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劇心得│手捲煙:香港人戲裡戲外的義氣

影劇心得│手捲煙:香港人戲裡戲外的義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自從第54屆金馬獎以後,中國和香港參賽電影大減,因此第57屆金馬獎出現香港代表《手捲煙》和林家棟入圍影帝的消息後,我很期待這部電影。不幸的是,《手捲煙》在2020年金馬影展短暫亮相之後,原本排定的檔期遇上2021年疫情大爆發,台灣票房僅有22萬。我發現Catchplay今年11月獨家上映《手捲煙》後馬上鎖定,看完後非常感動,電影裡外都看到了久違的香港人情味。

海報題字設計有玄機,刻意把「手捲」兩字寫得像「香港」

海報題字設計有玄機,刻意把「手捲」兩字寫得像「香港」

97後英國政府帶走一票官,留下了一批華籍軍人。退休後的關超(林家棟飾)隱身在重慶大廈當黑道走私買賣的仲介,為了償還同袍雲斯頓遺留下來的大筆負債奔走。文尼(Bipin Karma飾)和表哥一起做白粉買賣,某日表哥出事了,要他先把手上的貨藏好避避風頭,文尼偶然躲進關超居處,求關超收留掩護。

故事劇情很好預料,主線是文尼被黑道追擊,另一線關超的債務告急、走私出包,兩條線最後交纏在一起,最後悲劇收尾留有懸念。電影劇情好猜,然而看點在於被政府遺棄的華籍軍人關超和香港社會邊緣生存的南亞裔青年文尼,如何由防到產生惺惺相惜之情,以此帶出後面願意為了對方犧牲的結局。

香港是個移民社會,特殊的政經環境讓香港聚集了各方遊子,香港回歸之後留下大量南亞裔移民第二代,儘管他們在香港土生土長,外表上的差異仍受到社會排斥。劇中文尼和弟弟文素說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文尼努力賺錢想供弟弟念大學,現實是文素在學校仍然受到排擠。(延伸閱讀:〈香港〉電影港澳。之二:銀河映像粉絲的內心獨角戲,雖然文章很長很討厭,裡面有提到重慶大樓和南亞人的段落)
對比過去曾是華籍英軍身份的關超,劇中只有回閃當時他和一票生死與共兄弟的相處,以及帶雲斯頓炒股卻連累他因債自殺的歉意,沒有多著墨他為何以走私維生,又為何住進重慶大廈與南亞非法移民為鄰。觀眾可以猜得到背後政治環境的變化,英國政府沒帶走的南亞移民和華籍英軍,某種層面上同是天涯淪落人,都是活在這個地方的「邊緣香港人」。

手捲煙的象徵

關超隱身在重慶大廈,刻意不與過去的兄弟們聯絡,雖然不是每個兄弟都責怪他,關超每次見到兄弟還是會自責雲斯頓的死與他有關。這段時間他跟誰都不建立友情關係,面對按摩妹想上岸的明示暗示,他依舊保持距離不做任何承諾。選擇當黑道走私仲介,與香港黑道、台灣黑道維持生意關係而不是特意加入哪一方,也是一種疏離的選擇。然而關超是個冷漠的人嗎?

文尼躲在關超家終日無事可做,翻出關超留下的軍服和物品,也看過他與同袍們相處的錄影帶。當關超發現文尼翻他東西,發了脾氣後倒也沒有大作文章,默默接受文尼對他的稱呼「阿Sir」,可見他的內斂和念舊性格;當泰哥(袁富華飾)的打手辣雞(白只飾)在重慶大廈找人鬧場時,關超一邊對南亞朋友們表明身份是自己人(「我是住樓上的街坊」),一邊安撫兇狠的辣雞,挺身幫著交涉化解糾紛。關超代表了老香港人,環境再怎麼變,依舊嘴硬心軟,遇到該挺身的時候還是會站出來。

唔講一,唔講三,講二(諧音義)。
唔講風,唔講雨,講咩?
講雷(諧音禮)!

關超視若珍寶的走味煙草和手捲煙,象徵他念舊及對過時價值觀的堅持。不管這世界還講不講禮義,他依舊打開他的煙盒,撿上幾根走味的煙草包在紙裡,慢慢捲好,舔好捲煙紙的邊以固定成型,再點上火,幽幽地吸上一口,從手捲煙裡尋求自己身份和價值觀的認同。關超不隨便分享他的手捲煙,文尼一開始嫌棄「誰還抽這種走味的手捲煙」,隨著兩人建立亦親亦友的關係後,關超幫他捲了一支煙,兩人共享手捲煙象徵的香港人身份和價值觀。最後關超把珍藏的煙盒贈予文尼,文尼也將之視為珍貴友誼信物,這段可視為香港人的新舊傳承。

raw-image

文尼被泰哥抓到,身上的煙盒露了餡,泰哥又怒又驚,怒的是關超這期間原來都藏著文尼不說,驚的是關超從來不分享他的手捲煙,沒想到竟然把這煙盒送給一個差仔(對南亞裔人士的貶稱)。關超得知文尼在泰哥手上,帶上找上門尋人的台灣黑幫竹昇(張嘉年飾,導演對陳竹昇很執著,這個名字真的太出戲了啦)前去救文尼,死在現場。文尼最後為關超捲上最後一根手捲煙,表示對故人的敬重。

《手捲煙》看似香港幫派類型電影,實則有意識地安排不同身份、不同世代、不同族裔的互動,呈現現在香港時局下價值觀認同與身份的探索。關超象徵老香港人、文尼則是新一代香港人,傳承香港情感與價值觀。而泰哥象徵現在的港府,唯利是圖又蠻橫無理,遇到子彈時可以毫不猶豫地拉手下辣雞(象徵港警)來擋,最後張嘉年飾演的台灣黑幫以局外人身份說出一句饒有興味的旁白:「你們香港人只會自己人打自己人」,這段明顯看出導演以片言志的設計。

對香港電影的義氣

自從回歸之後,投資資金和從影人才大幅北移,香港電影隨著眾多影人北上發展後逐漸式微。近年政局變化讓香港電影更加綁手綁腳,再加上疫情攪局限制聚會人數,連開工都很困難,香港電影現在面臨壞到不能再壞的時代。然而近幾年依舊有許多影人發揮著香港精神,在有限的資源和空間下努力說著香港故事。無論是受到金馬獎肯定的《狂舞派》、《翠絲》、《叔.叔》、《幻愛》、《金都》、《手捲煙》和今年入圍多項金馬獎的《濁水漂流》,還是努力以不同類型片試圖走出另一條路的《逆向誘拐》、《殭屍》、《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等等,都是相當值得一看的香港電影佳作。

《手捲煙》在2020年疫情最嚴重的2、3月時開拍,主場景在龍蛇雜處的重慶大廈拍攝,曾經傳出確診案例。2003年SARS是香港人的共同回憶,因此《手捲煙》劇組對衛生安全嚴正看待,每拍完一個鏡頭全場就要淋一場酒精雨,終於趕在香港「限聚令」實施前殺青。此外,本片拍攝成本只有325萬港幣(約新台幣1,200萬元),演員們共體時艱將片酬都打了折,而男主角林家棟更表示不收片酬,除了支持新導演外,也希望更多人有工開。

(談到片酬)我睇完劇本,覺得一個新導演能夠獲得撥款,我作為業界一份子冇理由唔支持,咁不如唔好講錢,再算啦! - 林家棟

資金有限和拍攝時間壓力是一回事,在對COVID-19了解不多的2020年初,心理壓力更非一般。如果不是這群人齊心齊力合作,也對香港電影有份堅持、不求回報,我們才看得到這麼精采的香港電影。

林家棟和同片願意降片酬的演員們並非少數,不分咖位、不管是否長期耕耘中國內地市場,對香港電影的感情讓演員們願意用自己的資源默默支持新晉影人,無私地希望業界共好,重返榮耀。

2017年身為新導演的黃進籌拍《一念無明》,初期籌備遇到資源有限的困境,曾志偉和余文樂看過劇本決定零片酬出演。2018年《淪落人》也和《手捲煙》一樣獲得香港「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提供的325萬港幣拍片費用,導演陳小娟為了省下特效費用,連蟑螂爬過男主角身上的畫面都要來真的。也幸好黃秋生看過劇本後,決定不收片酬支持新導演,才成就這部感人溫暖的小品電影。

黃秋生的超級好朋友吳鎮宇也有同樣理念,雖然他已北漂多年,活躍於中國真人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演技派》等,他仍然願意每年無片酬拍一部香港新導演作品。2018年他拍了《逆流大叔》,2021年則是《濁水漂流》,甚至願意當《濁水漂流》的出品人。過去香港演藝圈為了賑災,帶頭明星一呼百諾,舉辦電視慈善音樂會募款、也曾為92年華東水災拍攝《豪門夜宴》,逾200位明星無償演出。現在香港電影慘淡,看到這些演員的情義依舊純粹,思念過去香港演藝圈榮景的我們又如何不感動呢?

延伸閱讀:


手捲煙

上映年份:2021
導演:陳健朗
演員:林家棟、Bipin Karma、袁富華、白只
第57屆金馬獎七項入圍

avatar-img
廢物青年.迪麥
94會員
262內容數
廢物文青的娛樂生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廢物青年.迪麥 的其他內容
可能從小就接觸無厘頭港片之故,我對於黑色幽默荒謬喜劇的接受度和評價一向很高。反之,我不喜歡那種堆疊刻意笑點的片段,還是隨便使用老哏笑點,一看就是提醒觀眾「這裡該笑囉」的粗劣設計。《詭扯》就是一部讓我感到矛盾,有時候火大,有時候又覺得好笑的電影。
2021年被我封為「第二季的一年」,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我喜歡的劇集都在2021年推出第二季。如果故事在第一季裡已經說得很完整了,為什麼需要推第二季呢?閒來無事思考了一下近期看完的第二季們,和大家分享心得。
上篇寫到受薪階級不可能沒想過的離職念頭,理由有百百種,可是大部分人還是屈服於需要繼續待下去的現實。其中最大因素莫過於沒有做好離職準備,包括可以支持待業期間的經濟、一份可以越跳越好的履歷、職涯與人生規劃、求職市場上尚未有合意的職缺等等。
最近看完《直到瘋狂》,真是覺得太好看了,不分享不行。雖然圓滿結局過於夢幻美好,和劇中人們遇到的寫實生活形成反差,不過這部片主打TA就是可憐的白領上班族們,讓觀眾笑著關掉螢幕後振作起來迎接隔天的職場生活,比堅持這部劇的藝術價值還來得重要吧!
《人生起跑線》呈現印度貧富差距、教育資源落差和為了升學不擇手段的情形。為了戲劇效果,劇中呈現了二元對立的刻版印象,這是讓我覺得除了主角夫妻以外人物描寫過於單薄的可惜之處。然而故事聚焦在批評教育制度和資源不均的現象,也帶入根深蒂固的社會風氣問題,父母教育思維的轉變對孩子有何影響。
剛跨進二十一世紀,當時正值大學生的我若到台北車站附近,習慣去幾間書店和佳佳、玫瑰唱片晃晃。沒有人不會注意到角頭音樂,都已經進入新世紀了,卻有黑膠唱片包裝的超大size,從包裝大小、封面設計到自由奔放的手寫字體吸引著你的目光。這根本不像音樂專輯,反而像一本精編雜誌。
可能從小就接觸無厘頭港片之故,我對於黑色幽默荒謬喜劇的接受度和評價一向很高。反之,我不喜歡那種堆疊刻意笑點的片段,還是隨便使用老哏笑點,一看就是提醒觀眾「這裡該笑囉」的粗劣設計。《詭扯》就是一部讓我感到矛盾,有時候火大,有時候又覺得好笑的電影。
2021年被我封為「第二季的一年」,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我喜歡的劇集都在2021年推出第二季。如果故事在第一季裡已經說得很完整了,為什麼需要推第二季呢?閒來無事思考了一下近期看完的第二季們,和大家分享心得。
上篇寫到受薪階級不可能沒想過的離職念頭,理由有百百種,可是大部分人還是屈服於需要繼續待下去的現實。其中最大因素莫過於沒有做好離職準備,包括可以支持待業期間的經濟、一份可以越跳越好的履歷、職涯與人生規劃、求職市場上尚未有合意的職缺等等。
最近看完《直到瘋狂》,真是覺得太好看了,不分享不行。雖然圓滿結局過於夢幻美好,和劇中人們遇到的寫實生活形成反差,不過這部片主打TA就是可憐的白領上班族們,讓觀眾笑著關掉螢幕後振作起來迎接隔天的職場生活,比堅持這部劇的藝術價值還來得重要吧!
《人生起跑線》呈現印度貧富差距、教育資源落差和為了升學不擇手段的情形。為了戲劇效果,劇中呈現了二元對立的刻版印象,這是讓我覺得除了主角夫妻以外人物描寫過於單薄的可惜之處。然而故事聚焦在批評教育制度和資源不均的現象,也帶入根深蒂固的社會風氣問題,父母教育思維的轉變對孩子有何影響。
剛跨進二十一世紀,當時正值大學生的我若到台北車站附近,習慣去幾間書店和佳佳、玫瑰唱片晃晃。沒有人不會注意到角頭音樂,都已經進入新世紀了,卻有黑膠唱片包裝的超大size,從包裝大小、封面設計到自由奔放的手寫字體吸引著你的目光。這根本不像音樂專輯,反而像一本精編雜誌。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