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確診+216 為什麼這次大專院校不宣布全面遠距課程?

2022/04/0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篇重點:
  • 現在跟之前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學校不宣布全面遠距教學?
  • 遠距教學其實教育部有「嚴格」規定,不能說宣布就宣布。
  • 政策制度一下,實務面有許多眉角要考量,真能面面俱到?
對,我愛寫長文,文長慎入囉~~
連假最後一天(雖然各個大家陸續還有春假可以放), 本土創新高、破200例,許多身邊的朋友人心惶惶。
自己常關注的 Dcard 校版,一直看到有人希望「全面遠距」、「可自行選擇是否實體/遠距」, 後續自己也代表學生會在假期聯絡校方(防疫小組)態度,
校方目前依循指揮中心政策並不宣布遠距課程。 但在留言區與大家解釋,卻被抨擊,說我態度輕浮、指控那些恐慌不安的人,我不應該這樣「指控」。
只能苦笑,作為中間者無論任何議題持續會面臨這樣的碰撞。
希望寫這篇文章進一步分析自己在疫情上、教育現場上,關於「遠距課程」這題,到底發生什麼事。

去年中陽明交大「率先」宣布遠距,為什麼現在不行?

這題我必須說,這個決定其實非常危險(雖然大家很喜歡), 稍後跟大家解釋,教育部針對大專院校的遠距課程有「非常嚴格」的規定跟準則。
我只能說,就是因為校長曾經擔任「衛生局長」,我「猜測」確實有相關人脈, 且陽明交大的決策圈都有公共衛生、醫生專業的專家,預期後續(或輾轉聽到風聲)可能會「升級」、教育部宣布遠距教學,才敢做這樣的「第一槍」決定,後來確實教育部也做出決定了。
在決策上,背景是這樣,但在疫情上呢,現在也超過200例確診,為什麼教育部、指揮中心、學校不宣布遠距課程?
首先,這其實是一個還算基本的流病觀念(?),也就是防疫本來就沒辦法用「統一標準」去看待,去年跟今年狀況也相當不同。去年我們面對所有變種病毒中死亡率極高的變種病毒之一 Alpha,且當時全台灣急缺疫苗,若貿然選擇「共存」,恐將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
然而目前,指揮中心似乎已經定調「共存模式」,也就是「在積極防疫底下盡可能維持正常生活」,因此,指揮中心都不會升級了,何況「全面遠距」政策。除非指揮中心指示教育部的「加強版防疫政策」朝全面遠距進行才有可能,但目前似無跡象。
在積極防疫底下盡可能維持正常生活。

為什麼不能輕易的提出「遠距」政策?

教育部其實長期針對遠距課程有相當嚴格的要求。
而這裡更值得討論的是,「積極防疫」跟「維持正常生活」這條線應該畫在哪裡,到底「到校上課」是否要畫在「正常生活」之中,
我個人的回答是「yes」,當然在校版上許多同學的討論則是「no」。
我的理由還蠻簡單,到底「到校上課」這個因素是不是大學教育最重要的一環,如果不是,那為什麼不開始推廣「遠距大學」、「無實體大學」,至少就現在的「法規邏輯」與設立大學、學術研究之目的,普遍認為「實體」接受教育,是大學教育必然面。
(但未來當然不一定,就看未來如何發展)
這裡講的「法規」邏輯是什麼?
教育部其實長期針對遠距課程有相當嚴格的要求,訂定在《專科以上學校遠距教學實施辦法》,我認為它立法目的就是建立在「實體大學教育」還是必要因素之一。
包含第四條、第六條、第七條等,都是用實體課程的邏輯,去規劃遠距教學。(老實說這未來是一個需要打破的規範,但我相信需要很長久的時間醞釀)
甚至第七條第二、三項規定,若某學生畢業總學分數之三分之一、或超過畢業總學分數之二分之一,前者需要報部核准、後者是明定禁止!
這會馬上遇到實務面問題,
以研究所為例,通常學分都極少,而去年五月實施全面遠距課程後,有許多課程進而轉以遠距授課方式進行,但若至今仍貿然宣佈「遠距課程」,可能有不少學生的一半的學分都是遠距取得,這早已遊走在法律邊緣,甚至可能是「違法」!
然而,疫情這樣「不可抗力」因素,就是讓這個明顯違法的事情,變成遊走在法律邊緣,而教育部去年研擬要放寬規定,但又不說死。
這也是為什麼若在沒有主管機關允許的情況下,校方不能輕易宣布課程全面遠距,因為遠距課程都須經《專科以上學校遠距教學實施辦法》審查、規劃。

線上課程錯了嗎?

校方常常對於線上課程的一些「不確定性」,是否能維持「授課品質」產生很大的疑問。
其實倒頭來,這幾年來教育部、大專院校、校園一直在討論是否開放「線上課程」認抵學分,這些討論都在「教學品質」上有所激辯。
(如學生會曾經有人在會議上提出是否能將Coursera課程認為畢業學分,遭否決。)
許多人認為「線上課程」更難以維護教學品質,給予學生彈性太大,「學分太好拿」。而在實證研究上其實個人覺得是一個蠻重要的命題,但在實務面(校級會議)上,我也發現這樣的問題——在通識課程上,確實有蠻高比例「遠距課程」是「水課」。
(當然你可以說通識課程真的都水課啦xD)
這裡指的「水」,除了可能課程中知識密度不足外,也可能是因為無法去將這些學習「對應」到實體課程的制度當中。
什麼意思?比如說,課程的審核在大專院校都有相當嚴謹的程序(學生代表多參與其中),目前都有規定幾個小時換算成幾學分、多少實作可以折換多少小時的實體上課....等等,但線上課程就遇到問題了。
「我錄半個小時的課程,其實就是實體的3個小時了,為什麼說我少時數?」
「喔這部分就是給大家實作,所以後半學期的時數很少就是因為這樣。」
因為大量出現許多的「不確定性」,導致在審核課程中,許多專業老師、學生代表、校方對於這樣的「不確定性」是否能維持「授課品質」產生很大的疑問。
你可以說這是源自於一個保守學院體制的框架,這我認同,但或許我們就在那個時代的過渡期,真的很難有所判準,因為我也真正在教學現場遇過透過這些「不確定性」,造成教學品質崩壞的例子。
所以該怎麼辦,我沒有答案,我也沒剩多少年待在大學教育,留待有興趣關注的朋友們繼續接棒關注與在各校推動相關議題。

「自由讓學生選擇實體、遠距」實務層面可不可行?

政策如何實務層面不可行,推動就沒有必要。
還是要延續著上面的命題,
現今在大專院校的教授大多透過傳統學院邏輯下所產出的學者,在實務上就面臨許多教授當宣布「遠距課程」後有許許多多抗拒的作法,去年五月即有案例,但是當指揮中心規定一下,應當無人敢在疫情當前有所堅持。
然而現在不一樣,指揮中心、教育部不再背書,傾向「共存」,那校方是否能強制遠距,顯然是不能。
那可以「自由讓學生選擇實體、遠距」嗎?
幾個狀況需要解決:
(1) 如果學校宣布「應自由讓學生選擇實體、遠距」,如果老師堅持實體,有罰則嗎? ----> 沒有
(2) 如果學校宣布「強烈建議自由讓學生選擇實體、遠距」,老師本可不採納。
(3) 大學端許多運作著「院自主」,也就是各學院掌管各院事務。如果學校宣布「應自由讓學生選擇實體、遠距」,如果院級單位「維持實體」,該如何解? ----------> 基本上仍遵照教學現場指示。
政策如何實務層面不可行,推動就可能沒有那麼必要。
以上是我對過去擔任相關會議代表、與校方交涉過多年的經驗(超過三年)的粗淺想法,歡迎討論,有錯誤的地方也歡迎更正或補充喔。
疫情當前,希望大家都能保重。
希望大家都能免於確診、若不幸確診、也都能安然度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5會員
66內容數
加入沙龍追蹤 CT 更多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