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2022/2/24俄烏戰爭
破曉,
帶來的不再是希望,
而是死神的呼喚。
天空上砲聲隆隆,
那專屬於熊的惡意。
為的是掌控能源市場,(參註一)
恐慌、惶懼在人心中擴散與蔓延,
復仇的種子又再度種下,
只待未來的一天茁壯發芽。
來自歷史幽魂的纏繞,(參註二)
地緣政治下的犧牲者,
記憶與遺忘的黃金交叉,
政治理性算計奉行的班德拉英雄論爭議,(參註三)
再度進行一輪民族主義的洗滌。
所謂想像的共同體,
於原生論、建構論相互遊蕩與徘徊,
只在被需要時需要。
彼端的大部分人,
也許不在意一條條鮮活生命的消逝,
因為傷亡不過冰冷數據上的一行字,
比不上綠盤影響戶頭裡的錢,
因為錢影響生活品質與心情起伏。
祈禱,兩樣情,
冀求他國的國際馳援,
換來的是他國又一次的祈禱。
併吞成功與否,(參註四)
在於原則的堅守與自身反抗力度,
而非虛無飄渺的承諾。
或許正如黑格爾所云「人類從歷史上學到的教訓,就是人類不會從歷史上學到任何教訓。」
而戰爭從來沒有勝者,只有輸家。
註一、
1.油氣外銷約占俄羅斯60%的出口收入並支應40%的總預算支出。
2.其中一條穿過白俄羅斯境內,另一條必須經過烏克蘭,俄羅斯每年必須付給烏克蘭約20億美元過境費。
3.因此一旦出口到歐洲市場的銷路受阻,將威脅俄羅斯經濟安全。
4.布蘭特油價於2/24號衝上105美元。
註二、
1.17世紀的俄土戰爭導致東烏的政治認同傾向發生改變,
2.18世紀的宗教分歧(東正教vs天主教)
3.20世紀的歐洲火藥庫
4.1930年代共產主義(史達林)造成的大飢荒
5.1991年獨立,脫俄入歐想法萌生
6.2014年俄烏戰爭(曠日持久的低強度的混合戰爭)
7.2022年俄烏戰爭2(正式大規模入侵)
註三、
1.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十一章〈記憶與遺忘〉中提到「娘子谷大屠殺」(巴比亞大屠殺),與班德拉執政時密不可分。
2.單純責怪「納粹」,卻強調因為「被壓迫」的痛楚,而雙重標準地淡化班德拉主義內的「共同夥伴關係」,轉嫁共同暴政到納粹,不過是因為不敢面對現實不堪的真相。
註四、俄併克里米亞
1.源起於 2013 年底烏克蘭國內爆發重大政治抗爭,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垮台,引發克里米亞境內多數原本國家認同就傾向俄國的民眾不滿,加上俄羅斯長期以資訊戰影響克里米亞民眾,更於 2014 年 2 月下旬派遣特種部隊潛入克里米亞結合民兵佔領機場及議會等重要設施,因而迅速就完成初步控制。
2.隨後,克里米亞境內親俄政治勢力在議會推動「脫烏入俄」公投案,並在後來的公投中獲得 9 成以上民眾同意加入俄羅斯聯邦,俄國僅耗損極少的軍事成本、未遭頑強抵抗,就完成併吞克里米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