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叨一下:
回憶不一定篇篇珍貴,但確實是無法複製的歲月。今日的生活富庶至此,便很難再去想像往昔的困頓!
您,一定有注意到,衣褲故意有破洞,是現代服飾的一種灑脫、一種時髦、一種設計感、一種時尚,總之都是正向的。可是在50年代,物資相當缺乏的清貧日子,衣褲的蔽體、禦寒功能,遠大於流行追求;特別是家裡孩子生得多的家庭,吃飯都成問題,哪還有能力購買新衣裳。那時,國語課文曾有:「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我們雖然沒錢,但也是會期待的,期待接手哥哥姊姊的制服,甚至鞋子,滿足過年的新希望!
承接兄姊的衣裳,總見得到母親加工再加工的痕跡,不是補片就是補丁,不是剪接長度,就是替換縫製學號。那個年代幾乎大家都如此,也就不覺得丟臉了。
當時塑膠鞋是比較常見的鞋子,耐穿、止滑、又比較便宜;但是我們仍捨不得穿,規定要檢查的日子,我們就會把鞋子裝好提著,先赤腳到學校,升旗時穿給老師看,老師檢查後,趕快脫下來,再裝回去提袋,追趕跑跳碰的日子,鞋子是用來給老師檢查用的,不是給腳穿的!
麵粉袋
那個年代,我們的生活物資,部分靠美援,有所謂的學童午餐計畫、有公務人員的食物配給、有傳教士提供給信徒的物資,這些援助以麵粉居多,因此就出現賢慧的家庭主婦,將空麵粉袋裁製成小孩的汗衫、短褲。我母親最喜歡將麵粉袋,做成長長的袋子,讓我們釣青蛙時,青蛙跳不出袋身,也就無法逃跑。
竹屏仔厝
也有人稱作竹管厝〈閩式編竹夾泥牆〉。如上圖,左邊的方塊就是早期閩南人習慣的建築方式,竹編當基材,外層再糊上石灰。因為取材容易,所以竹子廣泛用於日常:建築、農具、家具、炊煮蒸具、食用、飾品、玩具、燒材燃料,竹林更是炎夏乘涼的好地方。
不管是竹子或木板,簡易的建材,雖然可遮風擋雨,但是漏風、漏水還更常見,有時現在的孩子們會覺得我們在「講古」,很難置信,但,真的!我們是這麼生活過來的!
*七天日更,還有一篇,堅持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