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與菩薩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本要素——求「覺悟」的堅定誓願。

    念佛人一心稱名求生淨土,似乎有一種「楖栗橫擔不顧人,直入千峰萬峰去」的孤絕,其菩薩性在哪裡? 若論其初發心,一樣是學佛求覺悟,成佛度眾生,只是,因為自覺愚惡,在此末法娑婆過生活,只可能煩惱所牽而造業受苦,傷己害人;卻無足夠的智力與堅強的意志,在戒定慧上熏修精進,只恐舊業未了又造新殃,來生就更淪墮更深了。無可奈何,只能信受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一門深入,專心念佛,命終往生極樂,見佛聞法而速成佛果,再回向三界六道,普度一切有緣。看似自利為先,利他在後,卻不違背菩提心與菩薩行,自覺覺他的心行是一樣的,只次序上依「誠實的自知」與「真實的他力」而做此抉擇,不僅在修行成就上更易行、速成有保障,且自始至終乘佛本願、蒙佛功德而同享無量壽與光,其未來世化眾度生的智慧與能力,更是永恆無盡、自在無礙。這是「機法二信」的情不得已而法不思議,雖凡智一時不易懂,卻可仰信到底而安心,即所謂「還愚癡,生極樂」,癡直之人而有至誠之心也。

    有人說[1]:往生淨業的關鍵在拂去「自力之機功」,摒除「小我」之執取多念佛多功德,,而完全臣服於阿彌陀佛的本願,生起清淨信心,讓彌陀名號的「法體」運作;也就是是佛的「他力」加持於念佛人身上的成就,末法眾生應捨棄「自力」,全靠彌陀力,才能生起真實信心。捨離我執之當下一念(淨心)生起,得入不退轉之正定聚,現世成就往生淨業,命終往生極樂國。源信(橫川)法語:

信心雖淺,本願深故,任憑必往生,念佛雖倦,功德大故,稱念定來迎。……乘蓮臺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

存覺《淨土真要鈔》:

三毒之煩惱雖然屢起,真實之信心,亦不為彼所障;顛倒之妄念雖常不絕,然更不招未來之惡報。這來自他(佛)力的真實信心。

也可說個人內在的「佛性」轉化小我自力為諸佛的大悲,完全的臣服、皈依於「佛性」與「佛德」的凡佛相感應,自然任運的完成修行。或說是「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眾生因地「佛性」具備含攝了諸佛「法身」果德智海。念佛人從彌陀悲願,信解於凡夫佛不二,發願生心而得「信入」, 讓彌陀的「果德智海」貫徹於凡夫的「佛性因地」,仗佛大悲願力而生淨土,頓悟成佛,乘願再來。「念佛」是在稱念佛名中,對彌陀之悲智莊嚴仰望、憶念,而受感發與加持。《往生禮讚》:

又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回入生死,教化眾生,徹窮後際,心無厭足,乃至成佛。

若無神通,則不能自在的教(善)化(惡)眾生,故應先往生淨土,薰習阿彌陀佛的內外功德,速得六通,再回來娑婆度眾生。這是說極樂菩薩,仗佛本願,借力使力,充實圓滿,於自利、利他,都不須個人用功,即可任運成就。如《往生論》第五門(園林遊戲地):

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迴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

這是「還相」回向的普賢大悲之行,曇鸞註云:

菩薩度眾生,譬如獅子搏鹿,所為不難,如似遊戲。……於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雖無鼓者,而音曲自然。

弘一大師遺言

等我生西方以後,乘願再來,一切度生事,都可完滿成就。

這不是一般人的有感而發,而是久學而深知淨土門的玄義:此生唯一的任務是「念佛滅罪,往生成佛」,如此的自利是憑佛慈力,而斷除個人無始劫來的業報輪迴,其利甚大難思議,且不可再拖延的。至於對一切冤親眾生的利他之行,也須借佛之功德(智慧、神通)以莊嚴自身,乃得圓滿成辦。這一切「往生」與「度眾」的業事,的確是至今常沒常流轉的凡夫所做不到,乃至不能想像的;雖說念佛人要有「自信教人信」的報恩之行,但此生的殘命餘年,能做的有限,只能隨緣,不可強求或自大。其眼光與心量要放在往生之後的倒駕慈航。這才是淨土門的後發而先至的菩提心與菩薩行,如《往生論註》云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



[1] 陳玉璽<禪宗靠「自力」淨土宗靠「他力」之辨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16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3/30
佛凡一體,生命共同體(象山慶25.3.27)     世間的哲學,已進化為:從「你我他」到「我們」:同類感、同溫層、同體性、同理心;在團體中只有「我們」,而無「你我他」。不是憐憫、建議、比較、說教,而是感受、理解、傾聽、接納;拋開「自我」的視角,深入「他人」的內心,同情共感;若以「我」為主,或有自
2025/03/30
佛凡一體,生命共同體(象山慶25.3.27)     世間的哲學,已進化為:從「你我他」到「我們」:同類感、同溫層、同體性、同理心;在團體中只有「我們」,而無「你我他」。不是憐憫、建議、比較、說教,而是感受、理解、傾聽、接納;拋開「自我」的視角,深入「他人」的內心,同情共感;若以「我」為主,或有自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Thumbnail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Thumbnail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佛教修行的心得與方法,包括唸佛、淨念相續、咒子求財求愛、以及具體的修行方法。藉由正確的意圖及頻率,來達到提升靈性意識的效果。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佛教修行的心得與方法,包括唸佛、淨念相續、咒子求財求愛、以及具體的修行方法。藉由正確的意圖及頻率,來達到提升靈性意識的效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