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訂閱制之路(6)-與臉書的長期戰

邁向訂閱制之路(6)-與臉書的長期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幾天某個媒體的編輯問我要不要寫他們的文章,首先說了「這個議題應該很適合你寫」接著又說「但是你裏物語文章都在靠邀我也不知道你真的能不能寫」

老實說聽到那句當下我理智有點斷線,就把那個案子PASS給比我更大咖的蔡老師(地方設計作者)。最近換平台,邊整理文章邊冷靜下來思考,這幾年來確實有過為了觸及率,每天都要更新的期間,也思考過臉書專頁文章比重。

比如10篇裡有兩篇是認真的長文、兩篇寫東京、兩篇寫地方、其他5篇就用廢文填滿。而時間跟精力分配是2篇長文最多,其次是東京跟地方資訊,廢文最少。

但這種狀況在讀者眼中呈現可能完全不同。寫10篇,很大機率只觸及特定讀者一兩篇,那一兩篇還是廢文!所以該位編輯會這樣講完全是合情合理,因為在他眼中看到裏物語的文章100%都是廢文。與其這樣,不如以後FB都放短文跟廢文,長文跟認真的文章就留給訂閱制的讀者到別的平台看,我心裡會好過一點。

決定訂閱制啟動後,FB的文章會盡量控制在2000字以內,短文也會同時更新在方格子,另外長文跟系列文,就放第一篇給FB讀者試閱,之後都會丟在付費訂閱區。

這是一場長期戰,除了FB的演算法不給面子以外,讀者們願不願意跟著我去另一個平台閱讀也是很大的挑戰,這件事很像我一個人衝進網咖哩面對著打電動的人們大吼「你們不要打電動了!!快回家讀書吧!!漫畫小說也是書啊!讀書也很有趣啊!」突然呼籲在FB上追求”破碎“、”娛樂“、”快速“資訊的人們去閱讀,自己想想也知道這行為很不合理。

一開始選錯了戰場就要自己承受苦果,我就慢慢來慢慢推吧!
之後還請各位多關照了!




avatar-img
東京裏物語
31.0K會員
241內容數
喜歡閱讀裏物語長文的大家,本專題將帶大家最完整的內容。看膩了那些不是捧日本就是貶日本的文章嗎?除了景點、美食、宅文化跟AV以外,日本還有些什麼呢?別人寫的裏物語不一定會寫,但是別人不寫的,裏物語一定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東京裏物語 的其他內容
回顧從2017年開始的東京裏物語到底做了些什麼?寫了些什麼?
作為組織,我們到底要怎麼運作?作為興趣我們又該付出多少?又是一個大哉問。
已經知道自己的內容受眾是小眾時該怎麼自處?又該怎麼調整將來方向呢?
「如果內容有價,我的讀者願意付出多少?」這題對創作者來說是個殘酷的問題,而放棄受眾,而轉向廠商收錢的創作者也大有人在,加入了金錢,我們跟受眾的關係究竟會怎麼變化呢?
從2017年開始的專頁,現在在演算法的挑戰下,面臨了換平台的難題。這系列文章是我作為總編,對換平台一事的思考歷程所留下的筆記。
回顧從2017年開始的東京裏物語到底做了些什麼?寫了些什麼?
作為組織,我們到底要怎麼運作?作為興趣我們又該付出多少?又是一個大哉問。
已經知道自己的內容受眾是小眾時該怎麼自處?又該怎麼調整將來方向呢?
「如果內容有價,我的讀者願意付出多少?」這題對創作者來說是個殘酷的問題,而放棄受眾,而轉向廠商收錢的創作者也大有人在,加入了金錢,我們跟受眾的關係究竟會怎麼變化呢?
從2017年開始的專頁,現在在演算法的挑戰下,面臨了換平台的難題。這系列文章是我作為總編,對換平台一事的思考歷程所留下的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