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影評/《美國女孩》:側寫內心、側寫家庭、側寫一場名為「成長」的苦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鍾孟宏導演的《瀑布》中,用了疫情和思覺失調來一步步地解構這個家庭在「分崩離析」與「重建」的過程,《美國女孩》看似也有上述的部分元素,但電影本身卻是一次極具私人的嘗試,但這份私人情感卻因時空背景,足以讓觀眾深刻投射進電影。
raw-image

《美國女孩》或許在時空背景與電影氣氛十分懷舊,但它既是獻給近20年前在這塊土地成長的人、亦是獻給當今想回望過去與展望未來的人,這近20年的時間跨度並未影響到電影的核心訊息,它不急不徐的道出一個關於「成長」與「融入」的故事。

拿Greta Gerwig執導的《淑女鳥》和阮鳳儀導演的《美國女孩》相比,兩者間想必有不少共同之處,但《美國女孩》的獨到在於「美國」與「台灣」這兩地的適應差距,電影部分聚焦在這份認同掙扎,方郁婷的表演更是極度說服觀眾,即使從未讓觀眾看見「美國」,卻也讓人隨之嚮往芳儀心中那美好與記憶中的模樣。

raw-image

《淑女鳥》和《美國女孩》皆輕盈無比,但《美國女孩》自然的行雲流水,所有在2003年的生活細節既是懷舊也是共鳴,甚至時而想起楊德昌導演的《一一》,電影近乎無任何尷尬台詞與對白,一切的一切毫無戲感的渾然天成,任何一場爭執戲碼都能夠使人同情、為之痛心。

而《美國女孩》談起「成長」更是想起了同為今年的兩部華語電影《月老》以及《少年》,三者皆有屬於自己探索「成長」的方式,《月老》的成長是當人到了死亡那刻,意識到沒有任何事物一萬年也不會變;《少年》的成長是不甘心看到自己那未知的未來。不過,我想《美國女孩》同時容納了兩者。

raw-image

《美國女孩》從開場戲就讓觀眾體會到試圖「改變」的開端,一場變故改變了一切的生活模式,開啟了掙扎與反抗,亟欲掙脫青春的牢籠,卻也同時因SARS讓一切氣氛跌下谷底的未知,美國夢粉碎後的一家人在這塊土地同時修復自我與群體,成了《美國女孩》在探索「成長」的相互映照。

《美國女孩》亦提醒著觀眾一件無關時間點的事情—「活成自己所想要的模樣」,或許這是對導演和那個時空背景下的人們一次喊話,但如今也在疫情底下掙扎的我們,是否也可以盼著一個美好未來,即使苦澀、即便孤軍奮戰,也願看到自己的未來如自己所夢想。

2003年和2021年,兩場疫情在台灣皆影響著眾多家庭、《美國女孩》和《瀑布》就此成了鏡像中的彼此,兩部電影用了不同的時間點不謀而合的講著「家庭」,何者更能打進觀眾的心或許因人而異,兩個世代彼此的價值觀或許會不同,但同樣那顆為求更好的心,仍是不變的。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oward Wu/史塔克の電影小站的沙龍
37會員
53內容數
此專題收錄本在2021年的觀影和文字
2021/12/01
「自由」使人嚮往,或許稀鬆平常,但卻得來不易。《少年》敘述的不只是單一的個體,而是一個群體,為了「拯救」耗盡心血、為了「自由」淌著鮮血,而這部電影亦是在一個極具壓迫的環境中誕生,它的訴求,是透過一場「救援行動」而呈現、這場行動的源頭是「希望」與「絕望」的兩端拉扯。
Thumbnail
2021/12/01
「自由」使人嚮往,或許稀鬆平常,但卻得來不易。《少年》敘述的不只是單一的個體,而是一個群體,為了「拯救」耗盡心血、為了「自由」淌著鮮血,而這部電影亦是在一個極具壓迫的環境中誕生,它的訴求,是透過一場「救援行動」而呈現、這場行動的源頭是「希望」與「絕望」的兩端拉扯。
Thumbnail
2021/09/21
高文爵士,自告奮勇了砍下綠騎士的頭顱。一位尚未寫下屬於自己故事的傳奇,即將踏上追尋自我的故事。《綠騎士》關乎親情,關乎愛情,關乎內心,關於旅途。大衛羅利在鏡頭捕捉下,緊抓了一份時間流逝。
Thumbnail
2021/09/21
高文爵士,自告奮勇了砍下綠騎士的頭顱。一位尚未寫下屬於自己故事的傳奇,即將踏上追尋自我的故事。《綠騎士》關乎親情,關乎愛情,關乎內心,關於旅途。大衛羅利在鏡頭捕捉下,緊抓了一份時間流逝。
Thumbnail
2021/09/17
文武,帶著謎樣身世的征服者,握有強力兵器「十環」,在多年的征戰下,成為了世界上最危險的男人之稱的他,終究敵不住感性,遇上愛人映麗的文武,決定放下一切。
Thumbnail
2021/09/17
文武,帶著謎樣身世的征服者,握有強力兵器「十環」,在多年的征戰下,成為了世界上最危險的男人之稱的他,終究敵不住感性,遇上愛人映麗的文武,決定放下一切。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