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評書|獲得本年度「前瞻詩歌獎」的POOR

書評•評書|獲得本年度「前瞻詩歌獎」的POOR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0月24日,英國本年度「前瞻詩歌獎」揭曉,我非常喜歡的詩人Caleb Femi(凱勒布•費米)的詩集《POOR》獲「Best First Collection」獎!早就讀完詩集《POOR》,心心念念要寫出來,藉著上篇《波光粼粼的未知之二:Zong》又想起了詩集《POOR》。常常讀亞裔的詩集,也喜歡具有代表性的Mary Oliver或者Louise Glüke,然而,非裔詩人的詩集卻寫得不多,由「Zong案」引發的詩集算是開篇首稿了,這次《POOR》獲獎,少不得要推薦這本詩集。

跟「Zong案」類似,詩集《POOR》也來自英國,是基於一個英國neigborhood的詩歌集。在這個neighborhood裡住著很多非裔英國人。有很多是Caleb的朋友或者發小,然而,在他的詩歌裡,這些兒時的玩伴或者現在的朋友竟一個個離開人世,有的因為警察暴力有的則是別的原因,例如,危險的社交關係、錯誤的人生選擇等等⋯⋯Caleb的詩歌成了一首首哀歌,悼念著逝去的曾經天真的生命。

詩集與之前很出名的《Citizen》一樣穿插了影像,詩歌與影像卻不知比《Citizen》好了多少。詩集描寫那一棟棟公寓樓,住著的那些非裔英國人,他們在樓裡相識且相互扶持⋯⋯

這樣的題材不少見,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讓這個主題的詩歌在輕快、敏捷與沈重和無限的傷懷中引發讀者共情與思考。在他的詩歌裡,每一次相識的人逝去都好似蒸騰到空中殘缺的靈魂與他的對話。

對於這本詩集中詩人所描述的生活與情感經歷,或許很多並不熟悉非裔人群居住環境的讀者會很難共情,然而,這樣的人生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還是teenager的時候就認識些street kids,他們的家境各異,並不是特別的窮孩子,然而,在街邊「江湖」中混跡就總會有更高的意外發生及死亡機率;如果,這些機率因為一個社會系統性的壓榨和error而居高不下,誠然,一定會有呼喊。

這樣的詩歌讓我覺得藝術依舊能夠以此種方式喚起人們內心深處對社會中本不平等的各路人生的漣漪,是其成功之處;至少,不是那種極其抽象、令人摸不著頭腦的藝術。他的詩描寫的是幾乎處於最底層的群體,從中提煉、昇華出美和悲愴,這樣的詩歌不可多得。

有時候在想,底層又怎樣?詩人筆下讓我們看到的是愛憎分明的人們,他們曾經都幸福過,與不處於底層卻從未被真正愛過的人相比,誰的一生更值得呢?

avatar-img
Mary Ventura的沙龍
74會員
226內容數
不一樣的書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ary Ventur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遺憾的是,《美國憂鬱》這本詩集並未能進入Goodreads的最終一輪投票評選,反而一些現今流行的Insta詩歌集在粉絲的瘋狂投票中勝出⋯可惜,文學總要輸給Insta quote嗎?可嘆,我願這一分享能讓更多的人讀到她的聲音,為美國、中國憂鬱, Weltschmerz不是嗎?
坐在湖邊的時候,我想著,千百年前的人類就這樣坐在天地間,聽著候鳥的來去、湖水的漲落;看著落霞、雲湧⋯⋯有時候,自然中聲音的純粹是無需語言摻雜的。好想在漢語中也列出這麼些有趣的聲音,卻總是被字形與視覺表意吸引,只有閉上眼睛,聽,「大音希聲」⋯⋯
我知道不能judge書封來買書,但書封的設計確實很重要,有的時候在滿架的紅酒面前盯著酒瓶上的標籤發呆,想著要是設計紅酒瓶標籤的人都去設計書封該多好,當然,也沒有那麼誇張。《地球星人》的各色書評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很多人警告,不要被這本書可愛的封面欺騙,尤其是那隻可愛的刺蝟,這本書不是可愛風格的!
詩人將本已乾枯的「Zong案」卷宗變成了這樣的詩篇,是想以人類最初的表達方式——詩——喚醒、紀念、傳承一段或被忘卻、或被銘記、卻依舊在上演的悲劇。 這本非凡的詩集叫《Zong!》。故事是這樣的——
這樣一種方式真的好像拽著讀書的我們——人類——慢下來,用一種我們不熟悉的、狐狸的「語言」和視角來審視我們對這個世界做的事情。這樣的方式將語言改變後呈現在我們眼前比任何一種修辭的方式都要有震撼效果,因為是直接對幾乎每一個詞彙的改變,然而,這種文字遊戲般的改變卻神奇地不影響我們對文本的理解。
2021年7月1日的德國《時代週報》刊出了「改變人生的十本書」專題,這對於愛書人簡直是折磨,一方面想知道《時代週報》專題中的這十本書是什麼,一方面又覺得怎麼可能只列出十本書呢,然後,腦海中閃過一本本讀罷無法擱下的書籍和作者⋯⋯ 時代週報 這倒是讓我覺得寫「我最愛的十本書」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試試看,
遺憾的是,《美國憂鬱》這本詩集並未能進入Goodreads的最終一輪投票評選,反而一些現今流行的Insta詩歌集在粉絲的瘋狂投票中勝出⋯可惜,文學總要輸給Insta quote嗎?可嘆,我願這一分享能讓更多的人讀到她的聲音,為美國、中國憂鬱, Weltschmerz不是嗎?
坐在湖邊的時候,我想著,千百年前的人類就這樣坐在天地間,聽著候鳥的來去、湖水的漲落;看著落霞、雲湧⋯⋯有時候,自然中聲音的純粹是無需語言摻雜的。好想在漢語中也列出這麼些有趣的聲音,卻總是被字形與視覺表意吸引,只有閉上眼睛,聽,「大音希聲」⋯⋯
我知道不能judge書封來買書,但書封的設計確實很重要,有的時候在滿架的紅酒面前盯著酒瓶上的標籤發呆,想著要是設計紅酒瓶標籤的人都去設計書封該多好,當然,也沒有那麼誇張。《地球星人》的各色書評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很多人警告,不要被這本書可愛的封面欺騙,尤其是那隻可愛的刺蝟,這本書不是可愛風格的!
詩人將本已乾枯的「Zong案」卷宗變成了這樣的詩篇,是想以人類最初的表達方式——詩——喚醒、紀念、傳承一段或被忘卻、或被銘記、卻依舊在上演的悲劇。 這本非凡的詩集叫《Zong!》。故事是這樣的——
這樣一種方式真的好像拽著讀書的我們——人類——慢下來,用一種我們不熟悉的、狐狸的「語言」和視角來審視我們對這個世界做的事情。這樣的方式將語言改變後呈現在我們眼前比任何一種修辭的方式都要有震撼效果,因為是直接對幾乎每一個詞彙的改變,然而,這種文字遊戲般的改變卻神奇地不影響我們對文本的理解。
2021年7月1日的德國《時代週報》刊出了「改變人生的十本書」專題,這對於愛書人簡直是折磨,一方面想知道《時代週報》專題中的這十本書是什麼,一方面又覺得怎麼可能只列出十本書呢,然後,腦海中閃過一本本讀罷無法擱下的書籍和作者⋯⋯ 時代週報 這倒是讓我覺得寫「我最愛的十本書」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