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
基地被市民大道分為南北基地兩塊(圖2),北基地敷地較為完整,南基地則為一條線狀空間,直接銜接南港車站大樓。基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面對都市紋理、開放空間及上位計劃的不同的回應方式,各種配置與想像方案輩出(備註一),可說是一個可以好好細細品味的題目。
建築
主要量體策略將機能分為三棟,主量體位於北基地,南基地則以兩棟小量體為輔,並利用夾及出來的空間做為半戶外表演場,最後再並分別依空中平台串連起來。可惜外觀上並沒有像雪梨歌劇院一樣戲劇性的堅持住,原競圖方案還有很多的數位螢幕像是攻殼機動隊電影的效果一樣超現代主義的掙扎與反諷,彼此量體之間的對話與碰撞也十分有張力,但後來不知何種原因被拿掉了非常多有趣的空間體驗,尤其是剖面的關係(圖3、4),這邊就默哀一下....
回到現實,三棟量體雖各自獨自一格,但卻也更為保留的南基地線狀公園的開放感,而北基地蚌殼狀主建築前方的戶外巨大階梯對比纖細空橋顯得格外醒目,除了能提供與廣場流動的視覺互動與一個內聚的可能性,更作為人行立體連通系統(備註四)預留銜接至南港車站與商業空間的重要節點,對於後續整體都市人行空間有很大的效益(圖5),只能說在經費的限制下有盡量把握住最開始的初衷。
在打開台北活動時參觀了一下主量體,售票大廳的結構與動線流動感也非常直覺且優美(圖6、7),一時之間也無法剖析出其中的奧妙,而整體機能配置算是中規中矩簡單大方。大舞台整體室內保留高度彈性,立面材質多為黑色的沖孔版為主,簡約俐落的折板與高級的音響設備組合出良好的聲學系統(圖8),後場空間細膩的防撞牆面與歌手休息室完整的設備,都可以看出每一個細節的掌握。
細部上外立面材料的施工品質略顯粗糙,半加工的模矩的金屬製成品搭配上過度複雜的造型好像往往很容易出現這種現象,若要克服可能需要非常嚴謹的態度與好幾倍的預算八。在傍晚夜景燈光的閃爍下,這些吹毛求疵的細部老早被我忘的一乾二淨。
文化館常態展,"唱_我們的歌"
這是近期最驚豔的空間體驗了,整體動線一樣是從最高樓層逛下來,如同最近參觀的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館一樣。或許慢慢晃下去真的是比較直覺的動作。但就展場與空間的互動絕對是屌打南科館。
展覽的最開始,從本應依靠暴力電梯緩慢無知的傳送到最高樓層的過程,卻在耳機內傳出的聲音下種下一顆種子,旁白感性的細細述說這片自由土地所孕育出來的流行音樂,整個高潮!!
遊走體驗在導覽耳機的限制下放慢了參觀步驟,熟悉的音樂下,無論是輕輕搖擺身體起舞、或是隨口跟著哼唱幾句、哽咽點頭刻劃著心坎裡,每個人在自己的耳機保護下擁有著一個最私密的空間(圖9),如果想要交談需要大聲的對著別人吶喊,或是些許的肢體接觸與比手畫腳,就像曼哈頓練習曲一樣的感動又害羞,或許我們又再認識了一點彼此。樓層串場經過的玻璃樓梯量體,看著窗外閃爍的城市(圖10),心裡認真的感概自己身為台灣人真幸福!!
都市更新層面
南港一直是我從宜蘭回家最快路經必經的交通樞紐,半夜看不到龜山島的車程,中信園區閃爍的光芒是我睡醒知道自己快到家的一盞明燈。對此南港一直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情緒。
而大台北地區隨著信義區開發逐漸飽和,城市發展在政府規劃與民間資金的進駐下,除了台北活車站周遭歷史重現愈活絡的西區門戶計畫外(備註二),目前改變最強烈的莫過於交通大樞紐的南港東區門戶計畫八(備註三)。在城市的串連與開發下都市更新的議題勢在必行,其中計劃因都過為複雜且觸及層面過多,然而也有一點超出能力範圍這邊就不花太多篇幅敘述。
備註
(備註一)競圖方案補充
第二名為一大棟量體一部分跨越量體,留設完整的線狀公園,就體感應該非常有張力,但是道路的彈性與未來空橋計畫感覺也沒有這麼容易執行
第三名為轉換山友很多牆體的空間,效果圖有一點玄看不太出個所以然
(備註二)西區門戶計畫:
以台北活車站為主之門戶改造計畫,除主要的交通系統整合、都市更新與大型大樓建設以外,其中還包含台北城從清朝、日本時期直至民國的豐富歷史資產。以配合忠孝橋引道拆除,調整道路路型及公共運輸動線、重現北門廣場作為第一刀可以說是蠻有象徵意義的。
(備註三)東區門戶計畫:
以南港車站為首整合交通、都市開放空間、公私企業、文化產業與大量社會住宅的大型都市更新計畫。
(備註四)人行立體連通系統
超級重點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