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影評/《美國女孩》:側寫內心、側寫家庭、側寫一場名為「成長」的苦澀

2021/12/0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鍾孟宏導演的《瀑布》中,用了疫情和思覺失調來一步步地解構這個家庭在「分崩離析」與「重建」的過程,《美國女孩》看似也有上述的部分元素,但電影本身卻是一次極具私人的嘗試,但這份私人情感卻因時空背景,足以讓觀眾深刻投射進電影。
《美國女孩》劇照
《美國女孩》或許在時空背景與電影氣氛十分懷舊,但它既是獻給近20年前在這塊土地成長的人、亦是獻給當今想回望過去與展望未來的人,這近20年的時間跨度並未影響到電影的核心訊息,它不急不徐的道出一個關於「成長」與「融入」的故事。
拿Greta Gerwig執導的《淑女鳥》和阮鳳儀導演的《美國女孩》相比,兩者間想必有不少共同之處,但《美國女孩》的獨到在於「美國」與「台灣」這兩地的適應差距,電影部分聚焦在這份認同掙扎,方郁婷的表演更是極度說服觀眾,即使從未讓觀眾看見「美國」,卻也讓人隨之嚮往芳儀心中那美好與記憶中的模樣。
《淑女鳥》劇照
《淑女鳥》和《美國女孩》皆輕盈無比,但《美國女孩》自然的行雲流水,所有在2003年的生活細節既是懷舊也是共鳴,甚至時而想起楊德昌導演的《一一》,電影近乎無任何尷尬台詞與對白,一切的一切毫無戲感的渾然天成,任何一場爭執戲碼都能夠使人同情、為之痛心。
而《美國女孩》談起「成長」更是想起了同為今年的兩部華語電影《月老》以及《少年》,三者皆有屬於自己探索「成長」的方式,《月老》的成長是當人到了死亡那刻,意識到沒有任何事物一萬年也不會變;《少年》的成長是不甘心看到自己那未知的未來。不過,我想《美國女孩》同時容納了兩者。
《美國女孩》劇照
《美國女孩》從開場戲就讓觀眾體會到試圖「改變」的開端,一場變故改變了一切的生活模式,開啟了掙扎與反抗,亟欲掙脫青春的牢籠,卻也同時因SARS讓一切氣氛跌下谷底的未知,美國夢粉碎後的一家人在這塊土地同時修復自我與群體,成了《美國女孩》在探索「成長」的相互映照。
《美國女孩》亦提醒著觀眾一件無關時間點的事情—「活成自己所想要的模樣」,或許這是對導演和那個時空背景下的人們一次喊話,但如今也在疫情底下掙扎的我們,是否也可以盼著一個美好未來,即使苦澀、即便孤軍奮戰,也願看到自己的未來如自己所夢想。
2003年和2021年,兩場疫情在台灣皆影響著眾多家庭、《美國女孩》和《瀑布》就此成了鏡像中的彼此,兩部電影用了不同的時間點不謀而合的講著「家庭」,何者更能打進觀眾的心或許因人而異,兩個世代彼此的價值觀或許會不同,但同樣那顆為求更好的心,仍是不變的。
《美國女孩》劇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此專題收錄本在2021年的觀影和文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