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後每年年底大多會跟大學同學一起到家裡聚會,前幾年因為越來越忙碌因此暫停了幾次,今年難得再次開辦,剛好就聊到朋友的父親是自己開硬體相關的公司,經常覺得工程師只專精在某塊領域上沒問題,然而很多時候跟客戶討論時需要的卻是每一種都懂一點的工程師,能夠回答客戶問題很重要。
選擇
從我個人的成長經驗來看,在讀書的時候學校無時無刻都希望你成為一個「通才」也就是要懂文學、數學、理化、社會學等等,到了高中大學開始有選擇概略的區分了文組、理組到大學分科系,即使如此還是會發現要學的依舊很多很多,以我主修的多媒體領域來說,短短五、六十年的歷史卻要懂繪畫、電腦繪圖、樂理、程式等等知識,涵蓋的範圍也從動畫、影視、遊戲都屬於這個領域。
我們的時間有限,因此大多數時候只能做出選擇。從選擇「最不擅長的科目」到選擇「有興趣的知識」一路成長到出社會。
累積
出了社會工作幾年,發現所謂的「通才」似乎也不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在自己專業的領域中隨著工作經驗的增加和接觸的領域越來越多很多事情都能解決。以軟體工程師的角度來看,我被稱為「全端工程師」一點也不為過,不論是前端、後端甚至是設計,都在我過去的學習和工作經驗中接觸過,也因此具備了能夠為客戶分析需求的能力,並且回答客戶的疑惑。
那麼,為什麼朋友的父親依舊還是對這件事情很困擾呢?
深度與廣度
還記得在五六年前,所謂的 T 型人才非常熱門,簡單來說就是除了專業之外還具備不同領域的知識,到了這幾年就變成斜槓,一種跨領域的整合。不論是哪一種特質,實際上都需要有足夠的專業能力跟廣泛的學習這兩點。
聽起來很容易,實際上很困難。我大多數時候給其他人的建議是「三角形」的發展,首先需要選擇一個「支柱」也就是你最為專業的能力,接下來根據這樣的能力去延伸慢慢的增加廣度。
這表示我們不是單純的「跨領域」或者「涉略廣泛」而是在有知識的前提下去建構穩固的知識體系,因為都還是在相同領域下的知識跟技能因此學習上的阻力比較小,在業界工作時也才能夠真正的發揮效用。
以網站開發為例子,過去並沒有去區分前端、後端,現在非常多厲害的前輩也都是在整個領域逐漸變得複雜的過程中選擇專精某一個項目,然而要擔任資深的技術主管、技術專家,仍然還是需要對網站開發領域各方面的技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才行。
持續學習
我想,朋友父親所期待的「通才」實際上就是經過一定水準訓練對整個產業、領域有足夠了解的人,因此條件是「都懂一點」而不是「專精某一項能力」同時,自身的專業能力還是要有一項能夠在業界立足,並且基於這個專業為基礎拓展到其他相關的領域,這樣在提供意見時也會更有說服力。
這個時代科技發展很快,幾年前當兵新訓一個月出來,之前才剛學會的很多東西又被新的技術取代,同時軟體工程師在這幾年的需求也不斷的增長,很多時候都是沒什麼時間讓我們慢慢學習,就像大家都會覺得缺工程師,同時每幾個月就會有許多人轉職,就是因為所有人都在找那種「有經驗」的工程師,而不是新手。
也因此,在這樣的狀況下大多只有不斷的持續學習,堅持到技能跟經驗都足夠深厚,機會才會變得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