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決定開始訂閱制之前,我馬上想到的就是找其他早就已經沒在這裡寫文的編輯一起進行。裏物語最早最早在決定專頁名稱時,同一張桌上的四個人裡,有兩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頁,而且當時早就破萬人追蹤,後來發生很多事,人也來來去去,到了我開始東京跟石川兩邊跑的日子以後,裏物語的文章漸漸變成只有我一個人在寫了。
另外兩個編輯,大家都有自己的專頁跟工作要忙,我也不是全職部落客,加上疫情席捲,就這樣合作機會越來越少,之後東京裏物語要以團隊的形式下去,還是我乾脆一個人全扛起來,這件事讓著實惱人。
最近幾年我很熱衷於分權式的管理跟組織運作,簡單來說就是把決策權下放給各執行單位,讓大家可以自己決定、自己執行、自己負責。
但實際上運作起來可沒那麼簡單。
就拿這次訂閱制來說,我的初衷是「因為我們都是裏物語的夥伴,所以要做什麼就一起。」但對方也有自己的品牌要顧,站在專頁對專頁的立場,裏物語根本就小咖,跟對方幾萬人等級跟流量比起來,完全沒辦法在對等立場討論。當然一如往常,有事不能一起做,這次就先PASS,下次再來就好。但是一次次的”下次再說“,已經持續許久,雖然專頁外我們還是持續有些合作或互相介紹案子,但品牌上就漸行漸遠,現在早已是兩個獨立的個體。
這時候用同組織中的分權來詮釋這種關係,不如說是跨組織共創似乎比較合適,無論哪一種,都符合我所想達到的狀態。但共創最關鍵的要素在於”從零開始的對話“,在我已經規劃好草案的訂閱制前提下,似乎就沒辦法完全貼合了。
因為我已經決定要採訂閱制,也已經寫好企劃,只是看對方要不要加入,或是對企劃內容有什麼意見大家來討論而已。主體在我,不是他的狀況下,初期就已經破壞了共創的平衡。
每實踐一步後再回來反省,我就覺得自己真是學不乖。該怎麼討論、怎麼開會、設定目標還有決策,這些在石川縣廳研修時都有學過,但實際上要用到時,卻還是偷懶的跟對方說「欸我們有空聊聊吧!」聊的時候也只有一份企劃,會議記錄跟議程都沒做,真的只是聊聊,這種學了卻因偷懶而不做之後吃鱉的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
前陣子有份跟美國人攝影師前往德島採訪的工作,一開始我想靠自己破爛英文撐場,結果處處卡關碰壁,下半場妥協拿google翻譯app上場,果然超罩!一開始就知道有app,卻只是懶得拿出來的我就吃了一次鱉。
帶工作坊時,因為參加者都是自己朋友就懶得破冰,跳過破冰後面討論果然僵,幾次以後發現大家再熟都千萬不能省略破冰。破冰有多重要在引導師的課程裡都學過幾次了?諸如此類的狀況還有幾個,總之我大概是沒踩到地雷自爆過都不會聽老師勸那種白目,以前鬼片裡會第一個死掉那種鐵齒黑人隊友。
在這討論中,我也再次發現到”有人可以跟我一起做“這件事對我來說應該是最重要的,比賺錢什麼的都還要重要。共創跟分權這條路還很長,組織在初期建立時不適合分權這件事,我自己是再清楚不過,但東京裏物語經營方究竟是一個組織,還是我個人興趣使然的社團呢?這個答案,可能還需要想一想。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