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誕節.母難日--浴佛念佛報深恩(簡版)

2022/05/01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1.佛誕日,浴佛節—自淨其意
佛誕日,又稱「浴佛節」、「灌佛會」。據云,農曆四月八日,是教主本師釋迦牟尼誕生日,《灌洗佛形像經》云「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出生、出家(入山學道)、般涅槃、成佛,之所以選在四月八日,乃因「春夏之際,殃罪悉畢,萬物普生,毒氣未行,不寒不熱,時氣和適。」有人說:古印度「洗浴、供像」的風俗,結合釋迦牟尼佛的「本生」,模擬釋尊誕生的瑞相,發展了佛教的灌沐供養之儀式;傳入中國有了發展與轉化,清朝之後,更與早課儀軌結合。浴佛過程中,洗浴佛像、敲擊法器,並唱誦「浴佛偈」是儀式的核心。
浴佛的意義是:一、啟發個人內心的智慧之光,洗滌心意識的三毒之垢。二、紀念佛陀的慈悲,以淨水浴佛,以淨齋供佛,以財物布施,不忘佛德。
浴佛的功德: 1.現受富樂,無病延年。2.於所願求,無不遂意。3.親友眷屬,悉皆安隱。4.長辭八難,永出苦源。5.不受女身,速成正覺。
2.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
摩耶夫人,又稱大幻化,過去生曾發願,永世常為菩薩之母,於一切種姓生處而受形,與佛陀為多生之母子。要孕育佛陀之聖胎,必有三十二種功德相……。摩耶夫人來人間,是為了釋迦世尊的宿胎與誕生。從天上來,生子之後七日,又回天上去。依《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摩耶夫人是成就「大願智幻解脫門」 再來的大權示現,配合釋尊的八相成道,不能以業報凡夫的母子關係為類比。悉達多太子誕生後七日,摩耶夫人命終,來不及盡生前之孝養;雖然佛母懷孕生產並無痛苦,往生忉利也是受天福之樂;但是,釋尊為了教化世間眾生,令知父母之恩而及時行孝,乃至因此勤修佛法,以超度父母,永出六道輪迴之苦;於是於說法(四十九年)已畢,入涅槃之前,與眾弟子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示範了佛陀出世之大孝,留下幾部經,被中國人稱為「佛門孝經」。另有云,佛陀在入滅前,升忉利天宮為母親說《地藏經》為此三事:⑴為母説法:報答摩耶夫人生育深恩,獎倡四眾弟子重孝道。⑵慰别天眾:入涅槃之前,謝慰並託付諸天人護持「末法」之學佛人。⑶付囑地藏:佛前佛後之眾生,業障特重,盼地藏菩薩多護持,不令墮三途。
3.母難日、母親節
中國人模仿「佛誕節」而有了慶祝個人「生日」的習俗;但也有體恤《佛說孝子經》云「懷之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的辛苦,而認為「生日」不宜歡宴,元.白珽《湛淵靜語》云:「劉極齋宏濟,蜀人,遇誕日,必齋沐焚香端坐,曰:父憂母難之日也。」而《西遊記》第17回云「後日是我母難之日」;此詞或因此流傳於民間。我輩凡夫既無釋尊之大智大悲大功德以度化親人;乃至業力使然,煩惱所致,而不知感恩,或無力回報;而偶然聽說:每個人的生日就是「母難日」,若有所感觸,而願多一分同理心去體會母親的辛勞,多一些溫軟語去安慰母親的憂煩,乃至獻上少許母親歡喜的行為與禮物,雖也「寸草心」難報「三春暉」,亦不失今生「母子」一場善緣。這或許是活在「科技與消費」時代的我們,所能想到做到的輕薄孝心與短小孝行吧。有人說:有一種愛,平凡而偉大;有一份情,無私而博大。綿綿不斷,情義深長,這就是母愛。
其次,或由「佛誕日」與「母難日」的聯想,近年來台灣有些佛教團體以「浴佛節」與「母親節」合併慶祝。這麼做,或有其意義與方便,但也不必然如此。因為,「母難日」不等於「母親節」,每個人的出生日就是他的母難日,可以說,一年365日都是(不同人的)母難日;而台灣所跟進的母親節,卻只是美國人的特定節日,並不具世界性與代表性。為人子女者,於浴佛節+母親節之慶讚,或可從「佛誕日」「母難日」的雙重視角,仔細體會佛經所細述的內容,並尋求最適當最有效的報恩之孝行。
4.浴佛念佛,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為人子女者,於母難日或平常日,乃至父母臨終、亡故,為了感恩盡孝,於世俗一般的孝養之外,最簡易而殊勝的方法就是「念佛」:除了自念,也勸父母念,一切念佛功德互相迴向,生前身心安樂,命終往生極樂,如此「生,事之以念佛;死葬之以念佛、祭之以念佛」,親子眷屬於彌陀淨土團圓、成佛,回願度眾,才是世間出世間無上至真之大孝!慧淨法師<佛誕節如何報佛恩>云:
善導大師說:「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這是淨土門易行道,任何聖凡善惡之人,只要有信心都能做得到。因此,真正的報佛恩就是,大家輾轉相勸: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將來廣度十方眾生。
「佛誕日」既是舉世慶讚「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為此而「浴佛」感恩;也因「母難日」而各自反思「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如斯重苦,出生此兒;親恩若此,何以報之」,於此而「行孝」報恩。然而,浴佛是我們受益於佛,至少有五種功德;念親則是我們回報於母,但能有多少心力?除了世俗的奉養令喜之外,最契理契機、易行易往,自力雖小,而功效極大的,就是信受彌陀本願,念佛願生極樂,道綽大師《安樂集》云:
計今時眾生,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懺悔、修福,應稱佛名號時者。若一念稱阿彌陀佛,即能除却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眾生去聖遙遠,機解浮淺、暗鈍故也。是以韋提大士自為,及哀愍末世五濁眾生,輪迴多劫徒受痛燒故,能假遇苦緣諮開,出路豁然。大聖加慈,勸歸極樂。若欲於斯進趣,勝果難階,唯有淨土一門,可以情悕趣入。
六字洪名是「阿伽陀藥」,超越八萬四千法門;是每個子女都做得到,只須起個心,開個口,一字一句的稱念,就等於呼喚阿彌陀佛放光接引我們及父母,將卑微無助的身心性命,完整的託付於佛,如法然上人所說「欲盡孝養,應託父母於阿彌陀佛」;這可說是世間大孝之上的出世大孝;且子女與父母同聲念佛,同乘本願,同生極樂、同成佛果:「普願有情皆念佛,臨終往生極樂邦,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娑婆的業報俗緣,轉成極樂的成佛淨緣,還有甚麼比這更殊勝、更慶喜?
5.結語-上報四重恩
為人父母者,養兒育女似乎視為理所當然,認命的付出一生又一生的體力與愛心,到了老年,仍不願以衰殘的身心而拖累子女,雖然亟須子女的照料與陪伴,卻只能以一種害羞、抱歉的低語,乞求子女多一些耐煩、體諒,若真的給子女添了麻煩、增了負擔,就寧可獨居、去療養院,或早些去世……。這樣謙卑奉獻的父母心,能換得多少兒女孝?中國儒家云,對父母盡孝乃「天經地義」,是「報本返始」的自覺與實行,也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的良知與良能,也是中國佛教所重視、倡導的「以戒為孝(戒為孝蘊)」或「以孝為戒(孝名為戒)」,因此,《孝子經》、《父母恩重難報經》,說父母之恩;《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說釋尊入涅槃之前升天說法以報母恩;《梵網經》說孝順「父母、師僧、三寶是至道之法《正法念處經》卷61說「母、父、如來、法師」四大恩;《大乘本生心地經‧報恩品》說「父母、眾生、國王、三寶」世出世間四恩;而四重恩(或三恩、五恩) 以「父母」為先,因為,若無父母生我「色身」而依之修道,則「法身慧命」無所依;「事佛聞法」亦無所據[5],又如何學佛報恩? 《觀經四帖疏》云:「父母者,世間福田之極也;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極也。……佛尚自收恩,孝養父母,何況凡夫而不孝養?」故《大乘本生心地經》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
世間悲母,念子無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終於十月,行住坐臥,受諸苦惱,非口所宣;雖得欲樂,飲食衣服,而不生愛,憂念之心,恆無休息;但自思惟,將欲生產,漸受諸苦,晝夜愁惱。若產難時,如百千刃,競來屠割,或致無常。……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
經中更云「母有十德」,是故佛云「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是故,一切為人子女者,應善體「佛誕日、母難日」的雙向意義,以浴佛及念佛為感恩為報恩,「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地藏經科注》〈1936重印/季聖一.序〉云:
人而不孝父母,不足以為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為孝。何也?恩莫大於父母,雖服勞奉養,纖悉靡遺,不過山海之斤滴。苦莫甚於生死,即誠意正心,俯仰無愧,難免界地之輪迴。
又,李宗鄴〈序〉云:
夫吾儒之所謂孝者,上則博冠誥之榮,下則覓肥甘之奉,此外則寂寂無聞;較之釋氏,亟於成己,而即以成親者,奚啻霄壤!……如人泛海,忽遇颶風,全家漂溺,命在頃刻中,得一有力者,泅水到岸,獲一巨艇,救護親親,咸登極樂;以比向之同遭陷溺,不求出頭,而與之同盡者,固何如乎。
孔子說「孝悌,為仁之本」;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合而言之,人而不孝,則不仁,不足以成(稱)為人;孝,就是對父母「生養子女」所付出一輩子的辛勞與憂慮(母難、父憂),能感同身受,且於心不忍,因而(消極的)不忤逆,(積極的)能回饋;然而,人子之行孝,有程度與層次的差別,父母生而能奉養,死而能安葬、久而能追祭,是世間極致的大孝;卻難免於三界生死,六道輪迴;乃至於父母子女互相牽纏而於所婆苦海中「同遭陷溺,與之同盡」,不亦悲哀、無奈乎!《靈峰宗論.孝聞說》云:
惟大雄世尊,從初發心,深達曠劫因緣,觀六道眾生,皆我無始以來父母,而迷暗輪回,頑囂何止倍於瞽嫗。故僧祗妙行,直欲盡眾生界,令其底豫,無不允若,……此出世第一大孝也。次地藏大士,目連尊者,發僧那願,地獄頓同解脫,設盂蘭供,亡母即得生天,繼先人未有之志,述先人必應之事,此出世第一達孝也。
我輩凡夫,於世間孝必有缺漏,於出世孝更難想望;因此,只能仰靠彌陀本願大力,勸化父母皈依三寶,信佛念佛,同生極樂,同證佛果,這才是究竟無憾的出世間第一大孝。彌陀淨土法門,如「泛海遇風,全家漂溺,忽得有力之巨艇,救親登岸」之最終極、最穩當的依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