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

含有「成績」共 38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在東京馬拉松跑出一個不俗的時間,當時腦海裡有一個疑問,究竟這是我自從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最快的時間,還是我這六、七年以來最快的時間呢?決定花一些時間去整理一下過往的記錄,發現原來⋯⋯
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考好成績?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疑問……特別是辛辛苦苦在準備公開試的你~這麼辛苦是為了什麼?!
Thumbnail
限時公開
多層次模型中的 Random intercepts model with level-1 predictor 是層級 1 預測變量預測層級 1 結果變量的模型。本文將介紹該模型的一般方程式,並實際用R語言進行分析。最後介紹ML和REML估計法選擇。
Thumbnail
決定鋼琴老師時,除了車程距離、老師的學經歷、教室環境、教學理念與成績等等,價格也是很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 當然很多老師會以自己的學經歷來定價,從最高價位的大師級、海外歸國、大學教授等等,一堂課大約幾千元,再者音樂碩、博士、國、私立音樂科系、非本科系等等以此漸漸降低價位。 但是撇除老師沒有
為什麼不拿一個更好的名次? 「老師,為什麼你堅持要讓那些人上台比賽呢?」那一年我才國小五年級,滿臉困惑地問著歐老師(國小直笛團的指揮老師)。 「你不是說,最好的比賽人數是16-18人,聽起來演奏的聲音才不會太吵雜,那為什麼還是要讓那些會影響我們團體成績的人上台呢?」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
Thumbnail
有幸在113年地特四等文化行政類科上榜,真是出乎意料之事,倒不是說沒有想像過能上榜,而是因為這是我在努力備考多次後,真正意義上的一次裸考,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付出不少心力,以文字記錄下來,和大家共勉之,因為想一併記錄考試歷程,個人史的故事篇幅有點多,想看備考方向分享的同學可以直接跳到文末。
Thumbnail
唉…那件事真的太讓人心痛了,一想到是一個還在青春年紀的孩子遇到這麼殘忍的事,心裡真的很不是滋味,身為媽媽更是難以承受那種不安和擔憂。那不只是新聞,而是我們每個爸媽心中最深的恐懼:孩子在外面是不是安全的? 這個現象,我真的有感。 越來越多家長選擇讓孩子考私中,除了學業考量,更大一部分真的就是**「
王鷹豪被譽為中國魔方界的傳奇教練,曾培養出多位三階魔方世界冠軍級別的選手。這些徒弟不僅在比賽中屢創佳績,且各自在解法風格和速擰技巧優化上獨樹一幟。下面將分別介紹王鷹豪幾位最頂尖的三階魔方弟子:王藝衡、曹豈嫻、張博藩、耿暄一,並比較他們的成績、主要解法、風格特色以及與其他頂級選手在速擰技巧上的差異。
Thumbnail
上一章,我們學會用數據說真話,把邏輯從直覺升級到量化,讓決策更硬核。但生活中有些問題,光靠數據還不夠——特別是當你面對的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活生生的人。比方說,你跟同事搶升職、跟老闆談加薪,或者跟朋友爭資源,這些都不是單獨的選擇,而是跟別人的選擇糾纏在一起。這時候,你需要「博弈的智慧」,用邏輯預測
前情提要:本篇文章意旨為客觀、理性地討論原住民升學制度(意指外加名額與分數加權),若為有意煽動族群對立、特定方仇恨情緒者請不要閱讀本篇文章。
Thumbnail
正人君子-avatar-img
2025/03/19
Haz-avatar-img
2
支持種族偏袒方認為:「一個人有許多『自身無法控制的先天因素』,例如智商、天賦、出生地、原生家庭、身體素質等等,因此種族並不是唯一『不公平』的條件」 事實上我認為這也可以作為反方論證,一個人無法控制的先天因素有這麼多,那憑甚麼只有原住民身分的人可以擁有這個管道的使用權?就以出生地來說,台灣東部的學生擁有的整體資源都比西部少,那為什麼只有原住民生能擁有這樣的幫助?同時,這也讓我想到2023年美國大學錄取爭端的官司中,Roberts大法官寫道:「審查學生申請文件的基準,必須是學生的個人經驗(Experiences as an individual),而非種族。」這些都值得我們重新回頭去看,升學優待政策的設立是否合理。 恰巧上文提到政策的其中一個目標是文化傳承,但卻造成同化現象。補充說明我的觀點,在現今原住民生升學的主要管道中(繁星、個申、分科、師資培育或醫事人員獨立招生),只有分科測驗是需要族語認證的,其他都是有身份就能使用,而當中成績越好的原住民生競爭力越強,換句話說,這是在變相鼓勵原住民生重心放在主流教材,但我們的主流教材不還是中文、以中文為主題思想的東西嗎?那這不就變成了包裝成文化傳承的同化政策? 也就是說,其實這個制度存在很多值得討論的問題,但目前這就像禁忌話題,反方也容易被弄的一身腥,導致制度只是被各大教育者吹捧。 總而言之,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希望更多人能正視政策問題,而不是一味的吹捧這個制度或是認為討論即歧視。
Haz-avatar-img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