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連新舊歷史_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2022/01/0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入口大廳
如果博物館作為承載文化歷史與教育的本質,如何讓人在資訊氾濫的當下抓住學習欲望與對話本質變得尤為重要。濃縮的話題與網美打卡的背景牆或許也是要一併思考的議題了。
而最讓我驚豔的莫過於這15米寬縫隙下的所有意圖了,如同考古般挖掘出來遺址的斷面,一處處放大版的化石文物被靜謐的呈現出來。台南銳利的冬光畫開曜黑的玄武岩,粗曠而直接的手法卻又精準地回應這史前文化的堆疊的寶藏。如果因此激發你的好奇,文字說明告示牌則在行走黑色玻璃盒子的扶手欄杆上可以閱讀到,非常高明。
玻璃盒子內的告示說明與外牆的對話
量體_
整棟建築為方形量體,約以6:4斜切成兩塊梯形並挖空一個約15米寬的縫隙,再於縫隙內斜插入一個黑色玻璃盒子串連各個展區,與末端頂設置國際會議廳再讓兩塊梯形量體看起來更完整。其中較大塊的量體為主要展覽區域(常態展)並在較小量體內塞入特展區、辦公等機能附屬設施。理應是非常俐落的組合,卻礙於要整體仍維持方型的力量,在動線與展示上出現了局部的犧牲。

動線與展示_
動線的處理方式則和蘭陽博物館有異曲同工之妙(展示概念與解讀當然不同,就不特別闡述),秉持著一口氣拉到最上層,再看到高鐵與現今明亮的天際線後開始窺視黑色量體,並慢慢往下探險繞圈圈。其中坡道又容易讓人有一種遊走的感知,一進到展區內就迷失了方向很難知道自己位於整棟建築物的那一側。
但這次的玻璃盒子動線在其中拖開的縫、與建築牆面的對話、向下俯瞰的冷靜、對稱的畫面帶來的和諧與張力、還有向上向下的行走都讓這過程增添不少可能性。
“自己感知OS:坡道›樓梯›電梯,其中坡道更是可以像小鳥或是魚兒感受各種高程最自在沒有地心引力的感覺了自己認為”
5000年歷史與高鐵於天際線的對話(同行友人拍攝)
可惜展區內的規劃並沒有和建築互動與整合,硬是用各種彩繪窗簾掩蓋一些有趣的採光或是陽台,但又應該是如何合作或是整合?展區又是否該有有與外界接觸的衝突(OS:台中歌劇院也有類似的衝擊),但一體都有兩面不彈性的考量也有可能是激發可能性的機會?再加上特展和兒童館(有點像遠東百貨信義A13的美食街的玻璃盒子貫穿量體獨立出來,但又沒有這麼有趣)正在布展,許多展廳沒有逛到,導致感覺動線的比例過為壟長。
玻璃盒子串聯各個樓層展廳(同行友人拍攝)
漂浮的玻璃盒子
漂浮玻璃盒子的末端
景觀_
可以看出想要有考古一個一個探坑的造景,在高度上覺得蠻有趣的,有一種小迷宮的趣味卻又不會太過壓抑或是不舒服,適時的一些小廣場與裝置藝術更能有一些停留的可能性,但對比之下廣場與迷宮的轉換卻礙於在一種一目了然的假想下,反而讓我沒有特別想要繞進去裡面晃晃,與其說是迷宮或許更像垂直馬路延伸進來的人行道植栽包覆著整個基地。
反觀是地下層與後方既有停車場的串連可謂是讓人驚喜,與下沉式廣場直接串連,戲劇張力十分強大,有點像準備登上宇宙戰艦前的空橋壓低的路徑到抬頭仰望這龐然大物,一種沙丘電影帶來的壓抑,的確是一個準備探索5000年歷史的一個良好鋪陳(可惜我車子停在戶外地面層的停車場....,以至於找入口的過程有一點淒涼,但至少有先找到廁所也是非常細膩了)
如考古遺址的地景語彙秩序般地蔓延
從停車場入口出來的景觀
行政+研究_
這一塊應該是最難被閱讀到的部分了,總是藏在建築物的某一部分,或是像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分棟處理,總而言之應該是一塊極其重要卻又很神秘的地方,而這次則是在展示結束動線的末端利用一部分的高程夾出一個可以看到研究人員工作的契機與學習的機會,雖然過分像櫥窗的從上往下看,但反而因為高度真的落差很大,或許比較不影響?但這次就真的不討論這個了....
與研究人員互動的交流空間
意外小插曲_
有建築模型與簡單概述總對沒有做太多功課的建築人是一大幫助,如果還同時放了發展過程中的模型,更是讓人費盡心思去揣摩其中的掙扎與取捨,又或是角力下的犧牲與無奈。但能夠看到發展中的一些過程突然開心,但對於大眾兩個近乎一樣的設計,放在一起到底能激起多少火花呢?(畢竟相似到可以當大家來找碴了)
1.早期一點的模型用素模的方式呈現純粹更能感受到空間的本質並保留一絲的幻想空間
2.從模型外觀看起來與現在落成的最大差距應該是幾處虛空間的串連節奏感,其中包含大廳延伸出來的虛空間與壓低的入口的意圖,並持續蔓延至斜插劃破量體的玻璃緩坡道,(自己覺得緩坡的張力加上中間主結構而非箱型框架系統,其中結構張力和動線更為純粹)
3. 就中間15米縫隙,我反而比較喜歡現在的方案,而非水池,下方遊走的尺度感真的是非常有趣,如果只是水池反射些光線在玻璃盒子與牆面流動的光線太過儀式感了(其實也是很帥啦)
現況模型 過程模型
「剖析、穿梭、交織、下探、滲透」串連新舊歷史展望未來,環環相扣的架構與清晰的詮釋與大膽的量體手法,扎實厚重的力道深深的作為跨年小旅行的序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9會員
681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