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愚人節,所以說點想說的|青春解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如果分享的結果只是為了分享,而不想對回應有所回覆,那分享還是分享嗎?所以「分享」這件事本身是非常具有權力位階的。我分享,所以你們要看,但我沒有要回覆/我選擇不回覆。還是說,欲言又止的暫緩回覆。思考再三最後選擇不回覆。

可是這樣其實才是對的。對吧。因為注意力在這時代是稀缺資源,文字的普及與氾濫作為今日大眾溝通傳遞的媒介,字裡行間、一字一句、一撇一捺,都需要被貢獻時間金幣。

所以說,「分享」這件事本身不在於你看見了什麼、你了解了多少,而是我想告訴你什麼、我想讓你知道些什麼。「我」永遠是主體。


分享就是在塑造,不只是塑造出他人眼中的理想型,也是塑造出自己想像中的樣子。

家是心裡的延伸,我們分享很多光鮮亮麗的外在,像是在外用餐、在外遊玩、在外的裝扮、在外的談吐互動。但我們鮮少分享在「家」這個空間獨處所呈顯的樣子。

我喜歡談論空間,我喜歡人文地理學不斷地談論空間中的權力。我們,之於空間,如何相互支配。


越是喜歡一個人,就越想要了解他的生活,就會想辦法從他的文字裡、相片裡盡可能找出些貓膩與相似性。好似讀久了,就讀懂了。可是那只是他對於外在世界的呈顯。


我過去有某一段時間很喜歡「體驗」這個詞。甚至可以說我信奉「體驗」這個價值系統。我認為人生就是來體驗的。

可是我在某次看到了一則觀點分享,文章中說「體驗」其實是最毒的心靈雞湯。因為如果將體驗作為目的,才是一種限制。會誤以為凡事有「體驗到」就好了。殊不知正是這種易於滿足,才造成了沾沾自喜的貧脊。

可是貧脊不好嗎?沒有擁有過豐盛,就不會有相對的貧脊。人生所有的得失都是比較出來的。


最近看了公視誰來晚餐的「賺錢和理想人生?一家三口存款五萬,客廳有榻榻米和日式地爐【誰來晚餐16-2】」這集:

這一家三口人,每個月總是生活在低於五萬元新台幣的中低收邊緣,住在租金八千元的房舍裡,但是看得出來,除了沒有錢,他們生活的非常富足。

因為家,是心的延伸。他們的家,不是家徒四壁,不是一般常態看見的極簡,而是別緻素雅、擁有他們用心生活的痕跡。每個角落都具有禪意。


這社會有好多問題都源自自欺欺人,最後只好自娛娛人。愚人節的用意,是否也在於,在這一天,好好的開個玩笑吧。

生活在金山的這家人,每月僅擁有五萬元的可支配額度,但是除了錢,他們卻真的照顧好了方方面面。不過度消費、不消費不需要的東西、清晰知道真正的需要。

從播出三週觀看次數122萬,還有留言數2808則就可以知道,台灣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嚮往著這樣的生活樣態,包括我。

所以呢,我們為什麼放不下?為什麼在重複確認需要之後,仍然會把不需要的東西帶到身邊、放在房間,最後又捨不得丟棄、無法放下。


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未來嚮往的生活與願景,愚人節快樂。



raw-image
avatar-img
216會員
224內容數
關於影像的省思,也關於在生活裡浮沉的方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laydee-avatar-img
4 天前
予晞🌸-avatar-img
1
很喜歡你的反思,謝謝分享!
予晞🌸-avatar-img
1
予晞🌸-avatar-img
發文者
4 天前
Claydee 愚人節快樂,哈😆🫶🏽
予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年輕人在職場上面臨的困境與價值觀轉變,以及如何平衡個人理想與產業發展的需求。文章以自身經歷和觀察為例,分析了傳產的困境、勞工權益與公司發展之間的關係,並鼓勵年輕人積極尋找與自身職涯理念相符的工作,為產業發展貢獻力量,並在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文章探討成功背後的努力與幸運的關係,以及如何看待「鈍感力」。作者反思「鈍感力」並非解決內耗的良方,更重要的是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保有真切的感知與愛,並透過技能提升,打造獨特人生。
本文探討夢想、自我認識與社會資本的關係,並以作者自身經驗,觀察雞群行為來闡述社會現象:少數人勇於探索,少數人墨守成規,多數人則在習慣中平庸度日。作者反思自身飲食習慣與社會環境的影響,並以青春迷茫做結,點出成長過程的體悟。
社畜日常與職場困境:忙碌的一天,從會議、拜訪客戶到處理行政事務,並抒發了在高壓工作環境下的委屈與無助。作者反思了華人社會的道德教條與人情世故的複雜性,並從閱讀《職場不是自助餐》中獲得啟發。文章也探討了現代教育體制中「做學問」、「做事」、「做人」三個階段的次序錯置,導致許多大學生畢業後在職場上遭遇困境
天氣很冷的時候,心情也會陷入一種陰鬱。好似未來和這霧茫茫的天空一樣,呈現著灰色調。 成長的陣痛期是什麼?是當目標逐漸明確之時,有很想完成的事情時,深感自身能力跟不上想要做的事,跟不上商業環境下快速變動的談判與決策思維。 職場是一個論功行賞的地方、拿產值換錢的地方。《職場不是自助餐,哪能只挑你要
連續週末兩天的馬拉松式社交,真的讓我這個高敏人感到非常消耗!整個人的能量像是被掏空一樣。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年輕人在職場上面臨的困境與價值觀轉變,以及如何平衡個人理想與產業發展的需求。文章以自身經歷和觀察為例,分析了傳產的困境、勞工權益與公司發展之間的關係,並鼓勵年輕人積極尋找與自身職涯理念相符的工作,為產業發展貢獻力量,並在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文章探討成功背後的努力與幸運的關係,以及如何看待「鈍感力」。作者反思「鈍感力」並非解決內耗的良方,更重要的是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保有真切的感知與愛,並透過技能提升,打造獨特人生。
本文探討夢想、自我認識與社會資本的關係,並以作者自身經驗,觀察雞群行為來闡述社會現象:少數人勇於探索,少數人墨守成規,多數人則在習慣中平庸度日。作者反思自身飲食習慣與社會環境的影響,並以青春迷茫做結,點出成長過程的體悟。
社畜日常與職場困境:忙碌的一天,從會議、拜訪客戶到處理行政事務,並抒發了在高壓工作環境下的委屈與無助。作者反思了華人社會的道德教條與人情世故的複雜性,並從閱讀《職場不是自助餐》中獲得啟發。文章也探討了現代教育體制中「做學問」、「做事」、「做人」三個階段的次序錯置,導致許多大學生畢業後在職場上遭遇困境
天氣很冷的時候,心情也會陷入一種陰鬱。好似未來和這霧茫茫的天空一樣,呈現著灰色調。 成長的陣痛期是什麼?是當目標逐漸明確之時,有很想完成的事情時,深感自身能力跟不上想要做的事,跟不上商業環境下快速變動的談判與決策思維。 職場是一個論功行賞的地方、拿產值換錢的地方。《職場不是自助餐,哪能只挑你要
連續週末兩天的馬拉松式社交,真的讓我這個高敏人感到非常消耗!整個人的能量像是被掏空一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這些人每每面對到紛爭,分明有更好的選擇,就是不選,偏挑那種最糟糕的處理方式。
Thumbnail
在人類圖裡,所長分享了告知的重要性,讓事情有心理準備發生。除了顯示者以外,其他人也喜歡發起事情,但結果能否承受就看個人了。所以在執行非自己策略時,告知與發起就成了重要的議題,可以為非顯示者類型的人帶來更多機會。告知也許是一種方法,讓我們更認識自己。
Thumbnail
溝通、談判的目的,不是「獲勝」,是取得共識。懂得多的人,反而需要負擔更多的溝通成本。
Thumbnail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 怎麼說應該都能明白這個道理。
原來往往時時刻刻都逼迫、說服自己產出文本時不要陷入老生常談的陳腔濫調中
Thumbnail
透過這些人演繹的生活知道社會規則很無趣,也沒有讓有所遵循的人過出思考自己是什麼的生活。
Thumbnail
人生僥倖活到現在的我有個感想就是「不要說教」 而不是「不要在不該說教的時候說教」 而是盡量把「說教」 改成「分享」or「建議」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人際關係,生活觀念和健康觀唸的文章,反饋社會擁有的不足和問題。作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指出許多存在的問題需要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這些人每每面對到紛爭,分明有更好的選擇,就是不選,偏挑那種最糟糕的處理方式。
Thumbnail
在人類圖裡,所長分享了告知的重要性,讓事情有心理準備發生。除了顯示者以外,其他人也喜歡發起事情,但結果能否承受就看個人了。所以在執行非自己策略時,告知與發起就成了重要的議題,可以為非顯示者類型的人帶來更多機會。告知也許是一種方法,讓我們更認識自己。
Thumbnail
溝通、談判的目的,不是「獲勝」,是取得共識。懂得多的人,反而需要負擔更多的溝通成本。
Thumbnail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 怎麼說應該都能明白這個道理。
原來往往時時刻刻都逼迫、說服自己產出文本時不要陷入老生常談的陳腔濫調中
Thumbnail
透過這些人演繹的生活知道社會規則很無趣,也沒有讓有所遵循的人過出思考自己是什麼的生活。
Thumbnail
人生僥倖活到現在的我有個感想就是「不要說教」 而不是「不要在不該說教的時候說教」 而是盡量把「說教」 改成「分享」or「建議」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人際關係,生活觀念和健康觀唸的文章,反饋社會擁有的不足和問題。作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指出許多存在的問題需要關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