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鄉下重劃區,小時候的玩樂絕對歡樂多樣且不離各種空地探險秘密基地。
焢窯,或稱炕窯,就是其中的經典項目之一。
我們家附近的鄰居絕大部分都是真正在地人,老家在附近可能還有田的那種在地。偶而放假附近一起玩耍的小夥伴們就會被某家長載去田裡玩,記得採過番茄之類的行程。空下來的田地,就是我們焢窯的起點。
小孩們散開按照家長要求撿土塊和枯枝,大人們從附近的三合院裡扛來一大袋的蕃薯,然後開始教大家焢窯?想太多啦!基本上是興奮過頭的小鬼們搶著參與!才挖兩下土,就馬上被接手挖坑;疊一圈土塊,旁邊就多了好幾雙小手;放兩根木柴,大家都撿起枯枝躍躍欲試!
家長在旁邊得不斷的矯正堆出來的窯造型,不然變成城堡的機率更大。還要調整死命塞太滿的木柴枯枝,才能輕鬆起火。記得第一次焢窯的時候,最後埋起來悶,大家每過幾分鐘就會跑來摸兩下,感受一下土堆的溫度,再問兩句還要多久?
當年的田邊焢窯,記得帶鋁箔紙就會好好包著,不記得或不夠用就直接丟進去。成品要吃就得相當有技巧,有人是剝一點皮咬一小口慢慢蠶食型,有人是分兩半再硬攤開直接把香甜的黃肉吃掉的豪爽型(←就是我本人哈哈!)。
回歸上學生活,放學後站在玩耍基地的領地上環顧四周,看起來跟焢窯的空田也沒差多少啊!那還等什麼?用力的火起來啊!在空地挖好洞圍好矮牆起火玩,沒有一次被家長阻止的→理所當然頻率日增。
當年家長們心很大,放任一堆小學生玩火,一直到家長們下班回家休息休息後開始想:那些小兔崽子們去哪玩了?慢慢的出門找人,然後發現我們在附近的荒土起火玩,突然其中一家說:「(台語)起火啊?家裡剛好有一大袋蕃薯耶!要不要順便焢窯?」
明明只是單純放學後玩把火,變成小鬼們得認真弄好窯→燒夠火力和時間→放好蕃薯→認真敲碎窯→細心蓋好土→算好時間,一兩個小時候來開箱→有參與的小孩每一家都要送幾個蕃薯......給大人配著新聞或八點檔當點心吃的,我們是把蕃薯拎到路燈附近借光當場吃個爽!
晚風,不太亮的路燈,跟著飽餐一頓的蚊蟲,遠方屬於各季節的蟲鳴鳥叫。正是腦袋裡當年鮮明的背景。
忽然想起,喜歡起火的原因了!夏天的火可以驅蚊蟲,冬天的火可以取暖。一年四季總能燒著玩,是小學生的快樂泉源之一,也是忘不了的歡樂鄉下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