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美容活性「維生素C」──用抹的、比吃的優?@MSMF知識 PART

2021/11/26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維生素C具有多重美容保養功效(e.g.美白、抗老、抗氧化...)──但由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所以勢必得靠外來補充──而目前研究顯示:對皮膚本身而言,「外用(塗抹)」補充維生素C方式,比通過「口服(消化)」途徑,更具美容效益...
維生素C(Vitamin C),又稱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是人體的必需營養素。
  • 人體健康角度出發──若欠缺足量維生素C,導致膠原蛋白合成受損,可能導致「壞血病」出現,例如:皮膚或黏膜出現血點、牙齦損壞,牙齒鬆脫、傷口癒合不良等徵狀,此時只要及時補充維生素C即可快速痊癒。
  • 而對肌膚美容本身而言──維生素C光「促進膠原蛋白合成」就有極具價值的美容效益。能幫助撫平皺紋、提升肌膚彈性與緊緻度,令容貌顯得更年輕;加上其本身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抗氧化劑」,能迅速清除自由基,阻止氧化傷害反應發生,進一步延緩衰老進程;並且維生素C能「抑制黑色素生成」幫助美白膚色、淡化黑斑等作用──具有多重肌膚保養功效!
只是,由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維生素C──故得通過「外在」人為方式,來補充所需之維生素C:
  1. 口服(通過飲食攝取→腸道消化吸收→血液輸送至全身各部位);
  2. 外用(直接塗抹含維生素C的製劑→經皮吸收利用)方式。
而當我們聚焦「皮膚」部位來檢視──現階段研究結果表示:
通過「外用」方式,會比「口服」者,能令皮膚更有效獲取維生素C所帶來的美容保養效益。
當血漿中維生素C濃度不高(未達飽和濃度)時,飲食補充增加的維生素C,確實能連帶提升皮膚組織中的維生素C含量──不過當血漿中維生素C達飽和濃度時,皮膚中維生素C含量,卻也跟著停滯,不再繼續增漲。

而彙整多份研究數據(見下表)可知:維生素C在皮膚中含量,不僅可媲美身體其他部位組織,有些甚至明顯高出許多倍;另外單看皮膚部位的維生素C,在「表皮層」中的含量,明顯要多於其在「真皮層」中含量。(常見數據差異可達2~5倍)
維生素C在人體中各部位與皮膚中含量。(引用自→此文獻 Table 1.)
若依皮膚組織結構分布,微血管只存在真皮層中──口服後,血漿中所帶來的維生素C,理應更高濃度呈現於真皮組織內。對於僅靠擴散滲透(被動方式)獲取養分的表皮層,何以能存在明顯超出許多的維生素C含量?(其中吸收累積機制,仍有待研究發掘。)
不過,這也傳達出2個訊息:
  1. 相較於「真皮層」──位於身體屏障最前緣的「表皮層」更需要維生素C的支援。(增強保護力:幫助對抗外界UV、氧化壓力傷害、調節細胞分化、提升屏障功能、促進傷口癒合......等。)
  2. 「口服」血漿中維生素C對皮膚的「有效幫助程度」──可能不如想像中的「给力」
例如有研究:每天口服補充3g維生素C,50天後,受試者皮膚對於「UV照射誘導的紅斑」症狀改善,並無顯著差異──除非口服「維生素C+維生素E」協同組合,才有明顯展現效果。(參→Modulation of UV-light-induced skin inflammation by D-alpha-tocopherol and L-ascorbic acid: a clinical study using solar simulated radiation
類似研究:12名受試者,口服維生素C補充劑(500毫克/天)8週,可觀察到血漿和皮膚維生素C含量均有增加──但是這對皮膚「UV照射誘導的紅斑」反應,卻未表現出有影響。(參→UVR-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human skin in vivo: effects of oral vitamin C supplementation
顯然「口服」補充維生素C,確實能幫助提升皮膚中維生素C含量(前置條件:當時,血漿中維生素C濃度,處於低水平狀態)──但這並不代表:皮膚就能有效獲取這些維生素C帶來的功效好處。
反過來,透過「外用」方式,直接給予維生素C──對皮膚本身的幫助效果,表現似乎更顯著、更快見效?!
相關研究:21位受試者,每天一次使用5%維生素C乳霜,在第3、6個月後,顯著觀察到皮膚皺紋減少、彈性增加、紋理變細緻等衰老徵狀改善。(參→Topical ascorbic acid on photoaged skin. Clinical, topograph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evaluation: double-blind study vs. placebo
或研究:30位受試者,使用5%維生素C精華,每天傍晚塗抹一次,6週後,發現有效減少皮膚紅斑與微血管擴張狀況、同時幫助淡化皺紋。(參→Evaluation of selected skin parameters following the application of 5% vitamin C concentrate
而且如同前面提及「協同組合:維生素C+其他活性成分」似能更有效率地產生調理功效──測試「維生素C+維生素E+和覆盆子葉提取」組合的精華液, 50名女性受試者,每晚使用一次,在第4週時就能顯著察覺到:皮膚膚色變亮、彈性提升、皺紋減少、肌膚變光滑......等抗老兼美白功效。(參→Anti-aging and brightening effects of a topical treatment containing vitamin C, vitamin E, and raspberry leaf cell culture extract: A split-fac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所以,若單純從「肌膚-美容收益」角度來看:
藉由「外用」補充維生素C,來提供肌膚美容所需──相對於「口服」,應該會是個更具CP值的選擇:肌膚美容改善效果,相對更快開始顯現(e.g.擦4週vs.口服6-8週時);也相對能更精確投送(更高比例)的維生素C至「目標區域(皮膚部位)」發揮作用。
肌膚美容──維生素C「用抹的」會比「用吃的」優!

MSMF觀點:

不過「外用」維生素C模式,也不是沒有缺陷的..
  • 首先,維生素C本身屬「親水」的水溶性分子──天生不利於滲透通過「疏水性(強)」的角質層屏障結構──「外用」等於:很難達至表皮底層&真皮層部位,供活細胞利用,促進細胞分化、膠原增生等功用。可能大部分都被阻礙在皮膚角質表層,僅限幫助抗氧化作用。
  • 其次,為了加強「外用」維生素C的吸收率──通常會調整配方pH<4(因為維生素C的pKa約4左右),以減少維生素C「離子化」程度,令多數分子「不帶電性」,相對降低了分子本身「親水性」,有利經皮穿透率提升──然而「配方pH偏低(酸性)」本身就是一個高風險「誘發敏感刺激反應」的因子
  • 加上,維生素C是優秀的「抗氧化劑」,表現「抗氧化」能力強,反應性高(很容易就貢獻丟出電子)──反過來說:就等於自身不安定:容易變成「被氧化」狀態而失效──所以,如何在「外用」產品(內料)中,保持維生素C的活性,達足夠的時間長度「開封前~塗抹使用~皮膚吸收/作用」階段?是個大挑戰!
而扣除從瓶器包材上「避光、減少空氣接觸」、存放上「避免高溫」、配伍上「無水配方、其他抗氧化劑協同(e.g.維生素E)、螯合劑(避免微量金屬離子干擾)」......等策略,來幫助維生素C的活性保持外──透過「化學修飾-維生素C分子結構」也是許多大廠的選擇(能相對:最少化「配方劑型」限制,同時最大化「品質(外觀/氣味等)」維持一定水準)
  • 「維生素C衍生物」經修飾後:使原本分子結構中,容易被氧化的部位,被其它官能基取代、或構成保護空間,降低維生素C本身的「氧化/還原」反應性──待其經皮吸收後,借用皮膚中酵素或其它因子的作用,再釋放原本「維生素C」分子,讓其發揮相關活性作用。
只是,這些「維生素C衍生物」被皮膚吸收後,其實際「轉換率&生物利用率」能有多少%?尚還有待更多研究探討,現階段沒人說得準。
*免費[試閱]索取→電子書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
*My Skin My Forum, MSMF 【護膚保養品diy交流】 FB粉絲頁 Youtube頻道
*成功配方=20%理論+80%實驗!
174會員
365內容數
這份專題,適合什麼樣的讀者訂閱? ●想了解肌膚保養(品)原理/保養知識的人 ●保養品DIY愛好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