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朱家的紀錄片現正上映,雖是紀錄朱家,但是我們與她們經歷過的一樣歷史,大陸來台,在台生根,開放探親後的聯繫,外省人本省人家庭。也是一樣為人子女,卻不了解父母的盛年風華,長大後忙著自己的事,停下來看父母時只見到白髮老人了。除了一生修一藝,這部分亦讓人十分動容。朱家的紀錄片,文學作品及態度當然是重點。汗顏自己似乎沒讀過當代重要文學家的作品,以前的我究竟在看甚麼書啊。。。。
在並不是有很多課外讀物可以看的小時候,卻像是無師自通般的文筆還可以。常常被老師推去參加作文比賽或是在課堂上讚揚我的作文功課。自己也很喜歡寒暑假的作文作業,拿著四開圖畫紙邊畫邊寫的創作著自己的小書。記憶中小學除了亞森羅蘋、魔衣櫥、好像沒看過甚麼太多的故事書。
青春期的姐姐最討厭人家動她的東西,我偏偏會去偷翻她的書,她看張愛玲、三毛、溫瑞安、倪匡,也跟著看了遍,也許是年歲不到,無法理解,一點都不喜歡。還不如男同學塞給我看「如來神掌」精彩。升學的學生是沒有時間看閒書的,直到大學考試完等開學期間,把金庸全套、紅樓、三國、西遊輪個看過。也記不得何時跟著看暢銷的「海水正藍」,「千江有水千江月」這類,時間就這樣地滑入另一個世代。
後來因為職業的養成,工作的訓練,寫公文、應用文,能一個字表達的就不多寫二個字,講邏輯說理。某一日赫然發現給朋友的卡片或信就像是篇應用文的制式,寫不出感情,突然意識到,完了,我不會寫抒情文。這並不是甚麼人格缺陷或弱點,但就覺得不應該是這樣,應該要練習,要可以表達自己的情感。於是在網站部落格裡開始從記敘文寫起,雖然還是無法抒情,有幸被很有眼光的某報的主編收錄過幾篇。隨著網站結束營業,部落格的書寫也告終。而臉書/IG的興起改變了書寫風格,停駐瀏覽一則貼文的時間有限,越寫越短,越來越速食,越來越多複製貼上拼湊的貼文,越來越禁不住咀嚼了。
朱先生說「唯有文學,不能平凡」,朱天心女士說寫作善待她,性格上的缺點都可以成為寫作的養分,朱天文女士則是說,時間不可逆,世事不可逆,但是寫作可以。我想試一試,雖不以此為一生志業,然是否可以找回在成長過程中,被環境、被家庭社會、被教育、被挫折、所磨掉、所修剪掉,所捨棄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