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切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Fall 2021 | Advanced Architecture design | TKU

建築高等設計-都市設計-廢墟城市


一個沒有地點的地點,是最完美的異質空間

都市的成長無可避免是通往廢墟化的過程,基礎設施亦是支撐都市生存的條件。如何透過基礎設施了解都市,並透過異質空間產生新的生活想像。

議題思考

1983年台北鐵路地下化,市民大道讓出平面空間,理想上縫合了台北市南北向的流動。但交通流動所衍伸的快速車流對該街廓的居民而言反而是一座透明的厚牆,人們僅透過斑馬線短暫穿越此區。我認為高架橋並不該是切開都市紋理,橋下的留白應該被激發潛能。如何透過這彈性的空間,作為此區機能的補給或舒緩。

基地態度:高架橋是一道有透明度的牆/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基地態度:高架橋是一道有透明度的牆/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議題提問與思考

  1. 空間如何連結被切割的都市紋理? 作為都市空間的機能補給或舒緩,以時間軸去探討被需要的空間並轉換而產生
  2. 既有都市框架如何空間再造? 隨著都市逐漸廢墟化的過程,我想透過“易更新”,“容易置入”的裝置來解決空間上的問題。切開都市紋理的厚牆(也是我對高架橋與都市關係的態度)

基地位置

台北捷運的松江南京/南京復興/忠孝新生/忠孝復興所夾出的四方形為基地。基地的區域正是市民大道(上方為台北市東西向快速道路)與建國高架橋交錯之處。

分析

在全組分析基地的基礎設施時,選擇了高架橋作為研究對象。高架橋將基地分割成四個區塊,我們該如何面對?將在個人設計時提出看法。


圖片來源:TKU MA Studio 小組製作/_2021

圖片來源:TKU MA Studio 小組製作/_2021

依循柳公圳形成建國啤酒等產業,逐漸發展出鐵路、市民大道。歷經1983鐵路地下化、數座天橋拆除、高架橋興建而有了現在的都市紋理。那將來一百年這條橫跨基地的十字與被分割的四塊區域將會有甚麼發展?圖片來源:TKU MA Studio 小組製作/_2021

依循柳公圳形成建國啤酒等產業,逐漸發展出鐵路、市民大道。歷經1983鐵路地下化、數座天橋拆除、高架橋興建而有了現在的都市紋理。那將來一百年這條橫跨基地的十字與被分割的四塊區域將會有甚麼發展?圖片來源:TKU MA Studio 小組製作/_2021


一開始依照高架橋與周圍重要區域劃出十刀剖面,以使用者為LENS去過濾出每一個剖面會產生新的剖面,去思考可以放入哪些program去連結兩旁的活動。先看使用者主要分區在基地哪些地方,在依照對應剖面畫出使用者於此切片(也就是剖面)的使用可能性。

使用者為LENS過濾出每一個剖面所產生新的剖面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使用者為LENS過濾出每一個剖面所產生新的剖面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再將剖面重新帶入基地檢視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再將剖面重新帶入基地檢視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為了重新定義橋下活動,將高架橋兩區的空間數量做整理,以觀察如何在機能上補給或舒緩,也可看出活動對市民大道與建國高架的壓力。BEFORE是現況使用,AFTER是我希望置入活動以造成的擾動。

探討:市民大道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探討:市民大道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探討:建國高架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探討:建國高架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預期成果

以mapping重新詮釋我對基地的態度,也就是高架橋這個基礎建設在城市中是一座有透明度的高牆,然後再放入預設的活動預期他與周邊空間的對話。

第一張mapping重新詮釋高架橋這個基礎建設在城市中是一座有透明度的高牆,所以我將橋底下全部塗黑,斑馬線與等待紅綠燈的區域留白。中山女中雖然有大片空地,但不開放進入,因此全部塗黑。AFTER的mapping中,灰色為預期活動置入後可能對周邊造成的直接與間接影響。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第一張mapping重新詮釋高架橋這個基礎建設在城市中是一座有透明度的高牆,所以我將橋底下全部塗黑,斑馬線與等待紅綠燈的區域留白。中山女中雖然有大片空地,但不開放進入,因此全部塗黑。AFTER的mapping中,灰色為預期活動置入後可能對周邊造成的直接與間接影響。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策略

兩條高架橋底下最大的介面在於四條臨街面。整理出臨街面活動人潮在時間軸上的變化,重新審視原先預設的活動隨時間變動的可能性。

在台北朝九晚五的日子裡,印象最深的是街區的事件與物件會隨著時間軸產生伸縮。早上餐廳未開門,前面空地有早餐的攤販撐著大傘吆喝。傍晚攤車都回去了,餐廳拉起雨遮作為戶外用餐區。這正是街區使用的特色,活動隨著使用的的差異也相對應的改變。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在台北朝九晚五的日子裡,印象最深的是街區的事件與物件會隨著時間軸產生伸縮。早上餐廳未開門,前面空地有早餐的攤販撐著大傘吆喝。傍晚攤車都回去了,餐廳拉起雨遮作為戶外用餐區。這正是街區使用的特色,活動隨著使用的的差異也相對應的改變。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空間呈現

從前面的歷史分析中,基礎建設與政策隨著時間更迭,我想用吊掛與附加的結構面對城市逐漸廢墟的過程。人們越來越追求便利,空間的彈性需求也被看見。剖面上嘗試以高架橋為主要結構,構建是機能性可伸縮,甚至可直接延伸到住家陽台。右邊剖面帶入多層隔板因應不同時間做開關,區隔固定空間與臨時空間。

左為物流想像,中間為中山女高剖面,右邊為臨近商辦區域剖面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左為物流想像,中間為中山女高剖面,右邊為臨近商辦區域剖面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場景想像

先畫出對活動的想像,活動所對應的空間在都市中會呈現怎樣的樣貌。

透視圖再加上橋下空間的地下空間,不是基地破一個洞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透視圖再加上橋下空間的地下空間,不是基地破一個洞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以上為期中評圖整理範圍,須表示都市策略、都市態度與情境想像。下半學期將以此為基礎進行建築設計。明天(11/12)是期中評圖,害我今天雙十一都不能逛蝦皮,比因為正評不能過聖誕節還要傷心。為期七週的一週兩堂設計課真的很硬,而且老師很嚴格,平均上三堂課會有一堂覺得被念得狗血淋頭。但收穫很多,有把大學時期各科目融會貫通在一起的感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金六一-avatar-img
2021/11/14
或許得先確認你的用詞跟我的理解是否一樣,比如說「設計操作」這詞。不過,先說我的想法。 我覺得或許在這序列中缺了幾個步驟(在學術研究中的話,這指研究方法或研究架構,既然你已經是碩士了)。除了相關研究、文獻與設計的(盡可能地)回顧外,也包括了設計策略擬定與檢討(依據先前回顧的成果)。另外,我覺得這種尺度的都市設計很容易失去對實際狀況的理解與回應(基地分析),即便你已經試著以數據呈現十字分割的業種分佈,但是馬上就跳mapping(你的手法?)我會認為太快。簡言之,呈現業種(相信這確實只是妳設計所有成果中的一部分,也是很吸引人的圖面)跟你的設計關係在哪?你在這個設計中要探論什麼(研究提問)?有了研究提問才能擬定研究方法,接著才能執行(並測試你的研究方法)。 如果說順序的話,至少單線的思考邏輯已經不是碩士要有的思緒了,不斷地來回的迴圈檢視才是。 我想,研究架構或許該是:          議題        ⎾     ⏋   ⎧ 相關設計回顧 相關研究回顧   ⏋    ⎪    ⎿     ⏌      檢討   ⎪     研究提問(觀點)    ⎪ 你的分析(?)  |          檢討    ⎪     研究方法 ⏋      ⎪   ⎩      ⎿ 設計策略     ⏌             ⎪            設計手法             ⎪        快樂做設計(就是你的設計操作?)
張瑋凌-avatar-img
發文者
2021/12/30
研究方法的課就是研究方法 這堂設計課的話~~~目前偏向都市尺度>提出態度>program與手法回應>設計手法 其實老師就是每次都叫我把我的邏輯用A4貼出來 啊我就說講一遍 他就會說哪裡不順 然後把我的A4移來移去 畫來畫去 所以我也說不出他怎麼說明的@@ 因為我通常只得到 順 或 不順 以及 怎樣更好你參考看看 的答案
黃金六一-avatar-img
2021/11/14
或許可以藉這個例子推測台南的鐵道東移策略也將無法(如鐵路局與台南市政府所期望的)縫補台南東西間的斷裂,除非是中山站到雙連站那段的做法。這感想與文章主題無關就是了。
張瑋凌-avatar-img
發文者
2021/11/14
不知道老師對於“如何思考問題”有沒有什麼心得或見解,因為我好像很習慣「議題>分析>手法>設計操作」這樣的線性思考,邏輯順下來沒有問題,但如果從結果反推回去或中間過程互相檢討就會產生矛盾和不合理,論述不夠扎實,甚至相互打臉的情況。 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思考事情,好像做到的只是“想下去”而不是思考。
黃金六一-avatar-img
2021/11/11
一樣放在Q&A吧。學弟妹也會想知道的。
avatar-img
張瑋凌的沙龍
43會員
16內容數
>_為終端機的圖標,思想的問答平台。跨領域結合/ 程式語言/建築理論/數位應用/環境議題/機器學習/互動裝置/系統科學
張瑋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7/09
本篇提出虛擬設施以及結合都市既有設施的想法。利用攝影機是街道的眼睛,攝影機的存在除了讓沿街面店家的安全得到保障,路人也因為受到監視而感到安全。筆者希望透過街頭攝影機、姿勢追蹤等科技,創造MR互動裝置,形成都市感知輔助的虛擬設施。本篇文章想針對攝影機如何捕捉骨架、將實體環境偵測點加入現階段建築學子使用
Thumbnail
2023/07/09
本篇提出虛擬設施以及結合都市既有設施的想法。利用攝影機是街道的眼睛,攝影機的存在除了讓沿街面店家的安全得到保障,路人也因為受到監視而感到安全。筆者希望透過街頭攝影機、姿勢追蹤等科技,創造MR互動裝置,形成都市感知輔助的虛擬設施。本篇文章想針對攝影機如何捕捉骨架、將實體環境偵測點加入現階段建築學子使用
Thumbnail
2023/02/14
關鍵字:危險感知、數據分析、互動介面、機器學習 現今的公共空間時常存在潛在危險,危險感知通常來自心理層面的情緒知覺或認知。若是產生一個顯示認知危險的視覺地圖,並且當遊走在市街的使用者發現新的場域,能立即回報加入地圖資訊,成為一個及時回饋機制。
Thumbnail
2023/02/14
關鍵字:危險感知、數據分析、互動介面、機器學習 現今的公共空間時常存在潛在危險,危險感知通常來自心理層面的情緒知覺或認知。若是產生一個顯示認知危險的視覺地圖,並且當遊走在市街的使用者發現新的場域,能立即回報加入地圖資訊,成為一個及時回饋機制。
Thumbnail
2022/09/03
發展一種,教導機器學習人類辨識,作為設計發展的工作流程=影像大量截圖
2022/09/03
發展一種,教導機器學習人類辨識,作為設計發展的工作流程=影像大量截圖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基地被市民大道分為南北基地兩塊(圖2),北基地敷地較為完整,南基地則為一條線狀空間,直接銜接南港車站大樓。基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面對都市紋理、開放空間及上位計劃的不同的回應方式,各種配置與想像方案輩出(備註一),可說是一個可以好好細細品味的題目。
Thumbnail
基地被市民大道分為南北基地兩塊(圖2),北基地敷地較為完整,南基地則為一條線狀空間,直接銜接南港車站大樓。基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面對都市紋理、開放空間及上位計劃的不同的回應方式,各種配置與想像方案輩出(備註一),可說是一個可以好好細細品味的題目。
Thumbnail
都市的成長無可避免是通往廢墟化的過程,如何透過基礎設施了解都市,並透過異質空間產生新的生活想像。
Thumbnail
都市的成長無可避免是通往廢墟化的過程,如何透過基礎設施了解都市,並透過異質空間產生新的生活想像。
Thumbnail
如果可以跟42萬人說一句話,你會說什麼? 在川流不息的台北車站,都市裡最忙碌的轉運站,趕著上班的、沈浸約會的、期待回家的人們,很少有時間停留,甚至聽路邊的無家者說話。
Thumbnail
如果可以跟42萬人說一句話,你會說什麼? 在川流不息的台北車站,都市裡最忙碌的轉運站,趕著上班的、沈浸約會的、期待回家的人們,很少有時間停留,甚至聽路邊的無家者說話。
Thumbnail
都市縫合,是一個都市地理之中的概念,通常是指一個地理上的分界將一個區域切開來,界線的兩邊各自有各自的發展,但今天若將界線移除後,主政者開始試圖要將兩邊的差距弭平,或是要平衡兩邊的發展,使得從前這條界線所帶來的變化日漸縮小,這個概念叫做都市縫合,在台灣,這條界線通常指鐵路,因為台灣目前的鐵路都位於路面
Thumbnail
都市縫合,是一個都市地理之中的概念,通常是指一個地理上的分界將一個區域切開來,界線的兩邊各自有各自的發展,但今天若將界線移除後,主政者開始試圖要將兩邊的差距弭平,或是要平衡兩邊的發展,使得從前這條界線所帶來的變化日漸縮小,這個概念叫做都市縫合,在台灣,這條界線通常指鐵路,因為台灣目前的鐵路都位於路面
Thumbnail
經歷這樣激烈、漫長的抗爭,以及市民們的分裂後,我們不禁問:這樣的規劃真的可以帶來更好的台南市嗎?台南市到底需要什麼?台南市的未來,到底有什麼期許和願景?
Thumbnail
經歷這樣激烈、漫長的抗爭,以及市民們的分裂後,我們不禁問:這樣的規劃真的可以帶來更好的台南市嗎?台南市到底需要什麼?台南市的未來,到底有什麼期許和願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