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直轄市的一等公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新竹市合併勢在必行。



直轄市


直轄市是中華民國的第一級行政區劃,由行政院為直轄。


對我來說他反而吃掉了民主的制度,取消了鄉、鎮、市等這些地方選舉,但大家都會想要升格成為直轄市,因為資源上的落差非常之大,在財政、人事職等、編制、及權限上的落差,因為這個原因,台北縣、台中縣市、台南縣市、高雄縣及桃園縣在2009年想爭取升格為直轄市。

而當時馬政府在欠缺完善的配套政策下就同意五都升還有後續桃園縣變成桃園直轄市,導致台灣正式邁入六都的年代。

小小一個台灣,竟然就有六個直轄市,比起中國還多出二個,而現在還要再次升格新竹市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raw-image


在配套與規劃不足的情況下,很容易「肥了都會區」進而「害了鄉村區」,合併升格之後如果以新竹為例,全力把資源都給了竹科附近反而容易剝奪了邊陲地帶的發展性,對他們而言不但沒有更好,反而更加邊緣化了!


民進黨團提案修改《地方制度法》,只修改一個「或」字,就使得人口數不再是升格門檻,只要具「特殊需要」就能升格。 「人口聚居達125萬人以上,『或』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得設直轄市」

當直轄市過多的情況下,要如何讓不是直轄市的人民產生相對剝奪感這件事情就相對重要,不然基隆、宜蘭、花蓮、台東和屏東、苗栗要該如何自處呢 ? 這是極需思考的對策。



raw-image


朱立倫稱應竹竹苗合併

國民黨這次的主張也是更加詭異,身為黨主席的朱立倫居然說應該要竹竹苗合併,那苗栗鄉下地方不就更加被邊緣化,並沒有仔細思考整體的狀況,對於合併後的重點區域肯定會是從蛋黃區的竹科往外擴散發展蛋白區,那被合併的苗栗又如何能等待到發展其呢 ? 有或者只是資源被分配與佔據呢 ? 這也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柯建銘:國民黨為反對而阻擋國家發展

蘇貞昌說合併能夠使半導體在世界上增加其佔有率,然而柯總召說的如果不通過就是阻擋國家發展,所以言下之意是台灣到最後都會成為直轄市嗎 ? 蘇院長說的是合併之後要把資源全力投資在蛋黃區精華地帶的竹科,那其他地方呢 ?


能夠沾光竹科的不會是邊陲地帶,也只會讓房價更加飆漲不怠。




直轄市長可以參與行政院會、一般縣市長則不能,而直轄市可參加行政院會,向行政院長及中央各部會發言並當面建言或爭取資源,相反的,其它縣市首長,則不能參加開會,在制度上已經刻意矮化一般縣市長,相對的也把不是直轄市的縣市民變成了二等公民。

如果在最後大家都會成為直轄市,那對我來說只是早晚的問題,便不會有分等級的人民,那就會是一件好事情,那如果只是為了政黨或政治選舉,提升人口數沒到達一定標準,只是執政黨說他重要然後升等,這樣就會有太過於奇怪的成分,值得思考的行為與模式。



只要是為人民好,我想都是好事,
但不能只顧到小部分而失去大部分。


MeetSu 2021.12.2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二宮hikaru-avatar-img
2021/12/23
很中肯,可是立法院已經變成為行政院服務的立法局了...
蘇 遇-avatar-img
發文者
2021/12/23
本身就該三足鼎立,立法、行政、總統府,但目前狀況變成黨政一把抓的是總統,實則跟獨裁沒有兩樣。
avatar-img
蘇 遇的沙龍
41會員
548內容數
太多不同的意見,光怪陸離的事件, 卻不能視而不見,理解討論便了解, 繼續找尋著真理空間進入不同淵源。
蘇 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8/09
你們是台灣人嗎? 還是中國台灣。
Thumbnail
2022/08/09
你們是台灣人嗎? 還是中國台灣。
Thumbnail
2022/08/08
神仙打架, 身為一般的人民又能做些什麼。
Thumbnail
2022/08/08
神仙打架, 身為一般的人民又能做些什麼。
Thumbnail
2022/06/16
你的認知不是他人的認知便讓他人認同你的認知。 韓粉 總統大選
Thumbnail
2022/06/16
你的認知不是他人的認知便讓他人認同你的認知。 韓粉 總統大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我個人對重大建設是沒有既有意見的,該建就建,不該建就不建。 不過應該多多聽各方的意見。目前花蓮32萬人,台東21萬人。相加大約苗栗人口53萬。表 1 2016 至 2021 年各縣市平均人口變動概況(續) 先把台灣20年後會成為甚麼樣子告訴大家。往後20年的人口推估是多少?因為這是重大建設。建成
Thumbnail
我個人對重大建設是沒有既有意見的,該建就建,不該建就不建。 不過應該多多聽各方的意見。目前花蓮32萬人,台東21萬人。相加大約苗栗人口53萬。表 1 2016 至 2021 年各縣市平均人口變動概況(續) 先把台灣20年後會成為甚麼樣子告訴大家。往後20年的人口推估是多少?因為這是重大建設。建成
Thumbnail
2024.03.29 新竹市政府 行政院日前公布將大新竹輕軌納入「桃竹苗大矽谷計畫」,因應未來科技廊帶所衍生的交通需求,交通處表示,交通部鐵道局於3月27日邀集新竹市政府、新竹縣政府共商「新竹縣市輕軌計畫整合」議題,會中竹市府也主動請纓擔任主政單位,將整合新竹縣、市輕軌可行性研究報告,預計114年
Thumbnail
2024.03.29 新竹市政府 行政院日前公布將大新竹輕軌納入「桃竹苗大矽谷計畫」,因應未來科技廊帶所衍生的交通需求,交通處表示,交通部鐵道局於3月27日邀集新竹市政府、新竹縣政府共商「新竹縣市輕軌計畫整合」議題,會中竹市府也主動請纓擔任主政單位,將整合新竹縣、市輕軌可行性研究報告,預計114年
Thumbnail
除軍事、外交等全國性重要事項,由中央政府統一掌管外,凡地方可以處理的事項,如工農業、商業等,均由地方政府負責。有的如交通、財政等項,則由中央與地方分管。在該制度下,中央和地方之權力均由憲法規定,各有其範圍。 自治政治是民主政治最高形態。
Thumbnail
除軍事、外交等全國性重要事項,由中央政府統一掌管外,凡地方可以處理的事項,如工農業、商業等,均由地方政府負責。有的如交通、財政等項,則由中央與地方分管。在該制度下,中央和地方之權力均由憲法規定,各有其範圍。 自治政治是民主政治最高形態。
Thumbnail
台中 面積2,215平方公里/人口約284萬人 是臺灣第二大城市 經常與彰化縣、南投縣合稱「中彰投地區」 「臺中」也顧名思義「臺灣的中央」,名稱始於日治時期。 光緒11年臺灣建省,首先在中部設台灣府並設省城,日明治29年設台中州,而有了台中。 台中可以說是位於台灣西半部的樞紐位置。 大
Thumbnail
台中 面積2,215平方公里/人口約284萬人 是臺灣第二大城市 經常與彰化縣、南投縣合稱「中彰投地區」 「臺中」也顧名思義「臺灣的中央」,名稱始於日治時期。 光緒11年臺灣建省,首先在中部設台灣府並設省城,日明治29年設台中州,而有了台中。 台中可以說是位於台灣西半部的樞紐位置。 大
Thumbnail
臺中市 「臺中」這個名稱始於日治時期,故名思義有著「臺灣之中央」的意境。 臺中市為中華民國直轄市,是臺灣六都之一,也是中臺灣唯一的直轄市。 全市面積2,215約平方公里,設籍人口約284萬人,為臺灣第二大的城市,也擁有全臺灣第二大的港口,市內的清泉崗基地則為全台最大的空軍基地。 臺中
Thumbnail
臺中市 「臺中」這個名稱始於日治時期,故名思義有著「臺灣之中央」的意境。 臺中市為中華民國直轄市,是臺灣六都之一,也是中臺灣唯一的直轄市。 全市面積2,215約平方公里,設籍人口約284萬人,為臺灣第二大的城市,也擁有全臺灣第二大的港口,市內的清泉崗基地則為全台最大的空軍基地。 臺中
Thumbnail
從台灣目前人口聚集的核心區域—六大直轄市來看,每座重量級車站,現在也非常多針對車站本身、甚至周遭區域的工程正在進行。所以今天我們就打破先前一集只談一個縣市的空間限制,一次看完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以及高雄各自的超級車站,目前在進行那些工程,以及最新進度到哪裡 !
Thumbnail
從台灣目前人口聚集的核心區域—六大直轄市來看,每座重量級車站,現在也非常多針對車站本身、甚至周遭區域的工程正在進行。所以今天我們就打破先前一集只談一個縣市的空間限制,一次看完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以及高雄各自的超級車站,目前在進行那些工程,以及最新進度到哪裡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