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抱願,不抱怨"(10.2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奉獻我們自己,利益成就他人

隨緣順受(取自方格子)

前言

昨天提到:閱讀釋果東的《抱願,不抱怨》。釋果東曾任法鼓山的第二三四任方丈,此書是他學佛的心得。平平實實的把修行過程及修行期間的所思所感用樸實少文的文字書諸筆端。看其書,沒有佛法的精深廣博,只有平常人的誠懇叮嚀。心為之一靜。
然後底下講的都是自己無意間見識聖嚴的淡然生死,以及到法鼓山參拜觀音時的震憾,對《抱願,不抱怨》一書反沒多少着墨。現在可以來談談該書了。

果東法師

果東法師在序中提到出家前他對「和合」就有深切的盼望,希望人和人相處都能和合;因此遇到不順心,不會和人起衝突,但心裡卻會有些嘀咕;看到別人相處有問題,心裡也會有些罣礙,希望自己有能力協助排解。學佛後,秉持師父教誨,發現消解煩惱,最好的方法就是奉獻利他,遇到不會或不懂的,就去學習請益。因此出家後所做的主要就是:學習與奉獻。接任方丈後,此一心念仍未曾改變。之所以出此書,也因出版社認為他具有「無我」、「和合」、「歡喜」的特質。
聖嚴法師提倡「心靈環保」,果東法師說:
我個人受用最深的是轉念,即『正面解讀,逆向思考』。如果待人處世之間,都能採取正向、積極的角度,從心出發,盡責盡分、奉獻利他,個人的煩惱即會減少,面對他人及環境的應對,就能增加一分和諧。從心出發,對自己盡責,所以不抱怨;從心出發,為他人奉獻,所以經常抱願。」(9頁)
全書分三輯,輯一是學習的過程與成果,取名叫「和合歡喜心」;輯二輯講述追隨聖嚴法師的經過和所受到身教和說法,取名「師父和我們」;輯三是講演內容,取名「關懷在人間」。

和合歡喜心

和合歡喜心」是:在遇到困難,碰到挫折時,不要消極因應,以致受到悲苦情緒的影響;如果能正面解讀,逆向思考,想想發生這件事是要啟發我什麼?成就我什麼?可能一切也都因之而有了不同。也就是說,我們要放下過去,把握現在。情緒常隨外境而生,因而引起憂悲苦惱,調心之道在了解一切都是無常,好是暫時的,不好也是暫時的;好會過去,不好也會過去,不管好與不好,來時隨它來,去時任它去,心,自然就平和下來了。人人都會受情緒影響,但最少能做到把影響的時間縮短一點,一次縮短一點,就愈來愈不受情緒影響了。煩惱源自有我,有了「我」自然就有了「你」,就有了相互間的對立,縮小我,淡化我,看待任何事情,不比較,不計較,不評斷,不貼標,煩惱自然減少淡化。與人相處難免意見不同,用同理心,多關懷、傾聽、理解、包容,即令不同也能和睦相處。人離不開群體,每個人都希望能在團體中受人肯定,主動了解他人,關懷他人,放下個人,以團體為重,自然能受到尊重。
「和合歡喜心」的第二部份是聖嚴在面對死亡時,所展現的大師風範。病危,仍堅持不換腎,仍盡心於各種法務-演講、開示、會議、接客,仍盡力於為常住和三寶奉獻。2007年底書法展開幕時,雖病重,仍坐著輪椅出席,並在致詞中安慰大家:「我不怕死、不等死、也不尋死,但隨時準備著死亡。在死亡前,只要還能奉獻,我一定奉獻。」,之後,並在遺言中矚咐「在我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檢堅固子。」對色身不執著,對身後事不著相。活得自在,病得健康,走得安詳,展現了宗教家的生命高度。令人不得不肅然起敬。

奉獻利他,成就眾生(取自方格子)

師父與我們

輯二的「師父與我們」,主要在說果東法師的出家因緣和經過,以及對聖嚴法師開示和身教的體會和心得,例如「奉獻我們自己,利益成就他人。」就令他獲益良多,深有所感;又例如:「推動佛化臨終關懷與奠祭」;「推動心靈環保,改善社會風氣」,都源自於聖嚴法師的理念。

關懷在人間

輯三的「關懷在人間」,則主要是演講集,內容是:修行不一定要遠離塵世避居山林,只要不執著,不自我中心,當下即淨土,即使在紅塵中也能奉獻自己,成就他人。其中的遣詞用字相當通俗,而且活潑生動,例如:
祝福大家:不計較,不比較,晚上就能好睡覺,天亮做事更有效,成就大家好歡笑!」(153頁)
轉念,就能帶來正面的能量。難過的時候,告訴自己『難,過!』跨過難關,超越困境。難行的事情,勉勵自己『難,行!』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心念轉個彎,前景無限寬。」(190頁)
我有十句話要與諸位共勉:『盡心盡力,隨緣努力。轉化壓力,成為助力。開發潛力,保持毅力。凝聚向心力,展現生命力。有願就有力,彼此共勉力。』」(195頁)

結語

整本書重復述說的是:
轉念--一切從調整或改變自己的觀念和心態做起。
正面解讀,逆向思考--不管橫逆或順境,都是為了啟發我們,成就我們的好事,例如遇到挫折,不必是抱怨和氣惱,如果因此因緣而自問:這是要教導我什麼?我能從中學到什麼?那麼你所得到的可能會超乎預料之外。原來的你除了抱怨,什麼也沒得到,但轉念一想,一切都將改觀。
用發願來取代欲望--,欲望為的是自己,容易產生抱怨心理;發願則是為眾生,利他奉獻自然歡喜幸福。這也是書名為何叫:「抱願,不抱怨。」抱著利他奉獻的心願,自然不會經常患得患失而心生怨氣了。
無意中借了此書,是因為封面嗎?是因為書名嗎?不論如何,借了就表示因緣具足,嗯,不管忙或閒,有時也應「慇勤自洗心」,誠如果東法師所叮矚的「轉念」…,只要是人,大概都免不了受到外境的影響,但卻可以不必陷溺在接踵而至的情緒中,轉個念,一切海濶天空…
釋果東(2012):抱願,不抱怨。台北:有鹿文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可以貧窮,但是經驗不能貧窮。」 最近喜歡翻閱商業周刊出版的《我相信的事》。裡面是上百位成功人士用自己的人生所淬煉出來的智慧精華。商業周刊選取其中一些人或簡或繁的介紹他們的事蹟,其他人則在相關故事的後面,列舉該類成功人士用以惕厲自己的一句格言。所以呢?我喜歡隨意翻閱,有的人生雖然精采,但感覺不深
多數人失去機會,是因為他們從沒開口。 類似<好好拜託>這樣的書,不止是要藉此完備或者充實自己在拜託上面的知能-沒看,還真的不知道有這麼多的考究-,然而最重要的還是實做模擬。設想一锢情境,然後分扮求助,協助方,應如何問?可如何答?為何如此問?為何如此答?最後,統整,練習,熟悉,應用,檢討。然後才能將書
多數人失去機會,是因為他們從沒開口。 拜託別人幫忙,並非「損人利己」的事,而是「利人利己」的事 「多數人失去機會,是因為他們從沒開口。」事業上成敗的關鍵不只是個人的能力和努力,還要有提出要求、請求協助,協力共好的勇氣和信心。然而在求助時應避免一直道歉,淡化幫的忙;宋突顯協助者的重要性;人情交易;群組
睡覺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藝術!但今晚,睡覺是一門技術! 我們為什麼會想睡覺呢?主要的因素有二,其一是我們有生理時鐘,什麼時間想睡覺,什麼時間該起床是設定好的;另一是我們該睡多少,該醒多久也是設定好的。所以呢?睡得太飽,再想睡就不容易了;睡得太少,想不睡也沒那麼簡單。研究也指出:睡太少易罹病,睡太多則
睡眠的功能,超乎想像:學習之前的睡眠,幫助腦準備形成新記憶;學習之後的睡眠,可以鞏固記憶、避免遺忘。夢提供虛擬實境,讓過去與現在的知識融合,激發創意。夢還能撫慰痛苦的記憶,幫助我們走出創傷。此外,睡眠有助於修復DNA的損傷;好的睡眠能恢復精神,重獲體力,調節生理,促進生長發育,並有助於降低死亡率;而
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吃回到減肥前。 Hard for decades, before a eat to lose weight. 宋醫生2014年開始採用此法,迄今七年不止不復胖,反而更加精瘦,因此甚至跟人開玩笑說「怎麼吃都胖不起來。」原因就在用對了方法。此法不必忍饑挨餓,而是每餐吃飽,因此可長可
「人可以貧窮,但是經驗不能貧窮。」 最近喜歡翻閱商業周刊出版的《我相信的事》。裡面是上百位成功人士用自己的人生所淬煉出來的智慧精華。商業周刊選取其中一些人或簡或繁的介紹他們的事蹟,其他人則在相關故事的後面,列舉該類成功人士用以惕厲自己的一句格言。所以呢?我喜歡隨意翻閱,有的人生雖然精采,但感覺不深
多數人失去機會,是因為他們從沒開口。 類似<好好拜託>這樣的書,不止是要藉此完備或者充實自己在拜託上面的知能-沒看,還真的不知道有這麼多的考究-,然而最重要的還是實做模擬。設想一锢情境,然後分扮求助,協助方,應如何問?可如何答?為何如此問?為何如此答?最後,統整,練習,熟悉,應用,檢討。然後才能將書
多數人失去機會,是因為他們從沒開口。 拜託別人幫忙,並非「損人利己」的事,而是「利人利己」的事 「多數人失去機會,是因為他們從沒開口。」事業上成敗的關鍵不只是個人的能力和努力,還要有提出要求、請求協助,協力共好的勇氣和信心。然而在求助時應避免一直道歉,淡化幫的忙;宋突顯協助者的重要性;人情交易;群組
睡覺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藝術!但今晚,睡覺是一門技術! 我們為什麼會想睡覺呢?主要的因素有二,其一是我們有生理時鐘,什麼時間想睡覺,什麼時間該起床是設定好的;另一是我們該睡多少,該醒多久也是設定好的。所以呢?睡得太飽,再想睡就不容易了;睡得太少,想不睡也沒那麼簡單。研究也指出:睡太少易罹病,睡太多則
睡眠的功能,超乎想像:學習之前的睡眠,幫助腦準備形成新記憶;學習之後的睡眠,可以鞏固記憶、避免遺忘。夢提供虛擬實境,讓過去與現在的知識融合,激發創意。夢還能撫慰痛苦的記憶,幫助我們走出創傷。此外,睡眠有助於修復DNA的損傷;好的睡眠能恢復精神,重獲體力,調節生理,促進生長發育,並有助於降低死亡率;而
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吃回到減肥前。 Hard for decades, before a eat to lose weight. 宋醫生2014年開始採用此法,迄今七年不止不復胖,反而更加精瘦,因此甚至跟人開玩笑說「怎麼吃都胖不起來。」原因就在用對了方法。此法不必忍饑挨餓,而是每餐吃飽,因此可長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Thumbnail
修心八偈是朗日塘巴尊者大師造頌,市面上有福智出版社傳譯版本及索達吉堪布大師的傳譯版本。這篇介紹了修行者應如何心懷感激,對待他人,並謹記對待眾生如自己父母般慈愛的哲理。
光師傅說心經4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斷煩惱更是如此,唯有靠自己努力,自己的苦才有辦法超越。 愈認識煩惱,你就愈有動力去消滅它;愈不認識煩惱,你就愈可能認敵為友、任它擺布。所以要精進,要主
Thumbnail
「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勝妙安樂,是一個永恆圓滿的故鄉,這個地方連「苦」這個字都沒聽過,更何況會發生? 希望大家立定「志向」,修行要有志向,短期的志向、中期的志向、長期的志向,都要把它訂定出來,往志向勇往直前,排除萬難。 西方極樂世界「極樂淨土的願文」這個法門很重要,收錄在《佛王誓約》這本書裡面。
Thumbnail
「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勝妙安樂,是一個永恆圓滿的故鄉,這個地方連「苦」這個字都沒聽過,更何況會發生?希望大家立定「志向」,修行要有志向,短期的志向、中期的志向、長期的志向,都要把它訂定出來,往志向勇往直前,排除萬難。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
在這一章的內藏記憶,阿彌陀佛向須菩提解釋了降伏妄念心的方法,強調不執著一切眾生相,並表明他的滅度實際上是幫助眾生自生自度,而非佛親自滅度。這引起了小彌沙、小芙蓉、果瓜、建平師兄、無界等眾生的討論。 果瓜回來了,他要如何自生自度?他看了看自己還有眾生相嗎?如果有又如何自度,什麼是眾生相,就是做人的相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Thumbnail
修心八偈是朗日塘巴尊者大師造頌,市面上有福智出版社傳譯版本及索達吉堪布大師的傳譯版本。這篇介紹了修行者應如何心懷感激,對待他人,並謹記對待眾生如自己父母般慈愛的哲理。
光師傅說心經4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斷煩惱更是如此,唯有靠自己努力,自己的苦才有辦法超越。 愈認識煩惱,你就愈有動力去消滅它;愈不認識煩惱,你就愈可能認敵為友、任它擺布。所以要精進,要主
Thumbnail
「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勝妙安樂,是一個永恆圓滿的故鄉,這個地方連「苦」這個字都沒聽過,更何況會發生? 希望大家立定「志向」,修行要有志向,短期的志向、中期的志向、長期的志向,都要把它訂定出來,往志向勇往直前,排除萬難。 西方極樂世界「極樂淨土的願文」這個法門很重要,收錄在《佛王誓約》這本書裡面。
Thumbnail
「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勝妙安樂,是一個永恆圓滿的故鄉,這個地方連「苦」這個字都沒聽過,更何況會發生?希望大家立定「志向」,修行要有志向,短期的志向、中期的志向、長期的志向,都要把它訂定出來,往志向勇往直前,排除萬難。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
在這一章的內藏記憶,阿彌陀佛向須菩提解釋了降伏妄念心的方法,強調不執著一切眾生相,並表明他的滅度實際上是幫助眾生自生自度,而非佛親自滅度。這引起了小彌沙、小芙蓉、果瓜、建平師兄、無界等眾生的討論。 果瓜回來了,他要如何自生自度?他看了看自己還有眾生相嗎?如果有又如何自度,什麼是眾生相,就是做人的相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