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看上海封城:疫苗大躍進的苦果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相較於台灣、紐西蘭這兩個曾崇尚清零的地方都走向漸進開放,上海目前仍處於封城狀態。過去許多歷史學者認為隨著科技跟資訊傳播技術的進步,獨裁政府將可以避免過去那種與人民實際生活脫節導致的災難,但現在看起來並非如此。

1958年起,中國發生了一場人為的大饑荒,主要原因是在於大躍進下,官員向黨中央誇張地浮報糧食生產數字,又為了達成虛報的數字而使用暴力強迫徵收糧食。農民開始成千上萬地餓死,而官員為了封鎖消息,竟指示各縣市設崗攔堵,不許民眾外逃,連書信也遭到封鎖跟審查,向中央舉報饑荒者常被定義為右傾份子,遭到批鬥、撤職、勞改甚至不明死亡。

包含中共黨史專家在內的一般研究皆認為,這三年內至少有超過三千萬中國人餓死,而同一時間,中國還在出口糧食賺取外匯,同時金援東南亞各國的共產黨進行革命。

獨裁社會由於缺乏民間力量的監督,大權在握的政府固然能在一段時間內透過強力的管制跟計畫經濟來維持成長,卻也時常因為無人制衡而引發出民主社會不可能出現的災難。

比起台灣跟紐西蘭,上海必須持續封城的原因,很可能跟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注射科興疫苗有關。根據新加坡是國家傳染病中心近日發佈的研究,完整接種兩劑疫苗下,科興的重症機率是BNT的4.59倍,反觀莫德納只有0.42倍。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報告則指出,注射科興半年後能維持5成保護效力的市民僅16%,反觀BNT則有8成。

raw-image

因此問題不在上海為何還要封城,而在於上海人接種的疫苗品質,很可能無法承受疫情逐漸擴散的風險,封城變成一種不得不的選擇。否則,以上海的人口密度,數百萬確診跟數萬以上的死亡人數都是可預期的,而官方更不願意見到的,是連帶引起對共產黨政府的質疑。

可悲的是,明知道科興無法長期提供保護力,但缺乏民間力量的中國,至今仍無法進口其他更有效的疫苗。人民被迫犧牲生活品質與生命安全來服膺政府的領導,爭取外國疫苗的人被打成右傾份子,地方政府為了滿足中央要求,採取了最不人性的防疫措施,被過度吹噓神效的中國疫苗,從大量出口至乏人問津,成為了這個年代的大躍進。此時回顧當初國民黨不斷要求引進中國疫苗的言論,讓人不禁捏了一把冷汗。

也許這次上海可以撐過去,就像他們撐過上次的大饑荒,但這絕不會是最後一次。權力過度集中的人類社會,永遠可以找到方式來毀滅自己。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艾德的大腦迷宮
6.5K會員
274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艾德。 最近突然有感,報紙、網路媒體、新聞頻道各有立場,想靠文字評論生活就必須進入他們的體制,無形中也是接受了他們的束縛;方格子則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看看我們能不能擺脫媒體的綁架,透過直接來自讀者的支持,得到真正獨立思考產生的文字,我想努力看看。
2024/05/24
現在有些人開始喊著要衝進立法院,其實從馬英九第二任期一直到太陽花運動佔領立法院,大叔阿姨們都是在街頭上學到何謂「公民不服從」,後來台北法院在太陽花一審無罪判決中,曾給出公民不服從的七大要件
Thumbnail
2024/05/24
現在有些人開始喊著要衝進立法院,其實從馬英九第二任期一直到太陽花運動佔領立法院,大叔阿姨們都是在街頭上學到何謂「公民不服從」,後來台北法院在太陽花一審無罪判決中,曾給出公民不服從的七大要件
Thumbnail
2024/05/23
當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在議場發言時,指出立院外的主辦單位已經宣布人數超過8千人,國民黨立委們則刻意地發出訕笑試著激怒他,而原本在開直播的黃國昌,聽到周圍國民黨立委的笑聲立刻也陪著笑,同樣的笑容,也曾出現他得知柯文哲要他當法務部長時,也曾出現在傅崐萁友好地摸了摸他的頭後。
Thumbnail
2024/05/23
當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在議場發言時,指出立院外的主辦單位已經宣布人數超過8千人,國民黨立委們則刻意地發出訕笑試著激怒他,而原本在開直播的黃國昌,聽到周圍國民黨立委的笑聲立刻也陪著笑,同樣的笑容,也曾出現他得知柯文哲要他當法務部長時,也曾出現在傅崐萁友好地摸了摸他的頭後。
Thumbnail
2024/01/16
根據台北市過去幾年的民調資料,柯文哲支持度最高的年齡層始終停留在20至29歲,他執政8年後,這些柯粉多數應該落在30至39歲,但這個年齡段柯文哲的支持度並沒有提升,而對柯文哲執政表現「非常不滿意」的比例不分年齡皆大幅成長,顯示他始終只能吸引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而且這些年輕人幾年後變成柯黑的機率很高。
Thumbnail
2024/01/16
根據台北市過去幾年的民調資料,柯文哲支持度最高的年齡層始終停留在20至29歲,他執政8年後,這些柯粉多數應該落在30至39歲,但這個年齡段柯文哲的支持度並沒有提升,而對柯文哲執政表現「非常不滿意」的比例不分年齡皆大幅成長,顯示他始終只能吸引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而且這些年輕人幾年後變成柯黑的機率很高。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2年8月15日中國四川無預警啟動「讓電於民」措施,要求當地企業全面停產,時間自15日起算六天,讓大家再次想起去年中國多省因缺煤發電導致關閘限電,也讓大家對李克強六月強調堅決杜絕拉閘限電的政策產生懷疑。
Thumbnail
2022年8月15日中國四川無預警啟動「讓電於民」措施,要求當地企業全面停產,時間自15日起算六天,讓大家再次想起去年中國多省因缺煤發電導致關閘限電,也讓大家對李克強六月強調堅決杜絕拉閘限電的政策產生懷疑。
Thumbnail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5月5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會議中指出,要「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並指出放鬆防疫措施,勢必造成大規模人群感染、出現大量重症和病亡。 精神喊話的部分我們就先跳過了!會議中有一些話倒是值得深思的。 這不是一個值得高興的超越!
Thumbnail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5月5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會議中指出,要「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並指出放鬆防疫措施,勢必造成大規模人群感染、出現大量重症和病亡。 精神喊話的部分我們就先跳過了!會議中有一些話倒是值得深思的。 這不是一個值得高興的超越!
Thumbnail
大家看到的,是因為採取超高規格來對抗疫情,讓經濟受到傷害,例如上海,廣州,深圳,崑山,蘇州,這些捲入全球化比較深的地區的封城與隔離,顯然對生產、物流與消費活動,還有貿易與供應鏈,都有重大衝擊。中共不惜付出重大經濟代價,在上海搞出極端清零政策,可能另有其他用意。
Thumbnail
大家看到的,是因為採取超高規格來對抗疫情,讓經濟受到傷害,例如上海,廣州,深圳,崑山,蘇州,這些捲入全球化比較深的地區的封城與隔離,顯然對生產、物流與消費活動,還有貿易與供應鏈,都有重大衝擊。中共不惜付出重大經濟代價,在上海搞出極端清零政策,可能另有其他用意。
Thumbnail
此文解釋了中國為何執行強力的防疫政策: 1 繼續完成轉軌計畫以及中美脫鉤。 2演練特殊時期的城市管理 3用可控的方式將人民群眾從外循環帶往內循環。 4用強力的防疫政策也能減少老齡人口。
Thumbnail
此文解釋了中國為何執行強力的防疫政策: 1 繼續完成轉軌計畫以及中美脫鉤。 2演練特殊時期的城市管理 3用可控的方式將人民群眾從外循環帶往內循環。 4用強力的防疫政策也能減少老齡人口。
Thumbnail
也許這次上海可以撐過去,就像他們撐過上次的大饑荒,但這絕不會是最後一次。權力過度集中的人類社會,永遠可以找到方式來毀滅自己。
Thumbnail
也許這次上海可以撐過去,就像他們撐過上次的大饑荒,但這絕不會是最後一次。權力過度集中的人類社會,永遠可以找到方式來毀滅自己。
Thumbnail
2022年3月初,中國再度爆發疫情危機,Omicron病毒肆虐導致中國深圳、長春、吉林、上海陸陸續續傳出封城政策。我們該如何看待這次的疫情爆發呢?中國疫情的最新狀況又是如何的呢?今天Dr. David就帶大家看看中國疫情的現況,並且關於疫情之下可以如何針對投資方面作布局~
Thumbnail
2022年3月初,中國再度爆發疫情危機,Omicron病毒肆虐導致中國深圳、長春、吉林、上海陸陸續續傳出封城政策。我們該如何看待這次的疫情爆發呢?中國疫情的最新狀況又是如何的呢?今天Dr. David就帶大家看看中國疫情的現況,並且關於疫情之下可以如何針對投資方面作布局~
Thumbnail
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最國際化的城市,最大的經濟與貿易城市,還有,當然了,是最大的金融中心,現在以對抗疫情為理由,嚴格執行所謂的清零政策,分區隔離,並且把軍隊派進上海,執行封城與軍管,這是很嚴重的事情。我認為這背後隱藏有兩個效果,也許是習近平想實現的。
Thumbnail
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最國際化的城市,最大的經濟與貿易城市,還有,當然了,是最大的金融中心,現在以對抗疫情為理由,嚴格執行所謂的清零政策,分區隔離,並且把軍隊派進上海,執行封城與軍管,這是很嚴重的事情。我認為這背後隱藏有兩個效果,也許是習近平想實現的。
Thumbnail
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最國際化的城市,最大的經濟與貿易城市,還有,當然了,是最大的金融中心,現在以對抗疫情為理由,嚴格執行所謂的清零政策,分區隔離,並且把軍隊派進上海,執行封城與軍管,這是很嚴重的事情。我認為這背後隱藏有兩個效果,也許是習近平想實現的。 
Thumbnail
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最國際化的城市,最大的經濟與貿易城市,還有,當然了,是最大的金融中心,現在以對抗疫情為理由,嚴格執行所謂的清零政策,分區隔離,並且把軍隊派進上海,執行封城與軍管,這是很嚴重的事情。我認為這背後隱藏有兩個效果,也許是習近平想實現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