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羅現有的記憶,找不到爸媽幫我洗澡的蹤跡,唯一記得的是,每到冬天,早起的爸爸便會在洗手台調好溫熱的水,再溫柔的喚醒我和哥哥,叮囑我們眼睛要洗到、嘴角也要洗。
國小以前,都是阿嬤幫忙洗澡的,有時,阿嬤會放我和弟弟一人一個水盆,然後就先去煮晚餐,等我們玩夠了,再幫我們用毛巾東搓搓、西搓搓。
粗糙的毛巾滑過臉頰與耳道,再向下搓揉手臂與掌心,阿嬤的手勢俐落又強勢,每次洗澡,都在心裡默默的祈禱,希望可以逃過這位「大魔王」的手掌。
與弟弟相差四歲的我,最親暱的時光,大概就是那段一起洗澡日子了吧。弟弟對濺起的水花有異常的好感,手掌拍打水面加上我自製的配音:「兜、兜、兜、ㄎㄧㄤ!」就能讓他咯咯咯地笑不停,而令我覺得好笑的,是弟弟總是可以這樣一路笑到洗完澡。孩提時的快樂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在我國小二年級時,我們全家搬去了距離阿嬤家走路五十公尺的新家,在那個家裡,我們學習用蓮蓬頭替自己洗完澡,起初很不習慣,就連媽媽特地為我們挑選的乳膠床墊,也被嫌棄的不行。在剛搬新家的那一年裡,我和弟弟有時會「逃家」,只為了睡在沒有鋪床墊的木頭層板,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得以換來一覺好眠。也或許,是因為有阿嬤在身邊才安心。
隨著時間的挪移,我們都越來越習慣新家的一切,包括有中島的廚房、包括飲食習慣、當然也包括「用蓮蓬頭洗澡」這件事。阿嬤的時序是依著二十四節氣在運行的,國中以前,每到端午節,阿嬤總會喚我們回去洗艾草澡,除了艾草令人熟悉且平靜的味道,看著越來越小的浴室,很難想像我以前是怎麼塞進這個臉盆裡的?爸爸會說:「是你長大了!不是浴室變小了!」這句話雖然簡單明瞭,卻對小小的我的內心世界激起了莫大的漣漪:「原來....我們是會一直、一直長大的嗎?」原來,長大不只是會學習、了解越來越多事,而是對空間感也會有所錯落。
一直以來,我對阿嬤家浴室的空間配置,就是有兩個臉盆,我和弟弟都坐在裡面,甚至還可以再放一個阿嬤幫我們洗澡!但是長大後,每次站在裡面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光是一個人獨在待在裡頭,就覺得好臃擠、好臃擠。原來,不是浴室變小了,是我對那個空間的想像,全然的停留在幼稚園時期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