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不易
講話很容易;開口就行了;講話不容易,要說得得體、恰當、溫馨真的不容易。難怪古人有言:「三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人為什麼要講話,因為他有一個「需求」,不講話,人就像被困在自己的肉體上,藉由講話,他把內在的動態向外在的世界進行了傳達。溝通為何困難?因為向外傳達時。我們必須選擇溝通的訊息,我們可以稱之為「訊碼」,這個「訊碼」也許表達不清,也許含有隱晦的情感,如果接收者在解讀這個「訊碼」時,未能真正掌握其意-訊息之外隱含的意思-,結果就形成了雞同鴨講的狀況;可是雙方可能並未發覺,或者雖已發覺卻未能澄清,於是形成了愈溝通,愈糾纏不清,愈氣憤難當,愈生疏隔離的狀況。然後呢?問題依舊,甚至變本加厲,原先只是想找人傾訴或解決問題,現在卻發現別人似乎根本沒理會(或理會不了)自己的感受。
舉個例子好了,肚子餓了,表達成「現在幾點了?」如果不知其意,而直接告訴他幾點,或者「時鐘在那兒?不會自己看喔?」或者「你沒有手機嗎?」換句話說,我們會把真正的意圖加以包裝,立即且直接的回應往往未能抓住或掌握其意,所以呢?說者陳述清楚,聽者了解意含就成了成功溝通的重要節點。問題是說者可能自己認為已經陳述得很清楚了,可是聽者還是不了解;聽者可能以為已盡力了解了,問題是根本無從拆解…
溝通的理由
為何要溝通?有需求待滿足,有問題待解決。所以呢?設法了解需求,才有可能滿足;設法知道問題,才有可能解決。
為何不說清
那為什麼我們有話不直說呢?因為被拒絕、被漠視、被討厭,對當事者來說是非常痛的,那種痛的神經迴路和身體受傷的痛是同一個迴路的,所以呢?我們經常性的用不確定的,隱晦的說詞去掩蓋真正的意思,例如:太太抱怨先生太忙,都沒盡到爸爸的責任和義務。丈夫的回應可能是:「你不知道這個家的經濟壓力有多大嗎?」、「我這麼忙,還不是為了這個家!」、「你以為我願意嗎?」結果太太更生氣了,因為丈夫根本沒聽懂太太隱含在抱怨中真正的心聲,就直覺的把它擋回去了;
又例如:太太同丈夫說:「照顧孩子很忙、很累,都沒辦法休息。」,丈夫一聽,立刻跟太太提議:「去找個幫傭幫忙你吧!」、「去找個管家幫你煮飯吧!」結果太太又更生氣了,她的意思可能是想讓先生知道她的辛苦,並認可她的付出。
又例如孩子對你說他不想上學了,請問隱含在背後的意思可能是什麼?
從上面的說明我們大概可以了解,良好的溝通不是急著回應對方的說詞,而是靜下心來,推估並了解想溝通者的所說的字句之外的真正意圖,才有可能滿足其需求,或解決其問題,如若只就表面字意直接提出解方,往往流於雞同鴨講的無效溝通。
溝通首要在了解意圖
那如何了解字句外的真正意圖呢?1.聆聽-透過點頭,嗯,吔的回應,讓他暢所欲言;2.透過重複字句了解其真意,以上面的例子來說:「你認為我沒有盡到爸爸的責任…」「你照顧孩子很辛苦…」「你不想去上學了…」她應該會進一步解釋其意思,然後你再了解他的意思:「你認為我要怎麼做才算盡到爸爸的責任…」「你要我怎麼做來減輕你照顧孩子的辛苦…」「你希望我如何幫助你呢?」3.最後再協商出共同認可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