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打點家庭伙食材料的中堅份子還記得去年2,3月的香蕉價格嗎?比照一下今年的香蕉價格,您發現了什麼嗎?(註:去年每台斤約13元,今年每台斤約39元)
金虎年拜年的熱門伴手禮,居然是【雞蛋】!What !?沒想到行政院凍漲政策之下,蛋價卻依然每公斤上漲2元!
風水輪流轉,去年【漲股票】,今年【漲消費】,還要面對每年的漲年紀/漲餘命/漲皺紋,人生真的好難啊!
2022年Google關鍵字首推【漲】
到底什麼是通膨呢?白話就是「東西變貴了」。
到底什麼是通膨? 去年的通膨跟今年的通膨成因是一樣的嗎?
通膨(inflation)是指「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期間內,持續以相當的幅度上漲」或是「等值的貨幣,其購買力持續性的下滑」,白話就是「東西變貴了」或是「付出一樣的錢,但買到的東西變少或變小了」。
到底通膨的定義是什麼呢?「一段時間」「一籃子的商品或服務」「價格全面上升」,通常可以量化的數據有3項:消費者物價指數(簡稱CPI)、生產者物價指數(簡稱PPI)、躉售物價指數(簡稱WPI)。這3項統計數據分別代表什麼呢?CPI是觀察「家庭購買的東西」價格的變化;PPI是觀察「鐵礦/石油/原料...」價格的變化,WPI可以看到「零售商所支付的批發價格」的變化,也就是從「消費者」、「生產者」、「中間商」等3大面向,來看全體商品或服務的價格變化趨勢。
台灣真的有通膨嗎?
主計處資料顯示,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今年1月公布的數據為2.84%(其中食物類漲幅3.75%),通常物價指數當中對民眾們生活影響最大的兩項就是食品與油價,容易受到季節因素短期大幅波動,所以政府評估的是核心物價(扣除蔬果及能源價),因此時常會有民間與官方數據感受的落差。【註:各國普遍對於2%以內的通貨膨脹率視為對經濟是溫和成長的。】
我們來細看各項統計,到底有沒有通膨呢?根據主計處資料今年1月資料顯示,過去6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1.85%(其中,蛋類+13.28%、蔬菜-14.10%、水果+16.04%、住宅維修費+3.81%、油料費+5.8%、個人服務+25.85%...),跟日常生活相關的居然只有蔬菜跌價14.10%,其餘都漲漲漲!
至於躉售物價指數(WPI)呢?因為反映的是廠商進貨成本,因此可視為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先行指標,根據主計處資料今年1月資料顯示,過去6個月躉售物價指數(WPI)+4.35%(其中,石油及天然氣+21.44%、食品及飼料+5.21%、石油及煤製品+15.83%、基本金屬+5.56%、金屬製品+6.01%、水電燃氣+3.15%)。真的是嚇屬寶寶了!最前端的廠商進貨成本增加,一般除了廠商念佛自行吸收以外,不外乎就是轉嫁消費者。相信通膨的問題,現在只是開端!?
而更嚇人的數據來了~今年1月份的躉售物價指數相對過去一年漲幅為+10.83%,而消費者物價指數相對過去一年的增幅僅為+2.84%,顯示企業增加的營運成本,尚未完全反映在消費者端,今年的物價增幅可能會炸開!
【註:拍照紀錄的當下,悄悄發現,2/13-2/25,過往蘋果100元6顆變成5顆了!想當初前年是7顆。】
更誇張的沒有在照片內; 2/13-2/25 一樣100元(蘋果卻少1顆)
通膨來了,看是誰吃掉誰?
到底是您被通膨吃掉(受害)? 還是通膨被您吞掉(受益)?
您是接受價格的那一方(受害)?還是制定價格的那一方(受益)?
看您站在哪一個角度呢?或是產業鏈的上游?中游?下游?
如果您是賣東西的人,應該是笑呵呵的,因為可以趁機漲價,但漲過一個砍展,會賣不出去,受害的反而是自己。
如果您是買東西的人,可能更會精打細算,多加考慮(加價買/少買一點/不買);消極的人默默承受,積極的人想方設法讓收入或可支配所得變多。
誰吃下「通膨」呢?上游原料「漲價」,中游下游「吸收」或「轉嫁消費者」,通常最後這個食物鏈終端就是「消費者買單這一切」。
因此,抗通膨經濟學,應該是今年最流行的一項學問之一!
抗通膨經濟學
股神巴菲特說過如何抗通膨?一、投資自己、二、投資好公司。
如果以【時間】的角度來看,投資時間在有效益賺錢或是讓資產增值的地方或是先儲值自己的本質學能或是斜槓才能。
打不贏的話就加入他,如何跟【通膨同一陣線】,也是一個很棒的方法!
如果以【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錢不能只放在銀行。舉例說明,100元放在銀行1年後變成101元,但衛生紙1年後變成102元或103元,也就是說錢存在銀行一年後產生的孳息已經敵不上物價的上漲。而哪些資產類別有機會受惠於通膨年代呢?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去關心與了解的。
總而言之,抗通膨經濟學3大課題就是:投資自己,加入通膨陣營,資產配置。
常見的抗通膨投資工具有哪些?
- 股票。
- 房地產。
- 原物料。
- 會長大的資產。
- 穩健的現金流。
根據各項資產類型,比方說銀行存款、保險、債券、股票、黃金、房屋、土地、原物料...等,每一個都受到無風險利率(長期利率,一般都是10年期國債為基準或是短期利率,台灣是364天期定存/國際是2年期美國公債),來決定投資的配置或是策略。
過往有一群人,本金放在政府或公司的專戶,每年有18%的優惠利率或是4-8%的員工優惠存款,不用特別理會通膨,因為銀行的利息足夠花用。
在疫情發生之前,根據主計處歷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近60年為3.98%/近40年為2.37%/近20年為0.98%/近10年為0.9%)。【註:官方資料追蹤的項目很多,不一定跟民眾關心或感受的相同】
而COVID-19之後,全世界的經濟局勢大為改變,因為FED的無限QE、供應鏈的扭曲斷鏈、各國政府推動基礎建設...造成全面性、全世界的大通膨時代來臨!任何一個風吹草動,都會對全球的經濟造成巨大影響。
雖然說過去10年台灣整體的通膨沒有很明顯(最明顯應該就是房價跟珍珠奶茶了),但這一兩年我們生活在台灣就可以很深的感受,手搖飲=一個便當錢,屢見不鮮,不一定是因為原物料上漲,也多了一部分的防疫經營成本。因此未來的長期通膨率可能3-4%都不算太誇張,所以如果我們放在銀行的存款利率沒有辦法超過3-4%,勢必要尋求更好的資金投資管道。
如果通膨是過去式,我們可以緬懷;
如果通膨是現在式,我們可以忍耐;
如果通膨是未來式,我們就要面對!
而以【資產配置 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看,股票、房地產(房屋及土地)、具未來趨勢的原物料,應該是抗通膨的投資3大將!
抗通膨經濟學3大課題:投資自己,加入通膨陣營,資產配置。
抗通膨的投資3大將:股票、房地產(房屋及土地)、具未來趨勢的原物料。
結語
透過眾多的數據顯示,今年的通膨應該會很嚴峻,即便軍公教加薪4%,那種預期心理,廠商的成本也未完全反映,加上全球的疫情仍在進行當中,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簡稱OECD)就發布報告認為全球供應鏈中斷2022年仍將持續,顯而易見的,外在、內在的環境都導致通膨勢必發生。
除非您的薪水很高很高很高,股票很賺很賺很賺,事業分紅很多很多或是有很多,有整條馬路的房產在收租。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我們應該要研究投資理財,並且多一分心力花在提升自己的財商能力,投資理財的想法,思考如何對抗通膨的方法(建議可以參考筆者提供所提供的抗通膨經濟學3課題及投資通膨的3大將)。
任何投資都會有風險,風險始終存在,只是看我們如何用智慧及經驗或是資產配置的方式,把風險分散掉,通膨年代最害怕的就是錢只躺在銀行吹冷氣,而我們卻為了省錢不開冷氣,為了生活承受各種經濟壓力。如果覺得老闆不會加薪的話,想辦法為自己增加額外的工作機會或是更多的收入。若暫時沒有對策的話,先幫自己的想法/腦袋儲值!
最後,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站在【通膨同一陣線】,而不是被通膨給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