼓勵倡言的敲門磚,積極聆聽等方式,來了解意圖,並且還要透過回饋來加以驗證;使得漫無頭緒的傾聽有了較為具體的做法可茲遵循和利用。

不要把溝通想得好像非常遙遠,事實上,只要你不是自己一個人,你每天都在溝通(沒溝通也是溝通的一種形式),之所以要訓練,乃因所有的方法講起來都很容易,可是做起來都不簡單,都需要長時間高頻率的練習才能慢慢熟悉,當然最好是能練到熟能成巧,直到成為自動化的慣性動作…

歐申談譯(2013):T.E.T.教師效能訓練。台北:新雨。

lifescope(2015):《教師效能訓練》: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5項訓練。2021.10.31摘取自https://kminor-mao.blogspot.com/2015/12/TET-1.html

avatar-img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68會員
924內容數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溝通為何困難?因為向外傳達時。我們必須選擇溝通的訊息,我們可以稱之為「訊碼」,這個「訊碼」也許表達不清,也許含有隱晦的情感,如果接收者在解讀這個「訊碼」時,未能真正掌握其意-訊息之外隱含的意思-,結果就形成了雞同鴨講的狀況
 誤解是人與人之間最遙遠的距離。 溝通的目的在解決問題,或滿足需求,以我們為主的非暴力溝通,訴求清楚、步驟具體,使得事情的解決較能順暢圓滿,然而如若是以別人為發動者時,他未必熟悉此四步驟,因此可能直接訴諸於評論、指責、貼標等令人感到難受或生氣的說法,如若如前一般憤起爭辯、反駁,那麼此種溝通又將陷入衝
我們常對別人的不幸,感到不知所措。 總之,最簡單的原則是:「不要說你生病時不想聽到別人對你說的話」,想想看你生病時,你希望聽到什麼樣的話呢?照那樣說就對了。如果想不出來,寧願先不說,先應和著他的話吧?讓它宣瀉一下,也許會覺得吃力(因為他講得太詳細而且太長了,你覺得有些吃不消)但也勉為其難,
奉獻我們自己,利益成就他人  無意中借了此書,是因為封面嗎?是因為書名嗎?不論如何,借了就表示因緣具足,嗯,不管忙或閒,有時也應「慇勤自洗心」,誠如果東法師所叮矚的「轉念」…,只要是人,大概都免不了受到外境的影響,但卻可以不必陷溺在接踵而至的情緒中,轉個念,一切海濶天空…
「人可以貧窮,但是經驗不能貧窮。」 最近喜歡翻閱商業周刊出版的《我相信的事》。裡面是上百位成功人士用自己的人生所淬煉出來的智慧精華。商業周刊選取其中一些人或簡或繁的介紹他們的事蹟,其他人則在相關故事的後面,列舉該類成功人士用以惕厲自己的一句格言。所以呢?我喜歡隨意翻閱,有的人生雖然精采,但感覺不深
多數人失去機會,是因為他們從沒開口。 類似<好好拜託>這樣的書,不止是要藉此完備或者充實自己在拜託上面的知能-沒看,還真的不知道有這麼多的考究-,然而最重要的還是實做模擬。設想一锢情境,然後分扮求助,協助方,應如何問?可如何答?為何如此問?為何如此答?最後,統整,練習,熟悉,應用,檢討。然後才能將書
溝通為何困難?因為向外傳達時。我們必須選擇溝通的訊息,我們可以稱之為「訊碼」,這個「訊碼」也許表達不清,也許含有隱晦的情感,如果接收者在解讀這個「訊碼」時,未能真正掌握其意-訊息之外隱含的意思-,結果就形成了雞同鴨講的狀況
 誤解是人與人之間最遙遠的距離。 溝通的目的在解決問題,或滿足需求,以我們為主的非暴力溝通,訴求清楚、步驟具體,使得事情的解決較能順暢圓滿,然而如若是以別人為發動者時,他未必熟悉此四步驟,因此可能直接訴諸於評論、指責、貼標等令人感到難受或生氣的說法,如若如前一般憤起爭辯、反駁,那麼此種溝通又將陷入衝
我們常對別人的不幸,感到不知所措。 總之,最簡單的原則是:「不要說你生病時不想聽到別人對你說的話」,想想看你生病時,你希望聽到什麼樣的話呢?照那樣說就對了。如果想不出來,寧願先不說,先應和著他的話吧?讓它宣瀉一下,也許會覺得吃力(因為他講得太詳細而且太長了,你覺得有些吃不消)但也勉為其難,
奉獻我們自己,利益成就他人  無意中借了此書,是因為封面嗎?是因為書名嗎?不論如何,借了就表示因緣具足,嗯,不管忙或閒,有時也應「慇勤自洗心」,誠如果東法師所叮矚的「轉念」…,只要是人,大概都免不了受到外境的影響,但卻可以不必陷溺在接踵而至的情緒中,轉個念,一切海濶天空…
「人可以貧窮,但是經驗不能貧窮。」 最近喜歡翻閱商業周刊出版的《我相信的事》。裡面是上百位成功人士用自己的人生所淬煉出來的智慧精華。商業周刊選取其中一些人或簡或繁的介紹他們的事蹟,其他人則在相關故事的後面,列舉該類成功人士用以惕厲自己的一句格言。所以呢?我喜歡隨意翻閱,有的人生雖然精采,但感覺不深
多數人失去機會,是因為他們從沒開口。 類似<好好拜託>這樣的書,不止是要藉此完備或者充實自己在拜託上面的知能-沒看,還真的不知道有這麼多的考究-,然而最重要的還是實做模擬。設想一锢情境,然後分扮求助,協助方,應如何問?可如何答?為何如此問?為何如此答?最後,統整,練習,熟悉,應用,檢討。然後才能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