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絮叨一下:
單篇投稿、徵文,對於一個寫手而言,並非難事!但主題策展的「7天日更」真是大挑戰:要有足夠的故事、足夠的時間、足夠的毅力……
最期盼有足夠的讀者啦!下次主題挑戰見!
童工不違法
在討生活不容易的年代,對孩子的教養偏向野放式,只要沒病沒痛,就放任孩子在田野間奔跑。但在農務需要人力時,在可以賺錢貼補家用時,再小的孩子都要出動上工。那是一種「要吃就要會賺」的概念傳承!
撿柴火〈特別是雨後〉:被打落的竹子、樹枝,曬乾後是煮食時的免費柴火。
撿大鍋牛〈也是雨天過後〉:處理好的蝸牛肉炒蒜頭、辣椒,最後要加個九層塔更夠味。內臟剁一剁,留給家鴨當超級營養品。

撿雞毛與鵝毛:那時有人會騎著腳踏車,繞著各個村莊來收購動物羽毛,他們特別愛漂亮的公雞羽毛,通常拿去做成雞毛撢子,而雞、鴨、鵝毛是分類、分價收購的,純白的鵝毛價錢最高。

削白蘑菇:三叔公家有養菇寮,用竹竿為骨架,再用乾稻草或菅草當屋頂及四周牆壁遮光,以利菌菇生長。那時只有白色的洋菇,我們用台語稱牠為「松茸」,但與現在高貴的食材松茸,只是同名而已!收成時期,主人要依收購方的要求,削去白蘑菇的菌絲體和菌托〈台語統稱蒂頭〉,但因為外銷要求尺寸嚴格,所以通常有部分的菇柄也會一起被削去,小孩們便奉派去排隊接蒂頭,目的就是要撿那僅有的小段菌柄回來炒菜。
除此,採收期一過,下一期菌種還沒布置前,菇寮也是我們官兵捉強盜的戰場,裡面很暗,靠著稻草間隙透進來的微弱光線,增加躲藏與追捕的難度,而且竹架一層一層的,考驗攀爬技術與膽量,也是我們拿來較量的!只是大人不喜歡我們進去玩,聽過『火燒菇寮』這個謎面嗎?謎底是:全無望。一把火就完蛋了,大人很怕我們不小心玩起火來就糟了!

撿瓶蓋(台語的瓶蓋=罐塞仔)
特別是喜、喪辦桌時,地上會有瓶蓋,小孩會搶著撿,雖是量少錢少,但在那個年代,很多零嘴也僅僅是以「角」來計價賣出的呀!
客廳即工廠
我做過的代工不計其數,編繩結、入曬衣夾的彈簧、聖誕燈、登山用火柴、鉛筆盒的磁扣、外銷花盆吊架、羽球和網球拍穿線,賺的都是小錢,對我而言,能用時間與勞力換取金錢,為何不做?
新三年、舊三年、積攢足夠又三年
你聽過洗磚頭嗎?那也是很古老的故事,老人家常有一句話:「生吃都不夠了,還想要儉錢。」意思是眼下生計都很困難,哪有閒錢儲蓄。因此,如果想蓋新房子或想翻修,必須一年一年計畫,分年段把所需磚塊慢慢積攢下來,過程中,磚塊風吹雨淋的,會披上厚厚的青苔,不知大人是心疼,還是看不下去辛苦攢的磚塊就這麼被玷汙,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派我們這些童工去洗磚頭!
日子還是需要瀟灑的過;而且要過得很瀟灑
想不透,沒上過學、沒學過國語的老阿公、老阿嬤們,怎地?脫口而出便是一籮筐的人生哲理,還有「一拖拉庫」說不完的俗諺!
我的爺爺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隨口吟誦著一首詩,而且永遠就這一首,內容是這樣:「家住逍遙一點紅,飄飄四海影無蹤。兩歲孩童千兩價,保主跨海去征東。」據說這是當年唐太宗夢得一員白袍小將救駕,從而解夢覓得良將薛仁貴的詩句。阿公高興的時候唱、喝酒時更愛唱,這首詩讓我回味至今!
* 7天日更,終於完賽……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